有此瓷炉满室馨香

2024-06-09 22:23翟健民
中国收藏 2024年6期
关键词:色釉双耳香炉

古陶瓷鉴赏家、香港永宝斋主人及香港国际古玩展创始人翟健民先生

“日照香炉生紫烟”出自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中描写的是庐山香炉峰上初日映照、紫烟氤氲的盛唐气象,同时也折射出时人对香炉的偏爱之情。

香炉是中华文化中的一种传统礼器,常用于宗教法事、祭祖等仪式,也是古人日用和把玩的器具,其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香炉专门为焚香设计,材质多为铜质。随着历史的演进,香炉的材质和形式逐渐多样化,包括青铜、金银、瓷器、漆木等,形状各异,以三足两耳为主,也有专门制成鸟兽型的以供把玩。但无论如何演变,香炉在造型上都不失精美而庄重的特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西晋古朴之风

早在汉代,香炉的制造和应用就已相当完备,“三足鼎立”的传统香炉造型在晋代已经出现。隋唐时期,香炉的制作工艺和装饰达到了高峰,形态更加多样化,如龙形、凤形、狮子形等。同时,香炉的装饰也变得更加精致,常见的装饰技法包括浮雕、镂空和鎏金等。这一时期,香炉不仅用于祭祀,还成为贵族、官员和富商炫耀身份和品位的象征。

这件青釉模印三足炉(图一)从造型、胎釉、纹饰等特征看,当属西晋时期越窑系作品。此炉平口,筒形深腹,底附三兽形矮足,稍外撇,底内凹,外壁饰弦纹、联珠纹、网格带纹,贴模印马俑纹,通体施青釉,釉色泛黄。

越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瓷器窑口之一,位于今天浙江绍兴、宁波一带,以生产青瓷而著称。越窑的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东汉。到了西晋时期,越窑的瓷器制作技艺已经相当成熟,至唐代达到鼎盛,成为当时全国青瓷的中心。越窑瓷器造型别致,胎质细腻,釉色青翠,深受人们喜爱。此三足炉线条流畅,比例匀称,胎质坚硬,釉色温润,光泽度高,纹饰古朴而精致,体现了当时的审美风尚,简约而不失雅致,对于研究越窑瓷器的发展历史和艺术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图一 西晋 青釉模印三足炉

明代典范之作

陶瓷香炉在宋代逐渐占据主流,色泽清亮,外观光滑,手感极好;至明代不仅用作焚香工具,更成为文人雅士书房中的把玩之物,焚香品茗,以此陶冶情操,颐养性情。

此明代嘉靖时期云鹤八卦纹双耳炉(图二),体形硕大,高达24.8厘米,装上双耳后宽度近38厘米,炉身呈圆鼎状。器身通体纹饰繁复,口沿绘一周三角纹,内绘花卉,花瓣边沿大量留白,有明代中早期的绘画风格;颈部绘折枝瑞果花卉纹,间隔圆形、菱形几何纹;炉身主题纹饰为八卦云鹤纹,间以姿态各异的展翅云鹤,三只仙鹤姿态生动,对视、顾盼神态自然。兽首三足,兽首头部青花,足部白釉,两侧饰以青花绘海水纹,似“龙角”与兽首形成虚实、阴阳映衬的效果。云鹤、八卦纹是明嘉靖官窑青花瓷器上的流行纹样,由于嘉靖皇帝笃信道教,有关道教内容的题材与纹样也被大量地绘制在官窑瓷器上。

图二 明嘉靖 青花云鹤八卦纹双耳炉

图三 清乾隆 茶叶末釉双龙耳三足炉

从整体上看,此双耳炉的炉身造型规整端庄,烧制坚致缜密,纹饰勾绘精致纤巧,清晰明快,青花色泽典雅,釉光温润细腻,线条刚中带柔,尤以朝冠双耳线条流畅优美,沉稳中平添了些许纤柔委婉的韵味。朝冠耳又称官帽耳,因形似古代官帽上的双翅而得名,形制可见于《宣德彝器图谱》,有加官晋爵、事业晋升之意。其自宋代以来逐渐成为香炉的经典器型,明宣德时期达到鼎盛。此炉冠耳可拆卸,便于保存,遇有醮壇活动时再组装摆放,极具匠心巧思。

皇室珍赏雅器

另一件双龙耳三足炉(图三)则有着不同的审美意趣。此炉盘口、束颈,弧腹饱满,下承三兽足,挺拔壮硕,踞地沉稳有力,形制取意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端正古雅。两只仿古铜夔龙盘踞于口沿,高隆的龙身顺势为炉耳,构思巧妙,独具匠心,二夔龙一直视一回首,雕琢细腻自然,古朴而不失灵动。此器胎质细密硬朗,配以高贵的茶叶末釉,静穆古雅,整器造型沉稳隽秀,尽显乾隆时期工艺之精湛。

茶叶末釉是我国古代铁结晶釉中重要的品种之一,属于高温黄釉,其独特之处在于经过高温还原焰烧制而成。釉面呈现出一种失透状,釉色黄绿掺杂,犹如茶叶细末,因此得名。在暗绿色的底釉中,分布着许多黄色星点,这些星点是由于釉中的铁、镁与硅酸化合而产生的结晶,形成了一种古朴雅致、颇似茶叶细末的视觉效果。

茶叶末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的耀州窑曾大量烧制此类瓷器。到了清代,景德镇的仿烧技术尤为成功,使得茶叶末釉一跃成为名贵的色釉品种。在雍正和乾隆时期,茶叶末釉备受推崇,成为宫廷秘釉,仅供皇室珍赏。其釉色特点鲜明,雍正时期的茶叶末釉多偏黄,而乾隆时期则偏绿,各具特色。时至今日,茶叶末釉瓷器依然受到广大收藏家和爱好者的喜爱与追捧,成为收藏界的一颗璀璨明珠。

圖四 清乾隆 钧红釉双铺首衔环炉

成就名贵色釉

一件清乾隆钧红釉双辅首衔环炉(图四)尤为难得,此炉直口、短颈、鼓腹,颈腹间有对称衔环兽耳,圈足。器外通体施钧红釉,釉色均匀,莹润亮泽,端庄厚重,器内光素。

钧红釉瓷器最早可追溯到宋代,当时的河南禹州钧窑以氧化铜为着色剂,在还原气氛中烧成了这种铜红釉。钧红釉瓷器的出现,不仅结束了当时青瓷独占鳌头的局面,而且为后来的陶瓷美学开辟了新的境界,并为元、明、清时期出现的各种名贵色釉奠定了基础。

钧红釉的发展与清代著名督陶官——唐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唐英不仅对钧红釉的复烧作出了贡献,更在其著作《陶成纪事》中详细记述了仿制钧釉的过程和成果,为后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钧红釉色泽红而且浓,滋润均匀,华而不俗,釉层中有细小的龟裂纹理。在高温焙烧的过程中,钧红釉虽会向下流淌,但色釉一般不脱口。可以说,钧红釉瓷器不仅体现了古代文化中对红色的崇尚和喜爱,也代表着中国古代陶瓷制作技术的最高水平。这种釉色瓷器在国内外拍卖市场上的竞拍价格也相当高昂,成为收藏家们争相追捧的对象。

图五 清乾隆 紫金釉桥耳炉

紫金釉同样是宋代创烧的一种独特品类,其为以铁为呈色剂的高温色釉,因烧造难度大,呈色极不稳定。关于宋代“紫定”有各种文献档案记载,但由于对“紫”无法准确描述定义,“紫定”一直都是“神一般的传说”,无人能有幸仰其真容,就连乾隆皇帝也只能发出“空传紫色及黑色”的感慨。因此,紫金釉瓷器在历来各个朝代中都十分珍贵。

此紫金釉双耳炉(图五),内外满施紫金釉,釉水肥厚、莹润,发色亮丽,满釉裹足支烧,底足沾砂,是紫金釉中难得的珍品。其桥耳外撇,是明代铜炉的标准形制,与小桥耳、冲天耳相比,更显高贵大气。在《清宫瓷器档》《清宫内务府活计档案》中,从乾隆十二年(1747年)到嘉庆九年(1804年),“紫金釉双耳炉”多次被记载,作为皇帝、皇太后、皇太妃居所的陈设器或实用器,由此可知乾隆、嘉庆二帝对这一品种的青睐。

图六 清乾隆 仿古铜彩寿字纹鼎式炉

仿古瓷作佳品

乾隆时期的仿生釉色瓷种类拓展,细腻逼真,这件仿古铜彩寿字纹鼎式炉(图六)便是此时的产物。仿生瓷,即仿造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器物等不同物体而烧制的瓷器,既可仿拟人类、动植物,又可仿器物甚至工具等等。仿生瓷以仿拟物体的外表特征,或是其材质肌理为准,以惟妙惟肖、以假乱真为最高目标。

仿生釉色瓷,雍正朝首开其端,乾隆朝后来居上,在督陶官唐英的努力钻研下创烧出摹制各种材质的色釉,如竹木、玉石、金银、青铜等,极一时之能事,开一代未有之奇。仿古铜釉即为其中一项,历来为世人所重,清人陈浏在《匋雅》中曾记述:“古铜彩独推乾隆朝,花纹皆凸雕夔龙、云雷,青绿殊可珍玩。款皆篆字,或凸雕,或以金写之。”传世所见乾隆仿古铜釉瓷器造型皆以上古三代青铜器为范,器表纹样的装饰分凸雕和描金两样。

此炉器形稳健,质密而重,非乾隆盛世不可纳其工本。方鼎样式,平口方唇,两侧出沿上各竖冲天耳,炉腹直壁,四棱出戟,下承四兽足,线条圆弧韧劲,踞地沉稳。炉身以仿古铜釉为地,腹部以模印寿字纹为主题纹饰,上部四周雕饰回纹。回纹、寿字纹及兽足,均以描金绘饰,以仿错金铜器之效,釉面点缀斑斑松石绿釉,系仿摹铜锈效果。整器胎质细密,质地纯凈坚硬,工艺繁缛复杂,烧造难度较大,可称乾隆时期仿上古铜器瓷作佳品,尽显端庄肃穆之气、俊雅富丽之风。(注:本文配图由魏尚溥拍摄。)

猜你喜欢
色釉双耳香炉
轻叩双耳好处多
程家玉
轻叩双耳好处多
《高原旭日升》高温色釉彩瓶
哥窑青釉双耳彝炉
陈厚卿作品精选
余昌冰作品精选
一个铜香炉
邱含作品
香炉的养鼻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