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灿 诸葛英 杜泽钰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蕴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应当追求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存,这既是对国内的责任,也是对全球的承担。这种追求和谐共存的现代化路径,是中国现代化的一个显著标志,其在中国现代化的发展中地位日益重要,而非减弱。探讨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是人类社会历史长河中的一个基本议题,它早于其他所有问题,并且包含它们,成为一切问题的源泉。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的构建给予了极大的关注。2015年他首次明确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1]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被列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四个基本原则之一,并被明确为我们所追求的现代化的本质。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将这种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特征、根本要求和关键任务。
从多个视角出发,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对推动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进程具有关键影响。理论层面上,这种和谐共存的现代化观念承接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论述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思想。马克思主义明确指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自然则构成了人的扩展存在。维护自然环境便是保护人类自我,反之亦然。人与自然的和谐进展是人类在认知及改变世界的旅途中,始终努力寻求答案的基本问题。从历史角度来看,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理念,代表了对旧有“污染先行,治理随后”模式的明确拒绝。在日益加剧的生态危机面前,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议题显得尤为迫切,并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关键要素之一。就现实情境而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及满足人民对优良生态环境不断增长需求的必要之举。在实践层面,这一现代化过程需以习近平关于生态文明的理念为指导原则。
保护自然环境应成为我们的首要原则。发展活动需与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性保持一致,环境保护、污染控制和环境质量的提升必须被优先考虑。我们应致力于维护自然的生命支撑系统,保障生物多样性,以及确保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从而确保人类活动不超过地球的环境承受极限。
自党的十八大起,习近平总书记领导的党中央接连强调了“要像珍视双眼一样珍惜生态环境,把生态环境当作生命来对待”和“绿色发展的核心是解决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问题”以及“山川林田湖草共同构成生命共同体”的理念[2]。在2020年召开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中共中央建议》(简称《建议》)中,进一步明确了“建立生态文明体制,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实现全方位绿色转型,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现代化模式”的目标[3]。
“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强调文化间的互相借鉴与学习,倡导包容性,以及在保留自身优势的同时,吸取他国之长,选择性地采纳良策”。借鉴国际上的生态管理经验,构建适合中国特色的生态管理框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政府的主导下,我国的生态管理体现了多主体的协作治理,强调党的领导和政府的主导作用,促进了多方共治的有效性。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相比,这一体系展现了其独特的优越性。
我国致力于将生态治理现代化纳入社会主义发展轨迹中,并在遵循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前提下,确立了多元化共治的制度框架。我们逐步发展出了一个“全面、全域、全过程”参与的新型生态管理模式。习近平从全人类的视角出发,倡导提高生态环境管理的能力,宏观层面上推动了“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绿化工程”[4],而在微观层面上,他提倡“对草原、森林、河流、湖泊和湿地进行恢复与保护,并有效实施长江十年禁渔政策[5],强化自然保护区的建设。通过建立生态管理体系,强调从源头治理到过程控制,再到结果处罚的整个管理周期。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了深化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6]。到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确定了目标,即“在新中国成立百年之际全面实现治理体系和能力的现代化,并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固与优势的显著体现”[7]。这显示了国家治理现代化成为新时代党和人民进行国家建设的紧迫任务。为实现理想的生态管理效果,必须不断推动生态治理的现代化进程。
生态治理现代化是关键在于我国生态环境管理成效及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达成。十八大时,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布局,并将生态文明建设置于改革、发展与现代化的核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大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開辟了环境保护的新领域[8]。在全球生态挑战、频繁的气候灾害、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面前,党和政府响应民众对清洁环境和健康生态的需求,探索绿色、低碳和循环的发展路径,这标志着对未来人类文明的理论与实践探讨。
现代化作为人类发展的趋势,是全球各国的目标。历史表明,适应国情的现代化路径才能成功。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及传统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相比,展现了其独特优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本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制度优势、人民至上的价值优势和和平发展的文明优势。我们需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此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探索更适合中国的生态发展路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86.
[2]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出版社2018年版:244-248.
[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2020年版:12.
[4]翠芳,周贝.我国生态治理现代化:优势·矛盾·对策[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4(02):59-69.DOI:10.13438/j.cnki.jdxb.2023.02.006.
[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6]《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90.
[7]《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5-6.
[8]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学习出版社2018年版:242.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