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静
(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南宁 530007)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实施现代职业技术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技术院校和专业,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深化职普融通,实现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双向互认、纵向流动。”而实现这一目标则需要有稳定的生源。因此,建设优质生源基地势在必行。近年来,“双一流”大学纷纷与优秀普通高中合作建设生源基地,提前拉开优质生源“争夺赛”。高职高专也与中职、职高签订招生合作协议。然而,当前,高职高专的生源基地建设多停留在表面,未能发挥实质性作用。
在高考人数逐年下降、生源出口多元化以及新高考政策的综合影响下,生源基地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稳定输出对口生源具有重要意义。为应对未来职业技术人才的缺口,政府工作报告已连续两年提出高职扩招计划。在此背景下,高职高专既面临扩招的机遇,也需应对生源缩减的挑战。因此,生源基地成为高职高专实现招生计划的关键保障[1-5]。为确保生源基地的有效运行,高职高专院校需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长效机制。
生源基地,指的是那些为普通高等院校持续输送主要生源的普通高中、职业高中、中等专科学校以及中等职业学校。它们为高校提供了稳定的生源储备。随着普通高校扩招、参加高考人数逐渐下滑以及其他招生渠道的拓展,高校间的竞争变得日益激烈。一些“双一流”大学已经在优质的普通高中建立了生源基地。而地方的主要本科学校也与当地重点中学共同打造生源基地[6]。在江浙一带,高职高专院校同样积极开展了生源基地的建设工作。当前,生源基地建设尚处于初始阶段,先进地区和优质高校已率先行动,但仍处于探索期。
首先,在新高考背景下,职业与普通高中的联系日益紧密。高考“3+3”的选择不仅影响高考志愿的填报,而且对未来就业和职业选择产生深远影响。我国新高考改革地区正逐步扩大,已实施地区普遍采用“3+3”高考模式,即数学、语文和外语为必考科目,考生需在其余科目中任选三科参加高考。因此,“3+3”模式提供了20种搭配选择。尽管取消了文理科的划分,但高校录取专业对高考“+3”的选择有特定要求。这意味着考生在高中阶段就需确定自己的专业和职业方向[7-9]。因此,建设生源基地有助于提前培养考生的职业规划意识。
其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高职高专在构建支撑技能社会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高职高专面临着生源质量不佳、招生难等突出问题。这主要归因于社会对高职高专的认可度不高。许多考生选择高职高专并非出于兴趣或职业规划,而是因为成绩不理想。部分考生甚至宁愿选择本科院校的自考学习班,也不愿考虑高职高专。因此,建设生源基地对于提升高职高专院校的整体形象、增强职业品牌效应具有重要意义[10]。
因此,为确保在新高考改革浪潮中保持稳定的生源,高职高专院校必须积极推进生源基地建设。
近年来,教育部对各省市自治区的普通高中统计数据显示,参加高考的人数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与此同时,高等院校持续扩招。为了确保生源质量,“双一流”大学纷纷在各地高中建立生源基地。这一现象也引发了学界对生源基地建设的关注,并产生了一些基础研究成果。国内学者普遍认为,生源基地建设至关重要。
然而,当前的建设情况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生源基地建设流于形式。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学者们普遍认为多数生源基地建设过于注重表面形式,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11]。第二,生源基地的选择标准针对性较弱。一些学者指出,各高校在选择生源基地建设对象时,标准不一,有的依据中学排名或成绩排名,有的则没有明确的选择标准,只是简单地追求挂牌数量[12]。第三,生源基地建成后的后续维护不足。高校在高中挂牌建立的生源基地普遍缺乏持续的维护运营,没有建立有效的后期维护平台,也未能将生源基地的优势充分运用到招生宣传中,导致生源基地建成后未能形成有效机制[13-16]。
除了上述问题,经过实地调研访谈,我们还发现高职高专在生源基地建设过程中存在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生源基地数量多且分散。为了抢占生源市场,高职高专院校不断扩大生源基地合作建设范围。然而,这种广泛的合作缺乏中高职的精准对接,建设点分散,不利于合作建设事宜的开展,最终往往流于形式[17-18]。二是生源基地合作建设时间短。高职院校在与中职学校进行专业对口洽谈时,往往会建立生源基地[19-22]。但我们调研发现,部分中高职衔接项目的合作期限仅为一年一签。每年春季学期,高职高专院校各专业负责人及所在二级学院领导都会走访意向合作中学、职高和中专学校,开展对口招生洽谈及宣传工作,以吸引更多生源。然而,由于合作时间短,每年都可能面临减少或新增洽谈对象的情况。这无形中增加了招生工作量,也对生源基地建设的稳定性产生了一定影响。三是生源基地管理机制不健全。高职高专院校在合作办学过程中建立的分校区,虽然起到了示范宣传的作用,但由于权责不明晰、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导致对学生和教学的管理与高职高专本部脱节。这可能会影响高职高专的办学质量和公众形象。
因此,规范建设生源基地已经迫在眉睫。如果不加强管理和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高职高专院校在生源基地建设过程中将会陷入被动的境地。
为了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文件精神,提前抢占优质生源,高职院校积极开展生源基地建设。当前,主要的建设模式包括以下几种。
合作办学是近年来中高职衔接与扩大招生背景下兴起的一种模式。高职高专院校通过在中职学校内设立高职合作办学校区,不仅拓宽了招生渠道,而且助力中职学校向高等教育阶段平稳过渡。尽管该模式目前仍处于试水阶段,其效果尚未凸显[23]。不过,由于中高职在管理模式上存在差异,在中职校区就读的学生可能会面临归属感缺失和个人发展平台受限的问题。
定向委培与订单班相似。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通过签订协议,确保进入订单班的学生在通过自主招生考试并达到分数线后,能直接升入与该订单班合作的高职院校。这一模式目前在实践中应用较广,使学生在中职一年级时明确了升学方向。他们只要保持稳定的成绩,未来的升学之路便少了许多后顾之忧[24]。然而,据调查了解,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并不接纳定向委培的学生,也有学生不愿意直接进入对口院校,使定向委培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
为了让学生在入学前便能对专业学习内容有所了解,一些高职院校采取了直通车的方式,邀请高中、职高和中专的学生进入高职高专校园进行实地观摩,并举办专业展示日活动。此外,高职师生也会走进高中、职高和中专校园,与学生进行互动,旨在提升高职高专院校的知名度,并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然而,由于互动时间相对较短,双方往往难以在短时间内达成一致的招生意向。
高职高专在生源基地建设过程中往往不会采取单一模式进行。多所院校通常会在同一个生源基地内开展多种模式的合作建设,通过大胆尝试与不断磨合,最终选择出与自身最为契合的发展模式,以实现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目标。
为确保高职高专生源基地能够长期、有效、稳定地向对口高职高专院校输送生源,高职高专院校必须构建一套完善且高效的长效机制。这一机制应涵盖生源基地的建设体系、规程、制度、责任分配、执行与追责等多个层面。具体而言,高职高专生源基地长效机制的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
对于采用合作办学模式的生源基地建设,部分中职学校应专门设立高职部,并建立相应的高职管理组织机构,以便更好地与高职教育对接。高职高专院校,作为合作办学的主体,应承担起完善生源基地组织工作的总体责任。因此,生源基地建设组织机构成员要明确各自的责任,认真履行职责。管理人员应结合高职高专院校及其专业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源基地管理工作,及时发现问题,汇报并共同商定整改措施,以确保生源基地的持续发展[25-26]。
2.加强保障体系建设
我们应从思想、专业技术、组织和制度四个维度出发,建立并不断完善生源基地建设的保障体系。在遵循统一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我们根据生源基地的特性和需求进行持续调整和优化,以满足生源基地建设管理的实际要求。
3.明确并落实责任
在生源基地建设的质量方面,我们应建立由生源基地组织机构负责的制度,确保各项保障责任能够层层落实。对于涉及双方合作的生源基地建设项目,我们应通过充分协商达成一致,并对具体责任进行细致分解,实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责任负责制。
4.建立完善工作制度
我们应建立完善的生源基地工作制度,确保各项工作都有明确的规范可循。这些制度应涵盖领导机构、教学指导、检查评比、考核奖惩以及责任追究等各个方面。在制度建立的基础上,我们还需严格落实并开展标准化的生源基地管理工作,以统一和规范生源基地的建设行为。同时,我们应选定各专业的生源基地标准化管理示范项目,通过试点积累经验,进而全面推广[27]。
建立并持续优化高职高专生源基地的长效机制,对于推动中高职教育的精准对接具有深远意义。为确保这一机制的落地实施,我们提出以下具体方案。
1.指导思想
在构建高职高专生源基地长效机制的过程中,我们应以《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为指导,按照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求,以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为核心,以解决突出问题为重点,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务实管用、科学规范的长效机制,确保生源基地建设取得扎实成效,促进中高职精准衔接[28]。
2.基本原则
在建立健全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高职高专生源基地长效机制时,我们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是继承创新原则。在保留并优化现有有效工作机制的基础上,我们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的科学发展措施和路径,及时将生源基地建设中的优秀实践和经验转化为制度,确保其持续性和稳定性。
二是突出重点原则。针对当前高职高专生源基地建设数量多但分散的现状,组织机构通过深入分析和评估,对专业对口、生源输出量大且质量稳定的生源基地进行重点扶持和培养,实现由“多而散”向“少而精”的转变。
三是系统规范原则。我们应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确保各项职责与任务的统一,实现牵头与配合的协调,推进与督办的配套,以及评估与优化的结合,从而建立一个系统、规范的长效机制。
四是注重实效原则。我们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紧密联系实际,着力破解难题,全面推动发展,建立健全具有较强针对性和操作性的长效机制。
构建并持续优化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高职高专生源基地建设长效机制,是一个涵盖多个层面、具有高度政策性的复杂系统工程。鉴于其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必须深化责任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其得到坚决落实。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各高职高专院校党组织需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院校主要领导应作为首要负责人亲自督导,而分管领导则需作为直接责任人具体执行。任务需逐级分解,责任需明确到人,以确保各项措施能够真正落地生根。
2.深入调研,积极探索
我们应组建专门的生源基地建设团队,聚焦核心问题,突出重点领域,开展广泛且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精准识别生源基地建设长效机制所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加强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同时,我们既要立足当前实际,又要放眼长远未来,进行科学规划和全面考量,以强化其连续性和前瞻性,使这一长效机制成为推动高职高专生源基地科学发展的有力保障。
在新高考改革与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的双重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中学生选择进入中职和中专学校。为了贯彻落实《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高职高专院校纷纷建立生源基地,抢占生源市场。然而,随着生源基地数量的迅速扩张,一系列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目前,高职高专生源基地建设存在着形式化、选择门槛低以及管理机制缺失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生源基地的建设周期短,建设效果不尽如人意。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迫切需要建立健全高职高专生源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这一机制不仅能够有效延长生源基地的生命周期,而且能够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通过建立高职高专生源基地建设长效机制体系,我们可以更好地利用生源基地的优势,为高职高专院校带来持续稳定的生源。同时,这一机制也需要合作双方的共同努力和维系,通过不断磨合与磋商,最终实现双方的“共赢”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