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竹青 秦风明
壶关县地处太行山深处,境内风景秀丽,旅游景点众多,为众人所仰慕。如今,除了景点,当地人最为乐道的是有机旱作农业给山城带来的巨变。行走在阡陌纵横的田野上,到处呈现着生机和活力,农业龙头企业日益壮大,特色农业遍地开花,现代农业异彩纷呈……
进入初夏时节,树木葳蕤,芳草碧绿,人间处处绿意浓。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的山西省壶关旱地西红柿产业,也进入了新一年的种植阶段。在壶关县绍良村阳光种养专业合作社的育苗大棚里,长势喜人的棵棵绿苗茁壮成长,工人们正在移植绿苗,一派忙碌景象。
“这些年,壶关旱地西红柿越来越得到市场的认可,村民们种植的积极性逐步提高,对种苗的需求明显增加。为提高育苗效率,2018年合作社引进了播种机,实现了西红柿穴盘工厂化育苗,一天可育90万株苗。”合作社理事长栗交忠介绍,“现在西红柿苗儿正在茁壮成长,可满足两千余亩旱地西红柿种植需求。”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山大溝深、十年九旱、素有“干壶”之称的壶关,近年来深入挖掘本地光照时间长、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大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全面推广旱地西红柿种植。
为推动旱地西红柿规模化种植,该县制定实施了多项惠农政策,旱地西红柿种植产业在壶关大地上取得长足发展。目前,该县旱地西红柿已经发展到10个乡镇170多个村,167个种植合作社、2万余个家庭进行种植,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总产值达到10亿元。
在壶关县集店乡东关壁村旱作农业封闭示范区,种植户杨红芳一边施肥一边说:“别看这一小袋肥料,这可是超有机肥料,我们这里配备了24小时视频追溯管理系统,用户可以通过公司产品二维码进入监控系统,实时查看基地农事生产活动,从翻地、播种、施肥、除草一直到收获都有记录。”
在东井岭乡牛家掌村旱地西红柿种植基地,大片的银黑反光地膜在太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该村200多亩旱地西红柿全部创新推广了防雹网和银黑反光除草地膜双覆盖,防雹网既可以抵御冰雹的侵害和鸟类危害,还能防晒、防霜、防雾,改善西红柿光照条件,提高西红柿品质;银黑反光膜白天降温、夜间保墒,还具备驱虫的功效。该地生产的旱地西红柿品相圆润、口感俱佳,去年全村依靠旱地西红柿销售收入达到500多万元,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
“我去年种了5亩谷子,亩产600公斤。晋庄小米很有名气哩,每公斤小米能卖12多元,这一上午50公斤米全卖出去了。”5月14日,晋庄镇晋庄村谷子种植户郭辛发一边收拾卖空了的米布袋,一边高兴地说。
郭辛发是晋庄村的谷子种植户,近几年通过使用渗水地膜覆盖穴播技术种植谷子,亩产量明显增加。尝到甜头的他一脸高兴地说:“今年我加大谷子种植面积,收成肯定比去年更好。”像郭辛发一样,通过有机旱作新技术受益的农户在该镇比比皆是。
壶关县晋庄镇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通过开展谷子新品种示范,将优良谷子新品种、“轻简化、穴播、渗水地膜”等高产栽培技术与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同时适配先进农机具,一次性完成施肥、精密穴播、宽膜覆盖、镇压等作业程序,进一步降低劳动成本,提高谷子产量,提升米质和商品性,以“艺机种”一体化为依托,打造全新的“晋庄小米品牌”,为传统有机旱作插上科技的翅膀。
在东西川村300亩冬播谷子基地,水泥硬化的田间道路直通基地,采用新技术种植的谷子长势喜人。东西川村党支部书记李向阳介绍:“这是生物降解渗水地膜,保温保墒还能积雨。耕作期结束后可以自动降解,不会污染环境。套着抗冻防霉变控温发芽包衣剂的谷种,即便遇到雨雪也不会发生霉变,反而能在地膜的保护下积蓄丰沛的水分,等待时机萌发。”
去年冬天,长治市农业农村局与山西农业大学姚建民专家团队联合开展“冬播谷子”技术试验,将长治地区的谷子播种期调整为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以及翌年3月中下旬。这样一来,播种期贯穿了冬天有冻土到早春土壤未完全解冻的时期,将施肥整地前移至初冬季节,实现秋雨冬雪兼用、春雨全用,缓解了春夏连旱造成的谷子播种难、出苗难、保苗难的问题。李向阳抓住时机,建立基地引进这一新技术,目前300亩冬播谷子长势喜人,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科技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县作为农业大县,着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升我县农业科技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壶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牛荟道出了该县农业不断发展壮大的“秘诀”。
在壶关县店上镇中桥村山西润祥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一大早,庞海霞就和同事们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庞海霞几个月前还是中桥村一位地地道道的农家主妇,由于家里的收入全部来自2亩玉米地,生活过得十分拮据。2020年,村里成立了山西润祥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庞海霞第一时间就到企业应聘,经过培训,勤劳刻苦的她变成了懂技术、会管理的车间负责人,务农加务工,庞海霞的收入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庞海霞说:“种2亩地一年能卖1000多块钱,现在厂也开了,这一月就能挣千把多块钱,还能补贴补贴家用很不错,也不用出远门了,在家就能打个工挣钱。”
和庞海霞一样,中桥村在山西润祥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打工的村民就有40多个。与此同时,该公司创新完善企业与群众的利益联结机制,与当地农户签订小米、山药、核桃、野生山枣等原生态种植合作协议,由公司统一提供优质种子和专业种植技术指导,委托农户在公司已流转的土地上务工或农户自己种植。农作物收获后,公司统一收购,加工成市场畅销的绿色生态农业产品。
“以前大家种菜都是跟风种植、一哄而上,产品上市集中且品质上不去,卖不上好价钱。现在我们村成立了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集中流转土地实行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不仅提高了种植户收入,许多农户也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了产业工人,大家不但有土地流转收入,还有劳务收入。”石坡乡晋强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军红说。
为进一步加强企业与农户的合作,壶关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落实扶持资金、解决实际困难方面,为农民合作社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同时,依托国家级龙头企业和全县500多个专业种植合作社,全面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科技+农户”等产业发展模式,积极鼓励小农户主动参与进来,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订单帮扶、生产托管等方式,与龙头企业、合作社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产业带动农民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