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资料成为理解文本的重要支架

2024-06-09 15:12王玫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4年3期
关键词:鲁迅支架资料

王玫

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编排了“资料袋”和“阅读链接”栏目,旨在培养学生搜集、处理和使用图文、音频、视频等资料的意识和习惯。其中,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下面就以这个单元为例,谈谈如何在教学中巧借资料搭建支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一、让资料成为了解人物生平的支架

本单元编排的人文主题是“走近鲁迅”,几篇课文都是与鲁迅有关的作品。但学生距鲁迅的生活年代比较久远,对鲁迅知之甚少。教师可以提前一周左右布置学生通过网络、图书等渠道搜集有关鲁迅生平事迹的资料,从鲁迅的家庭出身、生活经历、革命事迹、代表作品、精神影响等诸多方面走近鲁迅,初步了解鲁迅。并指导学生将搜集到的各类资料整理制作成人物名片、主题手抄报,录制成音频或小视频等,用多种形式与其他学生交流分享,拉近學生与鲁迅的距离,了解鲁迅所生活的时代和那个时代的国家、社会、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为学习本单元的课文、深入感悟鲁迅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铺垫。

二、让资料成为消除阅读障碍的支架

教材在编入鲁迅作品时尽量保持了原貌和本色,好处是让学生能够接触到真实的鲁迅和鲁迅的作品,但这也给学生阅读、理解课文造成了一些障碍,需要借助资料来消除这些阅读障碍。在教学《少年闰土》时,教师引导学生初读课文,读准生字词语,画出不理解的字词。学生在交流时提出了“猹”,这时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猹的词句,再出示一段关于猹的补充资料,学生自然就明白了:猹是一种野兽,鲁迅小说《故乡》中写到的一种动物,像獾,多在沙地、山边或田野穴居,喜欢吃西瓜。鲁迅文章发表后,许多人都写信给他,问猹是什么动物。1929年,鲁迅在一封回信里说:“‘猹是我据乡下人所说的声音,生造出来的,读如‘查。但我自己也不知道究竟是怎样的动物,因为这乃是闰土所说,别人不知其详。”

有的学生提出:“项带银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项带银圈”?教师引导学生借助相关资料介绍交流,《本草纲目》中记载银具有“安五脏、安心神、止惊悸、除邪气”等作用,自古以来大人都有给小孩子佩戴银质手镯、项圈、长命锁、耳坠的习俗,据说有辟邪、美观之目的,很多民间流传的故事里面也会讲到银器对小孩去惊、辟邪的情节。银圈本来是戴在脖子上的,但是鲁迅文中的“银圈”也暗喻封建道德思想的枷锁,意义上更抽象化、深刻化。

三、让资料成为链接内容背景的支架

鲁迅晚年一直在上海生活,其三弟周建人一家也住在上海,两家过往甚密,侄女周晔也和鲁迅非常亲近。1945年,在鲁迅逝世9周年之际,周晔写下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回忆录,深情回忆了伯父谈《水浒传》、说“碰壁”、救助车夫、关心女佣等这些日常生活的小事。其中在课文第三部分有这样一句经典的话:“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幼年的周晔自然从字面上粗浅地理解了伯父的意思,就是在夜里走路看不见,很容易撞到墙壁。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适当引入当时的社会背景资料:鲁迅的文章就是投向敌人的匕首。有一次鲁迅收到敌人的一封信,里面有两颗子弹和一张纸,上书:如果你再发表对我们有害的文章,下场就是这样。敌人一方面对他进行监视、迫害、打击,通缉令直到鲁迅去世时仍未解除;另一方面通过多种方法妄图拉拢鲁迅,鲁迅始终岿然不动。因此,鲁迅一生用过100多个笔名,其目的就是躲避敌人的迫害。

“四周黑洞洞的”表面上是指四周很黑,容易撞到墙上,实际上是指当时社会的黑暗,人们没有民主和自由的权利。“碰壁”比喻与敌人做斗争时受到的各种挫折与迫害。鲁迅先生用了两个暗喻,将当时黑暗的时代比作“四周黑洞洞的”暗夜,将自己受到的迫害比作“碰壁”,生动形象地概括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特点,表达了鲁迅立场坚定、坚强不屈、积极乐观的革命态度。

四、让资料成为突破关键句段的支架

《好的故事》是鲁迅于1925年创作的一首散文诗。文章写的其实是一个美好的梦境,在最后两个小节写道: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怎样帮助学生理解鲁迅笔下的梦境与现实的关系,可以合理借助教材“阅读链接”提供的两段评论“阅读链接”中的资料,设计以下阅读任务:(1)借助“阅读链接”中的评论文字,联系课文内容,想想课文所写“好的故事”是梦境还是现实,理由是什么?(2)从鲁迅笔下“好的故事”里,我们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借助资料,在小组阅读交流的基础上推选代表进行汇报,体悟到此文写的“好的故事”完全是作者在朦胧之中的一次梦境。日有所思,夜有所梦。鲁迅通过对梦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绘,反映了内心的希望与失望,启示人们要毁掉“昏沉的夜”,实现充满“好的故事”的生活,表现了鲁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理想的憧憬。

五、让资料成为拓展文本内容的支架

本单元选编的四篇课文,两篇是鲁迅的作品,另外两篇是回忆和纪念鲁迅的作品。在教学完这四篇课文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借助语文园地“日积月累”板块的鲁迅名言,进一步强化学生对鲁迅伟大革命精神的认知,感受鲁迅文化英雄、精神斗士的形象,并适度拓展鲁迅的其他名言警句。教师出示鲁迅关于读书的一组名句:

1.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致颜黎民》

2.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

——《读书杂谈》

3.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

所读的书活起来。

——《读书杂谈》

这些教诲读书的语句让学生感受到鲁迅的另一面,他不仅是一位文化战线的勇士,更是一位循循善诱、可亲可敬的师者,教导我们既要博览群书,也要联系社会生活实际,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知识紧密结合起来,不能读死书,死读书。这些名句的拓展延伸了文本内容,让鲁迅与学生的距离更近了。

六、让资料成为升华主旨理解的支架

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诗人臧克家写下了名篇《有的人》,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仅仅单纯抒发了对鲁迅的缅怀,而是将“有的人”与鲁迅进行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压迫者和统治者,颂扬鲁迅为劳苦大众甘做牛马的无私奉献精神,激励人们做真正有价值的人。为了突出主题,丰富内容,作者通篇使用鲜明的对比写法,题目不是《纪念鲁迅先生》而是《有的人》,深刻地揭示出为人民的人必将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覆灭的道理。

诗的第二节写道:“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是从鲁迅所写的《自嘲》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演变来的。此处,教师可以出示鲁迅的《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这首诗将鲁迅爱憎分明、一心为民的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学生在自读基础上交流大体的理解,感受鲁迅从深受迫害中迸发出的愤懑之情,更衬托出鲁迅甘做百姓孺子牛的崇高情怀,深化了对《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这首诗创作主旨的理解。

在教学本组课文时,教师适时、适量拓展课外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鲁迅的作品,走进鲁迅的精神世界,感知一代文化巨匠的革命品质,也体悟鲁迅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师长形象。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我们就要像这样,既发挥好教材里“资料袋”和“阅读链接”的作用,也要注重培养学生根据问题搜集资料的学习习惯,善于以资料为支架,让语文学习更有效。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鲁迅支架资料
支架≠治愈,随意停药危害大
给支架念个悬浮咒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鲁迅,好可爱一爹
前门外拉手支架注射模设计与制造
鲁迅《自嘲》句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星敏感器支架的改进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