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利
贵州城市职业学院 贵州贵阳 550025
在探讨体育与舞蹈的交融领域中,健身操舞作为一种特殊的体育活动形式,其历史脉络与文化内涵备受学界关注。该领域的研究不仅关乎运动学的技术分析,还触及文化的深层次结构。随着民族健身操的兴起,其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中的正式命名,标志着新时代民族传统体育创新迈出了重要步伐。然而,关于民族健身操的具体定义及其在舞蹈与体育之间的归属问题,至今仍是一个有待深入探讨的议题。基于此背景,本研究旨在对民族健身操的身体动作进行溯源与解构,以期揭示其深层文化内涵。同时,对民族健身操的历史起源、文化内涵以及身体动作的意义进行深入分析,为该领域的学术讨论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持[1-2]。
尽管民族健身操在实践中已被广泛接受,但其学术定义仍模糊不清。对于其应被视为舞蹈还是体育活动,学界尚无共识。这种分类模糊性不仅影响了民族健身操的学术研究,还对其教学和推广造成了障碍。因此需通过跨学科视角,探讨民族健身操的属性问题。在民族健身操发展历程中,民族舞蹈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而民族健身操借鉴了民族舞蹈的动作语汇,并与健身健美操技巧相结合,形成了一套具有民族传统体育特色的健身动作。其中无论是代表性的舞蹈动作,还是特定运动和器械动作,其核心均具有丰富的民族特点,皆是民族文化的体现与传播。总体而言,民族健身操是在民族音乐、舞蹈和器械动作的结合下形成的一种多功能运动形式,它是传统民族舞蹈的再现和发展,也是健身文化的创新与拓展。
民族健身操的起源与发展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其根源可追溯至中国古代。汉代《导引图》显示,特定的肢体动作已被用于身体锻炼,促进健康。这些早期的健身实践,如五禽戏等传统养生健身法,为现代健身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中,健身舞不仅是增强体质的方法,还是一种文化表达,其与狩猎、武术和医疗等活动紧密相连,体现了人们对身体健康和生命活力的重视。这种文化传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得到了新的发展,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为民族健身操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土壤。结合了中国传统与现代舞蹈元素的健身舞蹈形式应运而生,为民族健身操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活力。1982 年,民族健身舞蹈以韵律操的形式首次在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亮相,这一展示彰显了中国民族体育的多样性,标志着民族健身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开始进入公众视野。2015年民族健身操成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正式竞赛项目,这一变化标志着民族健身操从文化现象转变为体育项目,其社会地位和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民族健身操的发展历程,不仅代表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当代演变,还体现了传统体育项目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3-4]。
民族健身操中的身体动作不仅是运动技巧的展现,还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在人类学专家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原始身体动作研究取得突破的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深化对民族健身操身体动作的实证研究。通过对土家族肉连响健身操等案例的分析,探究其原生文化和历史记忆,以及它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被重新构建和解释的。
肉连响作为土家族特有的民间技艺,是湖北省利川市土家族群体文化传统的瑰宝。其技艺表演形式多样,涵盖拍打、夹击、跺脚以及技击等动作。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文化发展,肉连响的表演形式得到不断丰富。表演者开始增加手铃、足铃等道具,并融入了唱腔,这些新的元素使得肉连响的节奏感和表演性得到显著性提升。2008年,肉连响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仅是对其艺术价值的认可,也是对其历史和文化意义的肯定。而今肉连响通过不断吸纳新的表演元素,已演变为一种集健身、娱乐和文化传承于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
肉连响这一身体动作的源流,至今未发现有确切文献记载。据民间传说,这种舞蹈与古代巴人的武舞之间有着直接的历史渊源,在动作特征上,肉连响与古代巴渝舞有着显著的相似性。近代以来,肉连响作为身体技艺在民间得以保留与流传,改革开放后,被整编为土家族舞蹈,参与各种文艺展演,成为展示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在当代社会,随着人民群众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肉连响已转变为一种体育运动,满足了大众健身健美需求。在现代学科的归属上,舞与操有所区别,前者属于艺术范畴,后者属于体育范畴。然而,在民族体育表演中,这两者常常呈现出相互融合的特点。肉连响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已从纯粹的表演艺术转变为兼具健身功能的舞操结合形式,服务于大众身心健康需求。
利川市地处鄂渝边界,这一区域的地形以多山为特点,历来交通闭塞,因而成为一个相对孤立的文化发展空间。在这种独特的地理条件下,肉连响文化得以孕育与流传。作为传统民俗活动,其动作形态与内涵是土家族社会生活的直接反映。因此对肉连响身体动作进行解构分析,能够揭示土家族人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以及他们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
研究表明,肉连响16 个基本动作可归纳为四大类:生活形化、战争操练、宗教祭拜和动物模仿。生活形化类反映土家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劳作场景,如耕作、打猎等;战争操练类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的军事传统和保卫家园的决心;宗教祭拜类表达了对祖先和自然神灵的崇拜;动物模仿类是对自然界中动物行为的观察和模仿。上肢动作的拍打和对抗,以及下肢动作的力量和活力,共同构成了肉连响动作的基本特征。四类动作皆隐喻多重社会文化意义:适应自然环境的动作不仅是对自然界的尊重,还是对生存技能的传承;战斗动作体现了土家族人民的英勇和团结;图腾崇拜动作是对自然界和祖先的敬畏;狩猎动作展现了生存智慧和技巧。通过对肉连响动作的深入研究,可以看出其动作不仅保存了原始文化痕迹,而且在当代社会中仍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与社会功能[5]。
民族健身操作为体现民族文化特色的体育活动,在国际舞台上凭借独特的魅力和高水平的表现,不断提升着自身的国际影响力,成为文化交流中的一种重要方式。这种影响力的提升,与竞赛制度对动作标准化的推动密不可分。以土家族肉连响健身操为例,其在竞赛中表现的每一个动作都被赋予了特定分值,不仅要遵循竞赛规则,还要注重规则与土家族精神文化的结合,激励参赛者追求更高的技术精准度和艺术表现力。因此,参赛者需要在遵循规则的同时,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动作创新设计,以及在动作设计中融入民族文化核心价值观,使每一个动作都体现出民族文化的深刻内涵,并依据竞赛标准对身体动作进行优化,融合现代体育健身元素,结合跑、跳、提、拉等动作,优化身体动作的表现形式。然后通过与现代文化的融合,重构出具有现代文化认同的身体动作表现形式,展现出积极的精神面貌。
在当代社会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健身操身体动作不仅承载着丰富的体育价值,还是社会文化交流与传承的重要载体。在传统节日文化活动中,这些身体动作的重构与发展,不仅是对古老仪式的简单模仿,而且是一种深刻的文化再现与创新。作为一种仪式性的表达,其目的在于通过身体语言与神灵和祖先沟通,以期获得庇佑和祝福。在现代社会,传统身体动作经过重新构思和创新,保留了传统节日中身体动作的核心元素,再结合现代审美和技术手段,创新身体动作,以展示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这种结合传统与现代元素的做法,不仅保障了文化的连续性,还使得民族文化在全球化背景下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和自信。
在教育体系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整合是一项系统工程,它要求教育者不仅要对民族文化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还需具备将文化元素与现代教育理念相结合的能力。通过筛选适合学校教育的民族健身操内容,对其进行创新性的改编,使其在现代教育环境中焕发新的活力。以土家族肉连响健身操为例,在现代教育中进行健身操教学时,并非单纯让学生对身体动作进行简单模仿,而需对健身操进行规范化与教育化处理。在保留其民族特色的同时,对动作进行科学解构和重建,使之既体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又适应学生身体发展需求与审美趣味。此外,将民族健身操融入学校教育中,要与思政教育相结合,通过民族文化精神的传递,促进学生在参与健身操的过程中,既锻炼身体,又感受民族情感和人文素养的熏陶。这种教育方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全身心发展,使其成为传承与发展民族文化的栋梁。
现今民族健身操作为一项体育活动,不仅承载着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基本职能,还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全民健身条例》的实施,为中华传统体育项目提供了发展新机遇。其中土家族肉连响健身操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是文体结合的典型代表。肉连响健身操并非简单的肢体动作,它的每一个动作和节奏都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其独特之处在于将民族特色的动作与音乐相配合,不仅有锻炼身体之功效,还有精神享受之愉悦。在动作的设计上,注重视觉美的塑造,通过艺术修饰和文化符号的重构,满足对外形美和参与欲的追求。土家族肉连响健身操的实践,是全民健身计划中的亮点。通过科学化动作规训与形态雕琢,结合民族文化精神内涵,满足了现代社会对健康、美学和文化传承的多元需求。
对民族健身操的起源、发展进行梳理后发现,从古代巴人反映生活的动作发展到现今以健身为手段的身体动作,健身操身体动作组合与所处的社会文化密切相关。由此得到启示:健身操身体动作应在竞赛标准的规定下,展现文化内涵,创新改编动作,满足社会的多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