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力量赋能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意义、现存不足与路径研究

2024-06-09 19:45李适东
当代体育科技 2024年10期
关键词:力量体育学校

李适东

洛阳师范学院 河南洛阳 471934

社会力量可以为学校体育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提高学校体育教育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从而为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020 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旨在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学校体育教育,以满足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和青少年锻炼的需求,对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活动给予了积极支持。然而,当前学校体育工作也面临着教育资源重新分配、教学质量提升、课程体系优化等新的要求和挑战,需要进一步探究社会力量赋能后的内在机制。因此,本研究旨在厘清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工作的价值作用,并构建政府、学校与社会共建的合作体系,以推进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发展。

1 社会力量赋能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意义

1.1 助力学校“一校一品”发展

社会力量在体育教学、项目设置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可以根据地区特色和学生需求,为学校引入特色运动项目,丰富学生的体育活动内容,这一优势为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2016 年,国家鼓励学校因地制宜创新提高体育工作水平,地方政府积极推进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工作,引入特色运动项目。整合社会力量的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地引入特色运动项目,有助于丰富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激发他们热爱体育运动的兴趣[1]。

1.2 扩大学校体育师资队伍

专业力量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具备全面、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能够科学指导学生体育运动并培养优秀人才。然而,当前学校体育师资存在数量紧缺和技能单一或偏低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2020 年政策鼓励体校专业教练员、优秀退役运动员等参与学校体育教学。充分发挥专业力量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体育人才,并推动学校体育向更专业化、趣味化和育人化方向发展[2]。

1.3 提高体育育人效能

学校体育改革需要多方资源保障,而社会体育力量可以为学校体育提供多方资源,实现高质量发展。政府、学校和社会三方融合体系共同推进社会力量进校园工作,这对于实现学校体育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构建政府、学校与社会的合作平台,共享资源,共同推进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工作,有助于实现学校体育的高质量发展。

1.4 推进终身体育观念

社会力量在体育领域具有丰富多样的运动项目和专业技术背景,这为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社会力量可以弥补学校体育内容的传统单一,提供全方位多角度的技术指导和兴趣培养。一些地区已经尝试将社会力量引入校园体育,取得了良好效果。充分利用社会力量的科学手段和丰富资源,为学校体育提供多样化的运动项目和专业技术支持,有助于实现学生的终身体育目标并搭建系统科学的教育服务平台。

2 社会力量赋能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不足

2.1 社会力量赋能学校体育发展的政策效果一般

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度空间约束和鼓励政策落地局限性的影响。这导致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的主动性、系统性不够,动力不足,短期化偏向明显。具体而言,在制度空间约束方面,由于现行体制框架下的相关政策法规尚不完善,社会力量在参与学校体育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制度性障碍。这种制度空间的约束使得社会力量在学校体育领域的发挥受限,从而影响了其参与的积极性和效果。在鼓励政策落地方面,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的政策措施,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政策的落地执行仍存在一定的困难。这种局限性使得鼓励政策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进一步削弱了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的积极性。

2.2 社会力量赋能学校体育发展的权责边界不明

社会力量赋能学校体育发展中,各部门协同意识不足,权责不清晰;组织监管不完善,行业急剧扩张须引起重视;参与主体单一,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和家长共同参与。首先,在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的协同意识不足,导致权责不清晰,难以形成合力。随着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教育的不断深入,行业急剧扩张,组织监管的不完善可能导致一些问题,如资源浪费、质量参差不齐等[3]。此外,社会力量赋能学校体育发展的参与主体需要政府、学校、社会和家长共同参与。

2.3 社会力量赋能学校体育发展的主体关系较弱

合作认知不足、主体间缺少联系和合作关系不明确等问题制约了社会力量与学校体育的良性合作,影响了学校体育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其中,合作认知不足是制约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体育教学长期以来保持传统思维,存在排外现象。这导致学校在面对社会力量参与时,往往抱有戒备心理,不愿意与社会力量进行深入合作。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需要转变观念,认识到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拓展与社会力量的合作空间,共同推动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主体间缺少联系是影响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教育的另一个问题。例如:政府、学校和社会力量可以共同制定合作协议,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确保合作的公平性和长效性;各方还可以定期进行合作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合作策略,以提高合作效果[4]。

2.4 社会力量赋能学校体育发展的教育理念偏差

“双减”政策旨在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然而在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过程中,存在教学目标、认知点和课外活动方面的困难。此外,学校体育教师人力配置和运动场地设施不足也是制约学校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在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过程中,可能存在教学目标与学校体育教育目标不完全一致的情况。这种不统一可能导致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差异,从而影响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和全面发展。其次,教学认知点的连贯性至关重要。然而,在社会力量参与过程中,可能出现教学认知点不连贯的情况,导致学生在体育技能和知识方面的学习效果受到影响。

2.5 社会力量赋能学校体育发展的服务优势不足

学校体育在教育体系中容易被忽视,这一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然而,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教育存在理念陈旧、实施方法受限和组织内容单一等问题。首先,学校体育在教育体系中容易被忽视,表现在学校对体育课程的投入不足、体育设施和器材缺乏、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等方面。这些问题导致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和质量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因此,提高学校体育教育质量迫在眉睫。

3 社会力量赋能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路径研究

3.1 推进学校体育发展的协同育人机制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在这一背景下,学校需要借助社会力量创新师资引进渠道和丰富课后锻炼内容,以提高学校体育教学质量。同时,社会力量需与学校教学目标相统一,共同促进学生运动习惯养成。因此,学校和社会力量应共建开放共享教育新思路,共创协同育人内生动力,共商主体合作新模式,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传统的学校体育教育模式已经难以满足青少年多样化、个性化的锻炼需求。

可以借助社会力量创新师资引进渠道和丰富课后锻炼内容。社会力量可以为学校提供专业的体育教练、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先进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专业化、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运动技能和体育素养,从而提高学校体育教育的质量。

社会力量与学校教学目标相统一,共同促进学生运动习惯的养成。学校和社会力量在合作过程中,应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共同制定教学目标和完善课程设置,确保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提高体育素养。

3.2 统筹学校体育发展的资源调控与分配

首先,建立健全顶层设计和制度保障是提升政府工作效率的关键。政府需要制定完善的政策体系,明确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的目标、任务和责任,为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提供制度保障。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强对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的监管和指导,确保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和执行。

其次,政府要发挥统筹引导和调控作用,充分发挥桥梁作用。政府需要加强与社会力量的沟通和协调,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学校体育,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此外,政府还要发挥调控作用,对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的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确保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的质量和效果。

最后,地方政府要做好地区规划和协调,结合学校需求和社会力量发展。地方政府需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学校体育发展规划,明确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的方向和重点[5]。同时,地方政府要加强与学校和社会力量的协调,促进各方资源的整合和共享,为学校体育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3 构建学校体育发展的多元主体参与平台

在学校体育工作中,坚持协同组织观念,加强跨部门合作、多层级监管、多主体服务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通过健全多部门协同合作职责,明确各部门工作权责,完善多层级分工合作体系,包括内部合作与外部合作,以及强化多主体服务和宣传引导,可以更好地发挥社会力量在教育服务、专业培训等方面的价值,为学校体育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加强跨部门合作是提高学校体育工作效率的关键。通过建立健全多部门协同合作职责,明确各部门工作权责,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高工作效率。例如,教育部门、体育部门、卫生部门等可以在政策制定、资源配置、监管评估等方面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6]。

强化多主体服务和宣传引导是发挥社会力量在教育服务、专业培训等方面价值的关键。通过加强与社会力量的合作,学校可以引入更多优质的体育教育资源,如专业教练、先进设施、丰富课程等[7]。同时,通过宣传引导,提高社会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关注度和支持度,为学校体育工作创造更好的发展环境。

3.4 激发学校体育发展的社会参与意愿

首先,优化服务质量是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工作的基础。社会力量应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体育教学服务,以满足学生不同的锻炼需求。例如:引入专业的体育教练,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提高教学设施和器材的质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锻炼环境[8]。此外,社会力量还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

其次,厚植体育文化素养和强调学生精神品质塑造是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社会力量应将体育文化融入教学内容,传承和发扬体育精神,培养学生的体育情怀。同时,通过体育活动,强调学生的精神品质塑造,如诚信、尊重、团结等,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5 促成学校体育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为了更好地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工作,还需要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准入机制,制定统一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同时,制定等级评价标准和内部公约,引入第三方评估。通过设置教师、体育部、教务等各级监测点,定期对参与学校体育工作的社会力量进行测评。通过严把准入关、严守审核制和严控监测点的策略,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工作的准入机制,有助于实现学校体育教育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发展。

建立健全社会力量准入机制是确保学校体育教育质量的关键。通过制定统一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可以确保参与学校体育工作的社会力量具备一定的专业水平和教育经验,从而提高学校体育教育的质量。此外,准入机制还可以防止不合格的社会力量进入学校体育工作,保障学生的权益和教育质量。

4 结语

社会力量参与学校体育工作需优化服务质量、创新服务内容和拓展服务资源,以实现学校体育课后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助力“双减”政策有效落地。在这一过程中,厚植体育文化素养、强调学生精神品质塑造、创新技术手段以及拓展体育服务内容等方面的工作至关重要。

猜你喜欢
力量体育学校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麦唛力量 (一)
孤独的力量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学校推介
怀疑一切的力量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从自然中吸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