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晚,《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揭晓。耕耘特教讲台33年的衡阳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刘玲琍,代表湖南感动中国,获得“感动中国2023年度人物”称号。
18岁的她,成了听障孩子的“刘妈妈”
1973年,刘玲琍出生于衡阳市一个普通工人家庭,邻居王阿姨是一名聋哑人。一年冬天,刘玲琍串门到王阿姨家玩。一见面,对方不停用手比画着。刘玲琍不明白阿姨的意思,王阿姨却急得涨红了脸。王阿姨的丈夫解释说,是王阿姨想织一条围巾送给她。
“那个冬天,让我感受到温暖。王阿姨对我好,我想,要是她能说话就好了。”这件小事,深深地印在年幼的刘玲琍脑海里。1987年,刘玲琍决心报考聋教专业,被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录取。18岁的她毕业后,成为衡阳市聋哑学校(今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老师,担任一年级听障班班主任、语文老师。
当时班上一共14名听障孩子,小的6岁,而大的已经12岁了,个别孩子还有智力障碍。除了沟通问题,有的孩子连基本的生活自理也成问题。
为了当好特教老师,刘玲琍每天站在宿舍镜子前,对着镜子练习手语。对着《中国手语》这本书,每天抽出1至2小时练习手语。
除了教学,她还学着其他老师的模样,手把手地教孩子们洗脸、洗衣服、剪指甲,一张张小花猫般的脸蛋总是变得白白净净。爱的付出,也让她成为孩子们心中的“刘妈妈”。
自学听障语训法,见证“铁树开花”的奇迹
人生无常,2005年,是刘玲琍人生中最寒冷的一年。32岁的她终于有了自己的孩子。然而,儿子7个多月时被诊断为先天性神经性耳聋。
校长和同事都劝刘玲琍工作先放一放,带孩子去长沙做康复治疗。当时,刘玲琍刚刚接手一个听障班,望着懵懂的孩子们、满眼期盼的家长,刘玲琍放心不下。前思后想,她决心把儿子留在身边,一边带班教学,一边给孩子进行康复训练。
当了母亲后,她更加懂得听障儿童家庭的辛酸,“突然觉得自己以前做得不够多、不够好,没有解决孩子们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刘玲琍暗下决心,要在无声世界里让孩子们拥有打开有声之门的钥匙。
白天,她上好每一节课、细心守护着每一个学生;下班后对儿子进行听力和发音训练;夜深人静时,翻阅专业书籍,自学听障语训方法。
为了让孩子们学会发声,刘玲琍把嘴唇贴近他们的手背,让孩子感受气流的有无与大小;示范发声时,把孩子们的小手放在自己的脖子上、鼻旁,感受声带的振动,找准发音部位。
除了集体课,她和每位学生每天至少有15至20分钟的面对面单训时间。一天下来,她总是声音嘶哑,咽喉肿痛。
功夫不负有心人。儿子在1岁多时能正常发音了,班上的孩子也有了很大进步。“事实证明,天生听力障碍的孩子也是能够学会说话的。但这个过程非常艰难,越早进行康复训练越好。”
孩子们的笑脸是她的信心和动力
33年来,刘玲琍先后教过80多名残障学生。这些孩子中,有的成为设计师、舞蹈演员……也有多人像刘玲琍一样,重返特教課堂,成为一名特教老师。
谈及获奖后的感受,刘玲琍说最想感谢的是家人的强力支持、是师生的共同陪伴。“每当看到孩子们的笑脸,我的心也跟着要融化了,他们让我拥有信心和动力。”
(综合新湖南客户端、三湘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