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岚
(绍兴市职业技能开发指导中心,浙江绍兴 312000)
学徒制主要通过师傅与学徒之间的知识传递和转化,实现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的传承和发展,增强技术传承效果,对推进我国经济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现阶段,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量持续增加,人才培训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徒制的优势条件,保持师傅与学徒之间的良好互动沟通,为知识传承搭建沟通桥梁,为企业培养更多技能型人才,推进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现代学徒制在员工培训过程中主要具有以下3 个方面的意义。
(1)提升员工岗位适配度。企业在员工培训阶段,不仅要帮助员工推进职业发展,还要满足工作岗位的员工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因此,企业在员工培训阶段,应关注人才与岗位的适配情况。通过开展现代学徒制,保持员工之间的良好沟通关系,针对各工作岗位的实际用人标准调整员工培训方向,保障培训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从而促使员工能力获得企业的认可[1]。
(2)推进技能传承。传统员工培训工作存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不统一的问题,员工难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活动。培训内容缺乏连续性,导致员工在理论知识学习一段时间后进行实践培训,理论与实践培训缺乏连续性,促使培训效果难以达到理想目标。而开展学徒制人才培训模式,可通过师傅与学徒之间的互动沟通,传授员工知识和技能,突破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的界限,推进技能的有效传承,起到良好培训效果。
(3)激发员工动力。学徒制培训模式相对于其他方式更尊重员工的主体地位,关注员工在培训活动中的体验感,体现培训活动的差异性特征,以此激发员工的学习动力,积极主动学习先进工作理念,激发创新意识,促进工作技能的全面提升。
学徒制在员工培训方面虽然具有明显优势,但是部分企业实际应用阶段依旧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方面,导师、学徒热情较低。该种培训方式落实阶段,由于部分员工缺乏对培训机制的了解,导致参与活动热情较低。导师在企业中通常占据重要位置,自身具有较多工作安排,开展带教活动难免影响导师工作任务完成效率,促使工作绩效降低,导师投入精力与回报不成正比,丧失带教工作热情。同时,部分岗位工作环境较差,销售、管理岗位对于年轻员工的吸引力较高,员工不愿意提升技术,对培训工作的参与热情较低[2]。
另一方面,缺乏统一带教标准。企业学徒制培训方式开展阶段,导师选择通常指关注技能等级以及支撑情况,导师带徒标准完全按照企业要求,缺乏相关的行业标准以及工作参考。且该种培训制度我国实行时间较短,培训机制不成熟,工作开展难免存在一定缺失。带徒工作重点通常放在提升员工资历,培训内容相对单一,无法充分发挥学徒制的应用优势。
师傅在学徒制培训活动中占据重要位置,是知识传递的主要主体。因此,培训活动开展阶段,应明确导师定位。
(1)制定选拔标准。导师选拔阶段,应综合考虑人员专业技能和工作经验情况,确保导师具有高超专业水平以及工作责任心,保障学徒在培训活动中能够得到导师优质的指导和培训。可采用多样化的评估方式,对导师各项素质全面核查。也可引进面试、案例分析活动,通过观察师徒互动效果,综合评价导师的培训效果以及问题处理能力,保障导师选拔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2)增强工作积极性。培训工作中,应明确导师的角色定位,充分发挥学徒制培养优势,将徒弟作为企业的人才储备,加大对培训工作的关注力度。为增强导师的工作热情,可适当减少导师工作量,提供更多培养徒弟的时间,构建相对宽松的工作氛围。导师在承担带徒任务后,应持续更新自身培训理念,吸收先进工作经验,调整自身不足之处,对学徒有效指导,帮助学徒构建完整的知识技能体系。技能传授阶段,应全面关注学徒的信息技能、安全生产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状况,加大对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等知识的培训力度,促进徒弟综合素养全面提升。为增强导师带徒工作热情,可制定管理措施,明确培训目标主要内容,并制定考核方式。对于考核成绩优异的学徒,给予导师适当奖励。考核通过率低于60%的导师取消带徒资格。通过该种考核方式,给予导师一定物质和精神层面奖励,从而激发导师的带徒热情,有效指导徒弟工作,促使学徒能力全面提升。
学徒制工作开展阶段,为保障良好培训效果,应严格把控徒弟数量,防止导师徒弟人数过多而影响培训效率。同时,设置明确的培训目标,针对各岗位所需工作技能,导师可带领徒弟参与到课题研究活动中,明确培训内容,严格把控培训工作质量。落实导师责任制,将学徒工作能力与导师利益相连,企业可通过考核学徒能力,调整导师的工资奖金,也可判断导师的带教能力,从而有效调整导师工作。学徒制培训阶段,开展监督工作可从以下方面开展。
(1)明确评估指标。该项工作主要包含技能水平、实践能力等内容,评估内容以保持与培训目标一致,保障评估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定期组织评估活动,通过考试问答、实践操作、项目展示等方式考核学徒的能力状况。为保障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应增强评估主体的多样性,整合师傅评价、学徒自评、同事评价等指标,并引进第三方评估机构,保证最终结果的客观性[3]。
(2)完善质量监控,该项工作主要对学徒工作以及实践过程进行详细监督记录,观察师徒之间的互动情况,审查学习记录,整合各阶段培训数据,以为学徒制改革提供一定参考。扩宽反馈渠道,学徒可针对培训活动中的问题进行反馈,以便于得到针对性指导,积极整改培训活动,促使学徒制培训工作得到持续发展。
创新精神是技能型人才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传统企业员工大多遵从领导人员的安排,缺乏自身创新意识,促使自身技能无法得到充分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在学徒制培训活动中,应注重对创新精神的培养,培养员工批判精神,鼓励员工表达自身观点,以增强培训活动的活跃性。员工培训活动中,导师可创设方案讨论环节,针对员工岗位特点以及企业发展趋势创设研究课题,引导员工制定项目方案,同时接受其他团队的评价。找出方案的亮点以及不合理内容。通过讨论探讨,优化工作方案,提出更多创新方案,培养员工发散思维。也可设置问答活动,通过师徒间的问答,引发学徒的主动思考意识,实现学徒能力的全面发展进步。通过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推进知识和思维的高度整合,在追问以及回答过程中消除身份的限制,突破思维瓶颈,促使创新思维得到全面发展。
现代学徒制在企业培训工作中的有效落实,为保障培训活动效果,应明确培训内容,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
一方面,创新培训内容。员工培训阶段,应将培训内容分为专业课和非专业课,主要包含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增强员工各项技能的掌握程度。同时,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开展劳动法规、职业素养、职业规划以及心理健康等内容,帮助员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工作责任感,以强化人员的工作素质。
另一方面,改革考核机制。传统培训活动的考核工作主要以活动表现以及工作最终成绩为基础,学员仅需要大量记忆专业知识即可获得高分,单一的考核方式难以帮助员工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融合发展。对此,应改善传统考核方式,设置多样化考核内容,并合理分配不同环节的考核比重,对学员能力全方位考核。可引导学徒针对导师指导,撰写学习报告和主题论文,导师针对学徒的多方位表现进行考核,适当调整培训内容,对考核结果有效运用。同时,企业还可组织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学徒可在导师带领下参加竞赛活动,通过比赛激发学徒的学习热情,强化员工培训效果。
员工培训活动开展阶段,应落实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聚焦行业发展趋势,针对企业战略发展目标,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计划,对培养方向有效引导。导师在培训工作中,全面分析企业的发展方向,了解各行业的变化趋势,适当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内容,针对企业发展前景打造培训基地,并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各类培训资源的互补共享,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打造技能人才培养场所,推进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推进人才培养与企业效益的同步发展,构建高效率、高品质的人才培养方案。导师在开展学徒指导阶段,应全面分析岗位对人才技能和专业知识的需求,针对市场人才需求标准以及职业资格标准,增强岗位技能为基础,开设岗位技能、职业素质、专业知识一体化的培训内容。培训过程中,应适当融入企业发展理念和真实工作案例,以此强化培训工作的时效性。实时关注行业内最新技能,开展针对性培训活动,帮助学徒更新工作技能,促进技能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进一步提升[4]。
现代师徒制的顺利开展需要良好的企业环境,应构建师徒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良好关系,以此实现工作技能的有效传承。
(1)打造良好师徒关系。相互信任的师徒关系是技能传承的必要条件。学徒在培训活动中应给予导师充分的尊重和信任,导师也应时刻关注学徒的成长状况以及发展需求,提供针对性指导服务,以推进学徒能力发展,有效传递工作技能。师徒需保持良好交流关系,互相分享工作经验,营造开放平等的培训氛围,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效转化,最大程度发挥学徒制的优势条件。
(2)建设学习组织。利用现代化技术建立在线学习平台,导师和学徒可在平台中上传资料或分享工作经验,也可针对某一案例进行讨论,实现知识的有效传递,帮助学徒更好地吸收技能知识。导师可根据培训内容和资源,制定个性化培训方案,详细说明学习目标和实施方向,帮助学徒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知识转化,增强知识的实践应用效果。学徒也可在学习组织中实时反映学习效果以及应用问题,帮助导师反思培训活动,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导师可在平台中给予学徒适当指导,并提供多样化实践机会,促使学徒将掌握知识应用于工作岗位中,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创新调整专业技能,促使工作效率持续提升。
(3)建立学分认定和转化机制。学徒制培训内容应以技能资格证书要求为基础,建立以行业对接、工作经历、教育经历为主的学分认定和转化机制,激发学徒的培训参与热情,促进学徒制的持续健康发展。首先,建立学分制度。学徒可通过参与导师指导活动获取知识技能,并针对学徒任务完成状况分配学分,帮助学徒了解学习进度和成果。其次,明确学分转化规则。转换规则可根据不同行业需求适当调整,保障学分转换符合相关行业标准,从而激发学徒学习热情。最后,成立学分认证机构。该机构可根据相应标准和工作流程,对学徒的学习成果进行客观评定,明确学分价值,增强学分的权威性,促使学徒获得客观公正的学习成果认定。通过上述方式,激励学徒主动参与到学徒制培训活动中,通过获取学分,拓展职业发展道路,实现自身能力的全面提升。
工匠精神是员工培训工作的重要环节,基于现代学徒制,企业可运用真实的工作场地开展培训活动,在实践措施过程中融入工匠精神,培养学徒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等精神。
一方面,完善规章制度。企业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实现对导师和学徒的全面管理,明确双方工作职责,保障合法权益。导师管理方面,应适当提升导师准入门槛,通过严格的选拔标准筛选合适导师,把控导师质量。同时,也应给予导师一定权利,导师可针对学徒特征以及岗位技能需求调整培训计划,保持师傅与学徒之间紧密联系。学徒作为企业员工,应与企业签订合法劳动合同,保障自身合法权益,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以此激发工作热情。同时,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学徒应明确自身劳动地位,确保获取的薪资收入与付出的精力和时间成正比,保持工作中严谨负责的态度,并获取相应回报。因此,企业在员工培训阶段也应给予员工一定报酬,增强培训工作的资金保障,以保障内部人才质量,帮助员工感受自身价值,将工匠精神落实到后续工作中[5]。
学徒制是技能传授的桥梁,通过师徒之间密切的沟通互动,帮助学徒掌握更多技能知识,实现理论知识的有效转化,帮助企业培养更多技能型人才。企业在员工培训阶段,应加大学徒制的关注力度,把控导师质量,并落实全程监督,通过多样化评估活动,掌握学徒的培训效果,增强培训活动的针对性,促进学徒综合能力全面提升,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