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美玲
(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党工委党校,重庆 40080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必须牢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全面从严治党是党永葆生机活力、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由之路。”[1]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团结奋斗在历史和现实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团结奋斗包含着历史经验和科学规律,是党领导人民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在2022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一百年来,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团结奋斗的结果,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2]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回顾新时代党和人民奋进历程,高度概括了这一历程中形成的“五个必由之路”重要认识,其中一个重要认识就是“团结奋斗是中国人民创造历史伟业的必由之路”。这些重要论述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行动指南。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完成历史使命的重要战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发展的过程证明,团结奋斗是我们战胜各种风险和挑战的重要法宝。团结奋斗精神在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集中力量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在很短的时间里形成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在极其艰难的环境下成功研制出“两弹一星”,有力保障了国家安全,提升了国际地位。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相继建成了载人航天、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进一步壮大了国家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国产大飞机、北斗系统等一大批重大创新工程上取得突破。这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在防灾救灾、脱贫攻坚、生态保护等领域的国家治理体系中得到体现,不断推动“中国之治”迈向更高境界。
人民群众是发挥团结奋斗力量、创造历史伟业的历史主体。团结奋斗精神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力量之源和生命之魂。这种精神不仅关乎国家的国际形象,而且关乎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前所未有地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来侵略,推翻反动统治,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如今,中国人民依然紧密团结,汇聚成社会主义事业的磅礴力量。正因为有了全体中华儿女的参与和支持,美好生活不断从向往走向现实。当前,中国成为全世界脱贫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重要民生问题得到根本改善。同时,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这些发展成就充分展现了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巨大能量。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中国人民将继续朝着更高层次的美好生活迈进,只要坚持不懈地奋斗下去,定能到达终点。
实现民族复兴是一个需要持续团结奋斗的历史过程。事业越伟大,征程越壮阔,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也就越多。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义无反顾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事实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肩负起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才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善于总结经验。党的三次决议都是在重大历史阶段实事求是总结党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经验教训,其目的都是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激发团结奋斗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围绕明确奋斗目标形成的团结才是最牢固的团结,依靠紧密团结进行的奋斗才是最有力的奋斗。”[2]
在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团结奋斗精神塑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并影响着人们的日常行为。这一精神不仅通过格言、成语、传奇故事和歌曲等多种形式得以传承和弘扬,而且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奋勇向前的强大力量。例如,“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成语发奋图强、传奇故事《愚公移山》和歌曲《团结就是力量》等,都体现了团结奋斗的核心价值。自古兴邦多磨难。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磨难。然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团结抗争,不仅成功避免了亡国的危机,而且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这一过程中,团结奋斗精神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以团结奋斗为主要特征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愈挫愈强的根基。
在传承中实践,在升华中弘扬。中国共产党不仅汲取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积淀中团结奋斗的人文精神、道德价值、历史智慧等精华,而且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号召“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党号召团结全党同志如同一个和睦的家庭一样,如同一块坚固的钢铁一样,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打倒日本侵略者而浴血奋战。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专门出台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相关文件,强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号召团结全国人民,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为保卫国际和平和发展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我们党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号召为把我国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勇前进[4]。进入新时期,我们把“团结奋斗”的种子播种到了世界各地,人类命运共同体更加深入人心,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团结奋斗并非简单的号召或要求,而是具备鲜明政治性、时代性和实践性的思想遵循及行动指南。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而言,讲团结、能奋斗是其与生俱来的精神特质,深刻体现了对历史规律的把握和对历史主动的掌控。这也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
《共产党宣言》的出版,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该书明确指出:“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推动运动前进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比其余的无产阶级群众优越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3]这决定了共产党要将工人们紧密团结起来,形成一个庞大的、团结的无产阶级力量,为劳动人民的解放事业不懈奋斗。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同时,他们也指出:“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调。”[4]可以说,在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团结奋斗具有历史必然性。因此,《共产党宣言》将原有的“人人皆兄弟”口号修改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20世纪初,列宁领导俄国人民赢得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创立了列宁主义,将马克思主义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在分析俄国革命的现实条件时,列宁指出,俄国无产阶级受到沉重剥削,他们由于人数众多、觉悟程度高,并敢于与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斗争,因此,革命力量团结而强大。同时,他也强调,无产阶级革命的彻底胜利仍需要世界无产阶级的团结与共同奋斗。在俄国的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中,团结奋斗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十月革命的胜利,诞生了一个由工农掌握政权的全新社会制度,为苦苦寻求救国良方的中国先进分子指明了一条崭新的道路,点燃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新希望。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和中国人民的命运。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团结奋斗作为自己的鲜明特色。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统一思想、加强团结、共同奋斗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主线,确保了我们党在重要历史时刻能够以空前的团结和奋斗精神实现伟大事业。为了提高思想认识、达到全党思想的高度统一,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并不断推进其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在这一过程中,党创立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这些成果科学回答了不同时代提出的重大问题,为党实现高度团结和统一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不仅展现了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而且为人们提供了正确的精神指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5]在这个精神谱系中,团结奋斗精神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既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又彰显了时代精神的独特魅力,且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西柏坡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革命精神熠熠生辉。其中,西柏坡精神包含的“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精神,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依靠群众、团结统一的精神”,深刻体现了党同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深厚情怀。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则依靠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别山精神,构筑了党领导中国革命战争的坚强堡垒。这些革命精神不仅充分展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御敌奋战的时代特点,而且可以作为团结奋斗精神最生动的教学素材。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两弹一星”精神和红旗渠精神等成为团结奋斗的闪亮名片。短短十余年时间,“两弹一星”从构想变为现实,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精神内涵。这不仅是中国人民攀登科技高峰的伟大壮举,而且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与此同时,在红旗渠的建设过程中,林县人民团结一心、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孕育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彻底改变了当地“十年九旱、水贵如油”的历史面貌。这些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挥了巨大的引领作用。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以及女排精神等不断涌现。1998年抗洪抢险中形成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在抗击非典的关键时刻,党中央提出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抗击非典精神。中国女排在赛场上展现了“祖国至上、团结协作、顽强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风貌。这些精神都在内容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团结奋斗精神注入了新的灵魂。
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探月精神、北斗精神等伟大精神应运而生。这些精神是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映照,是大德、公德、品德在科技界的生动写照。科学家精神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包括“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等”。而探月精神则集中概括为“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是新时代我国在体制优势下攻坚克难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的精神体现。在建设北斗系统过程中孕育出来的新时代北斗精神“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已成为“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的血脉赓续。这些新时代的精神力量不仅彰显了团结奋斗在新时代的战略定位,而且深刻揭示了新时代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前进方向。
如何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永葆青春活力?这是我们党必须回答好、解决好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深入推进下,党内许多突出问题得到解决,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党风廉政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并产生深远影响。党的高度团结统一进一步维护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赢得了人民的衷心拥护,并有力推动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将党内团结与党同人民的团结称之为两种“无价之宝”。全面从严治党则是对这两种“无价之宝”的有力保护。历史已经反复证明,党的团结统一是党的生命,党中央的坚强有力领导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根本保证。在新的伟大征程中,为了更好地弘扬团结奋斗的精神品质,我们必须进一步强化党的全面领导,并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只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的团结才能有主心骨;只有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人民的奋斗才能有明确的坐标。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具体内涵将更加丰富和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在组织上提供更加有效的领导,确保人民能够更加团结。
团结人民群众共同奋斗是党始终不渝的光荣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牢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就一定能够领导人民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更大胜利。”[6]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转化,呈现出新的特征和要求。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既要充分尊重和满足人民多样化和差异性的需求,也要全方位、有针对性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对历史规律、理论基础和现实发展的深刻把握而提出的创造性论断。这一论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对于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进入了关键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民族工作出现的新阶段性特征,我们更加深刻认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着手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体来说,我们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确保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实现大团结;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过程中;全面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让各民族在紧密联系中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特别是从青少年抓起,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宗教观,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
向世界展现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就是要向世界展示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风貌。在新的历史征程中,为了更好地弘扬团结奋斗的精神品质,一方面,我们要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发展成就。这些成就是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在同一信仰的凝聚下、同一信念的引领下、同一追求的驱动下坚持不懈奋斗和探索的结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有效应对了一系列风险挑战,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这些发展成就正是党和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结果。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用团结奋斗的精神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和网络化的发展不断深入,世界各国人民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一个命运攸关的共同体。只有世界和平与发展,才能为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只有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才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正所谓“世界好,中国才会好,中国好,世界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