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应激医学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2024-06-09 04:12史海水
中国医药导报 2024年10期
关键词:医学学科课堂教学

高 媛 尹 希 宋 利 石 芸 王 升 史海水

1.河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神经生物学教研室,河北石家庄 050017;2.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功能科,河北石家庄 050011;3.河北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河北石家庄 050017

201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全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以大健康理念为指引,持续加强全民健康教育,加快推进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是医学院校的应有之义,也是推动国家和区域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1-3]。作为一门隶属于特色医学一级学科下的特色学科、交叉学科,应激医学主要研究应激状态下的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和应激效应及其机制,并探索应激相关疾病的防治策略,从而为人类重大疾病的基础和转化研究、健康促进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4-6]。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应激医学学科起步较晚,尽管在生理学、心理学、精神病学等诸多医学学科中有对应激概念的描述,但仍缺乏对应激医学系统深入的论述。因此,建设一门独立的课程,系统完整地介绍应激医学相关基础理论、前沿进展不仅对应激医学学科自身发展十分重要,也对推动应激医学知识的科学普及,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应激医学观和大健康观,增强其未来从事健康教育与传播的能力尤为关键[7-8]。借鉴国内外相关课程开设经验,河北医科大学于2018 年首次面向研究生开设“应激医学”课程[9-10]。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实践。

1 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课程建设实践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和医学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以大健康为指引的医学课程建设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成为推动课程建设质量提升、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11-12]。应激医学课程建设坚持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遵循研究生医学教育规律和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规律,加强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强化课程育人成效,助力培养具有较高大健康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

1.1 坚持学生中心,明确课程目标定位

作为一门面向全校博士、硕士研究生开放的公共选修课,课程设置之初,即明确了“短学时、小学分、重创新、促交叉”的课程定位。该课程设置16 个学时理论学时,1 个学分,采用课堂讲授为主,课堂讨论为辅的教学模式。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熟悉应激医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领域前沿进展,树立“大健康、大卫生”理念和正确的应激医学观,更好服务新时代人民健康卫生事业需求。考虑学生综合发展和职业成长需求,课程开设过程中坚持做好开课前调研和结课后反馈,适时优化授课内容,改进教学过程,最大限度满足不同学科专业学习成长的需求[13]。

1.2 坚持持续改进,不断优化教学内容

基于课程目标,设置应激医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等内容,同时融合应激医学和相关学科最新理论观点和前沿进展[14-15]。考虑参选学生的学科、专业差异性特点和高阶性学习需求,课程教学内容采用“必选+可选”订制式菜单模式。必选内容占8 个学时,包括了应激医学概述、研究技术与方法、应激与神经系统、抑郁症研究进展等内容,旨在让学生们了解应激的概念、应激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应激医学领域常用实验技术等基础知识。结合学生课程反馈,把应激医学研究思维与课题设计纳入必选内容。可选内容主要涉及应激医学前沿进展,涵盖应激反应系统、应激与身心健康的最新前沿进展,占6 个学时,结合课前调研情况由选课学生意愿确定,旨在让学生们了解应激与心血管疾病发生的互作、双心医学的概况及应激性疾病的防治策略,此部分内容采用课下自学与课堂讨论为主进行。课堂教学的最后2 个学时为“应激医学前沿概览”,主要针对当年度未入选的可选内容部分,涉及年度应激医学新进展的简介。授课内容的动态优化满足了不同学生成长需求,拓展了学生学术视野,受到学生的高度认可。

1.3 强化课程育人,有机融入课程思政

课程团队紧紧把握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在介绍应激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围绕加强学生职业素养、家国情怀、创新能力培养等课程目标,持续挖掘、梳理课程思政元素,构建思政案例库,有机融入课堂教学[16-17]。例如:在应激医学概述开篇,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 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重要讲话,介绍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背景和核心要义,增强新时代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担当;以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健康促进行动”为引导,全面阐述“健康”的概念内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整体观。在应激医学研究思维与课题设计章节,结合课题组“生命早期应激对个体身心健康长效影响”新进展,介绍“生命早期1 000 天”理论,强化学生“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意识,引导学生树立科研选题应适应“预防为主、健康促进的时代要求的理念。课程思政要素的有机融入,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使命担当和职业认同感。

1.4 整合优秀师资,打造虚拟教学团队

如何把领域前沿进展有机融入课堂教学是课程团队始终关注的一个问题。为适应课程“重创新、促交叉”的定位,围绕课程专题式教学内容,吸收借鉴虚拟教研室建设理念,以本校教师为主体,积极整合校内外优秀师资,打造“年轻化、跨学科”虚拟课程教学团队[18]。先后聘请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学院优秀学者及学校附属医院的临床专家围绕“应激与抑郁症”“应激与成瘾”“应激医学研究中的逻辑思维”“应激与肿瘤”等进行专题讲授。授课教师结合自身从事学科基础和临床研究经验和体会,对应激医学的新进展和新理论进行精彩讲解,加之课堂讨论互动,既通俗易懂,又促发思考,给原本单调的理论课堂带来活力,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升。围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需求,课程团队多措并举,积极推进应激医学线上视频公开课资源建设,建立并持续运行团队微信公众号“精气神之快乐寻源”,介绍应激医学前沿进展。建设过程中,积极探索课程考核方式,由原来期末终结性考试改为学生结合自身专业和应激主题,自主进行课题设计或者撰写综述,积极推动应激医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19]。

2 课程建设质量持续提升

经过5 年的探索与实践,河北医科大学应激医学课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课程影响力和生命力不断提升。

2.1 选课人数逐年增加

累计选课人数超过700 人。从选修学生学科专业情况看,从2018 年的8 个二级学科的12 个专业增加到2020 年的18 个学科的41 个专业,并保持了相对稳定。

2.2 学生满意度提高

学生到课率达到90%以上;基于历次结课后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学生对授课内容、授课形式、授课师资等总体满意度达到87%。学生学习收获反馈中提炼的高频词(短语)包括了“应激医学”“学科交叉”“前沿交叉”“无应激不生活”“生命早期应激”“整合医学”等,提示课程目标达成度较好,对学生正确的应激医学观和健康素养培养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2.3 课程建设成效显著

应激医学课程先后获得首批省级研究生示范课程和省级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建设,并推荐参评省级研究生精品课程。课程团队申报的课程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应激医学课程优化与实践”获得省级研究生教改课题立项。

3 存在问题及改进策略

课程开设为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应激医学科学知识,树立正确的应激医学观和大健康观并借此指导未来职业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课程建设也面临一些现实的问题。

3.1 学科建设亟待加强

学科建设支撑课程建设上需加强。1936 年,应激医学之父汉斯·塞里提出了全身适应综合征的概念,奠定了应激学说的理论基础[20]。经过80 余年的发展,应激医学学科影响力不断提升,但是距离更好服务健康中国战略、促进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等方面尚未引起足够重视。作为一个交叉型、研究型学科,应激医学相对独立的学科理论体系尚未充分阐述,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科高质量发展,建立独立的一级学科应该是未来努力的方向,积极推动建立独立的应激医学学科体系和基层教学组织,把应激医学课程纳入医学,尤其是临床医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必修课程体系,加快提升应激医学学科建设水平,是目前的紧迫任务[10,21]。

3.2 课程教学资源匮乏

海军军医大学蒋春雷教授团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较早开展应激医学教学科研实践探索的团队,早在2005 年就先后面向本科生、研究生开设应激医学选修课程,成立应激医学教研室,先后出版了《应激医学》《应激与疾病》《应激医学》(第二版)等多部专著。考虑应激医学研究前沿进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快,课程建设滞后,教学资源建设仍然相对不足[9]。笔者所在教学团队在开展课程教学的同时,也在网络视频公开课建设和基于微信公众号平台的线上资源开发等方面开展了初步的探索。从现状看,目前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远不能满足社会和人才培养需求。立足新时代,瞄准应激医学最新理论前沿进展和研究成果,编著面向从事应激医学研究的科研人员、相关学科博士、硕士研究生的权威性学术专著,构建相对独立的应激医学优质课程资源(包括线上课程资源),将是加快提升应激医学学科水平、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必要路径[22-23]。

3.3 课堂教学模式相对单一

校内外、跨学科课程教学团队的建立保证了课程的创新性和高阶性,但从授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教学方法改进、集体备课研讨课程建设管理规范性等方面还存在一些局限。例如:目前课堂教学仍以线下理论讲授为主,受大班教学的限制,以学生为中心的讨论式互动课堂尚未充分形成;基于跨学校教学团队的构建,专题式教学得到了认可,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课程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受学时数的限制,基于理论学习的实践课程内容尚未设置,课上、课下的自主拓展学习未充分实现。通过加强教师教育教学技能培训、加快线上教学课程资源构建和翻转课堂教学改革等举措,上述局限性可能会得到改观,课堂教学效果会进一步提升[23-24]。

应激与健康的密切关系已经被广泛认可,业已成为医学领域的关注热点[10]。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为推动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和医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也为应激医学学科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25-27]。如何瞄准应激医学学科特点,充分吸收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统医学等新成果,如何基于过度应激诱发疾病、适度应激促进健康的理论观点,全面阐述应激的内涵,客观认识“应激与机体健康”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28-29]。聚焦全面系统梳理应激医学研究进展,创建优质线上线下教学案例资源,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探索案例式教学、翻转课堂、讨论式教学等教学方式改革,进而提升应激医学课程建设成效。推动应激医学课程在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设置,着力构建以应激医学学科建设为牵引、应激医学课程建设为载体、应激医学科学知识教育为导向的应激医学研究和教育体系,为新时代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培养更多具有应激医学素养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奠定基础。

利益冲突声明:本文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猜你喜欢
医学学科课堂教学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超学科”来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医学
医学、生命科学类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