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是不是科学家?

2024-06-08 11:28:47曹玲
视野 2024年10期
关键词:哈姆雷特莎士比亚

曹玲

人们熟知的莎士比亚有很多身份,唯一没有的是科学家,但人们梳理了他的作品,从中读到了新兴的宇宙学论述以及形形色色的精神病学描写,甚至有人认为他开创了现代医学……

宇宙学灵感

午夜时分,哈姆雷特父亲的幽灵来到埃尔西诺城堡。值夜岗的守卫伯纳多告诉哈姆雷特的朋友霍雷肖,夜空中出现一道亮光时幽灵便会出现。“昨夜,正当北极星西边的那颗星,在同一位置照明了此夜空时”,伯纳多的话被幽灵的到来打断。

《哈姆雷特》中出现的那颗星很可能是超新星爆发。1572年11月,一颗出现在仙后座的明亮新星照亮了夜空。今天我们知道那是一颗超新星,超新星意味着一个巨大的恒星爆炸死亡,它是如此明亮,几个月时间内亮度都超过了金星。丹麦天文学家第谷观测到它,并发表了一个简短的描述,这个奇特的幽灵现在被称为“第谷新星”。

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充满了天文学事件,以往被认为是文学手法,天體即某种预兆。但是近年来,人们对莎士比亚的星空有了新的视角。研究者认为,莎士比亚生活的年代(1564~1616)适逢科学革命时代,很多新研究、新发现和根深蒂固的旧有学说发生猛烈撞击。

哈姆雷特在独白中隐约问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很久以来人们相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1543年哥白尼出版了《天体运行论》,提出日心说,认为地球围绕太阳运转,打破了地心说的垄断地位。地心说最早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他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多层水晶球,地球位于水晶球的中心,恒星、行星、太阳和月亮都在各自的轨道上围绕地球旋转。公元2世纪,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进一步完善了地心说,建立了数学模型。由于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声望,加上这种理论迎合了后来罗马教廷的宗教思想,直到哥白尼之前很少有人对此提出异议。

最初,哥白尼的观点没有改变这些看法,据天文学家罗伯特·雷科德于1556年出版的《知识的城堡》一书记载,此时哥白尼在英格兰已经有了一些追随者。20年后,天文学家托马斯·迪格斯出版了第一本详细分析哥白尼学说的论述,这本名为《天体运动的完整表述》的书中甚至包含了一个太阳系图表,恒星无限地向外扩展,将亚里士多德的有限宇宙拓展为无限宇宙。

《哈姆雷特》剧本诞生于1599-1602年。在第二幕,王子预见自己是“无限空间之王”。这可能暗指一个新的、无穷的宇宙。莎士比亚很可能受到第谷的影响,第谷在黑文岛对超新星进行了详细的观测,距离《哈姆雷特》一剧中主要场景发生地艾尔西诺城堡非常近。值得注意的是,第谷的两个亲戚分别叫作罗生克兰和盖登思邓,与暗中监视哈姆雷特的间谍名字雷同,而这两个名字在丹麦人中并不普遍,剧中其他角色均采用普通名字,命名手法非常不一致。

最近刚从宾夕法尼亚大学退休的天文学家皮特·亚瑟认为,整个戏剧可以被看作一个席卷欧洲的科学革命的预言。“剧中弑兄篡位的角色克劳狄斯,名字与提倡地心说的古天文学家托勒密相同,莎士比亚在给人物命名时别有用心。”

科学革命的冲突也反映在戏剧的行动和对话中。当哈姆雷特宣布他打算返回维滕贝格继续学业时,克劳狄斯宣布这样的举动“有悖我们的愿望”。亚瑟认为这暗示行星逆行,正是这种星体的运动最初激发人们了解天体运行。虽然亚瑟的观点很可能夸大了剧中天文学的影响,但是《哈姆雷特》暗示剧作者已经吸收了一些新的天文学理论。

在《特洛伊罗斯与克瑞西达》中也反映了新的天文学观点。第一幕第三场中,俄底修斯说:“诸天的星辰,在运行的时候,谁都恪守着自身的等级和地位,遵循着各自的不变的轨道,依照着一定的范围、季候和方式,履行它们经常的职责;所以灿烂的太阳才能高拱出天,炯察寰宇,纠正星辰的过失,揭恶扬善,发挥它的无上威权。”牛津大学的乔纳森·贝特指出:“强调太阳中心可能暗示着以太阳为中心的宇宙学。”

1609年,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改良望远镜,人们用肉眼即可看到更多的星体,进一步动摇了地心说的地位。1610年,伽利略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它们的位置不断改变,不符合古典天文学的宇宙观。

1611年首次公演的《麦克白》最后一幕,主人公辛白林进入梦乡,四个家族的鬼魂围着他转,并呼叫罗马神话的众神之王朱庇特(Jupiter)。听到他们的请求,朱庇特下降出场,四个鬼魂围绕他旋转。这一幕是否暗指木星(Jupiter)以及伽利略新发现的四颗木卫星?亚瑟和马萨诸塞大学莎士比亚研究学者斯科特·梅森诺以及牛津大学的约翰·皮彻都这样认为。

但是16世纪90年代莎士比亚开始创作戏剧时,他知道这些新的观点吗?1572年只有八岁的他,怎么会记清夜空的情况?目前没有任何书信或者日记有确凿证据表明他对天文感兴趣,只有迹象表明他可能接触过这些新知识。学者发现莎士比亚和迪格斯家庭有大量联系,他们的住处在伦敦北部只距离几个街区。迪格斯读文学的小儿子伦纳德是莎士比亚的戏迷,曾为莎士比亚撰写过首批出版剧目封面上的诗句。

莎士比亚很可能和布鲁诺也有联系,当时布鲁诺在欧洲宣扬哥白尼的学说。他不太可能认识布鲁诺,但可能会通过街坊兼御用印刷师理查德·福尔德获得布鲁诺的天文知识,因为理查德曾经在印刷过数本布鲁诺著作的印刷师手下当学徒。莎士比亚也可能认识布鲁诺的熟人,来自意大利的翻译家约翰·佛罗里奥,佛罗里奥是莎士比亚一个赞助者的家庭教师,他也曾列举过几段佛罗里奥翻译的蒙田散文。

这些观点刚开始被主流学术界所注意,也可能是夸大了莎翁作品中“科学”的影响。但不可否认的是,莎士比亚有一颗永不满足的好奇心,超越了人类,直指自然本身。

精神疾病记录者

癫痫、精神崩溃、睡眠障碍……16世纪的医学非常粗陋,但莎士比亚笔下却描写了大量的现代医学细节,剧中一些角色的行为往往和现代医学所描述的神经疾病症状有着惊人的相似性。莎士比亚细致的描述激励了后世的研究者,其中一个例子是弗洛伊德。他在儿时读过莎士比亚,并在精神分析学作品中加以解读。弗洛伊德曾经说:“早于我的诗人和哲学家发现了无意识。”耶鲁大学的文学评论家哈罗德·布鲁姆认为弗洛伊德所指的即是莎士比亚。

佛洛伊德对莎士比亚的兴趣可能是在参加了医学先驱让——马丁·沙可的讲座之后形成的。沙可是法国神经学家,被称为“神经病学之父”,他关于神经官能症和癔症的理论让弗洛伊德从神经病学转向了心理学。沙可常常分析莎士比亚笔下人物的行为和性格特征,至今为止仍有很多神经科学家在课堂上使用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作为案例。他作品中丰富的细节描写意味着一些症状的灵感很可能来自真实生活。或许大师被来自伦敦圣玛丽伯利恒医院的故事所影响,这原本是一个小修道院,1377年开始用来收容精神病人,后来成为臭名昭著的疯人院,早年人们经常在作品中描写疯人院的故事。当然,没有人会认为莎士比亚的作品应该被当作医学报告来读,但这些来自生活的观察可能会帮助他塑造更加生动的人物形象。

神经科学家如何解读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以麦克白夫妇为例。麦克白经常出现幻觉,他走向邓肯的卧室时,“一把滴血的刀在他眼前晃动”,有声音告诉他,他再也无法入睡。这些症状表明他有认知功能受损、无意识举动、失眠和精神崩溃。是否有一种精神疾病能够囊括他的行为?一些病人,特别是来自苏格兰的病人,表现出了类似的退化,麦克白可能患有朊病毒病,这是一种人和动物共患的亚急性海绵状脑病,被认为是库贾氏综合症的变种,简单来说另一个版本就是疯牛病。

麦克白夫人则是另一回事,她患有典型的異睡症,异睡症包括夜惊、梦游、磨牙、尿床、梦呓等等。麦克白夫人有梦游症,梦游时会洗手。15分钟洗一次手说明她有强迫症,试图洗掉想象中的污点。她说,这双手就永远洗不干净吗?如今,洗手被认为是减轻情绪压力的做法。

再比如李尔王。80多岁的李尔王远远超出了当时的平均寿命,他说话狂妄,往往不由自主地加快语速,这是帕金森症的症状之一。他有时候不认识自己的女儿,有时候又能认出来,甚至还相信自己已经死了,这是科塔尔综合征的症状,这样的患者感到自己已不复存在,并认为其他人,甚至整个世界包括房子、树木都不存在了。李尔王的整体症状提示他可能患有路易体痴呆,这是老年痴呆症的一种形式,仅次于帕金森症而居痴呆的第二位,主要临床表现为波动性认知障碍、帕金森综合征及以视幻觉为突出代表的精神症状。

以哈姆雷特为例,刚刚丧失亲人的哈姆雷特认为人活着不值得,说“我早已把生命看得轻如鸿毛”。他冲动、意外地杀死了女朋友的父亲。他的情绪极度摇摆,忽高忽低。他会很温柔地对待奥菲丽娅,也会展现出残忍和暴力。他的机智和洞察力首屈一指,同时又忧郁、犹豫不决。根据最新的《精神疾病分类和诊断标准》,哈姆雷特的症状暗示他患有抑郁狂躁型忧郁症。

诸如此类的分析还有很多。布鲁姆甚至说莎士比亚“发明”了人类。意思是虽然各种性格特点的人都早就存在,但在莎士比亚之前没有人如此详尽地记录他们,激励后代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管你是否赞同这个观点,莎士比亚对近代精神医学有着无法否认的影响。

莎士比亚为何吸引我们?

利物浦大学的文学教授和心理学家菲利普·戴维斯和班戈大学的心理学家纪尧姆·蒂里第一次见面时,他说:“我的梦想就是理解莎士比亚如何改变大脑。”蒂里这样一位神经科学家能帮他忙吗?他们加入了一个小范围的研究团队,通过词汇、微妙的双关以及对观众心理的把握来检测作家的天赋。

数世纪以来,学者们认为莎士比亚掌握的词汇量比同时代的人更大,他畅游在这个巨大的词汇池塘里捉鱼。但是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的休·克雷格却发现莎士比亚的词汇量并不比他同时代的剧作家克里斯托弗·马洛、汤玛士·梅道登和本·琼森更大,使用的术语也没有比同时代的人更复杂,制造新词汇的比率也没有什么不同寻常。

那么,究竟什么才是莎士比亚天才的精髓,为什么他的作品如此扣人心弦?莎士比亚自己写道:“我最擅长的是给旧词穿上新装。”戴维斯和蒂里集中研究莎士比亚熟练运用的词类转换,这在西方被称为“功能转换”。比如《奥赛罗》中,当伊阿古说服奥赛罗相信妻子苔丝德蒙娜不忠,他告诉奥赛罗:“这是最刻毒的恶作剧,魔鬼的最大玩笑,让一个男人安安心心地搂着枕边的荡妇亲嘴,还以为她是一个三贞九烈的女人!”这段台词把动词kiss(吻)替换成名词lip(唇),同时使用wanton(放荡的)这样一个形容词作为名词。再比如《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写道:“他用话骗我,姑娘们,他用话骗我。”其中word本是名词,这里化作动词,形容巧言令色的行为。

蒂里说:“莎士比亚常常在场景转换时使用‘功能转换,这让大脑有一个‘哇哦的时刻,从而加强戏剧感。”莎士比亚这种“功能转换”的修辞手法,让读者感觉到与正常的语法不符合,但是却又不妨碍他们理解这个句子的意思。这种手法在不伤害传达意思的基础上,产生了一种新奇性,唤起读者更多的注意力和认知水平,让阅读变得更有挑战性。

这类似于魔术表演,人们虽然明知其中隐藏着一些小花招,但却不知道这是怎么发生的,这种困惑会让大脑十分兴奋。蒂里说:“伊丽莎白时代的其他作家也这样用,但是莎士比亚沉迷于此。”

当他们发现如此微小的语法转换却会在大脑中引发不小的触动时,他们惊呆了。脑电图和功能磁共振成像扫描显示,莎士比亚的句子激活了大脑中与情感以及自传体记忆有关的区域,自传体记忆是关于个人复杂生活事件的混合记忆,此外还激活了基底核,这是一个双语切换时会激活的区域。蒂里说:“他迫使大脑更加运转,更深层地处理信息。”

除了词汇,莎士比亚的舞台指示也说明他非常敏锐地理解了观众的想法。牛津大学进化心理学家罗宾·邓巴在同一时间追踪很多人的思想活动,他的研究表明,我们真实的社交活动会受到一些限制,三个或者更少人在场时,我们会交流一些流言蜚语,比如别人的想法或感觉;如果有四个或者更多人在场,我们会倾向于谈论那些没有多少争议的话题,比如天气。

邓巴和他的同事分析了莎士比亚的舞台指示,显示他如何以类似的方式约束人物谈话。在莎士比亚的剧中,通常情况下只有两三个人谈论另外一个角色的想法和感受,比如苔丝德蒙娜对奥赛罗的副将凯西奥的致命感情;而四个或四个以上的人谈论的则是更普通的主题,比如一场战争。另有学者研究了同时期其他作家的作品,发现其他作品中关于感情的谈话只有半数发生在两三个人之间,而莎士比亚戏剧中这样的比例达到90%。“这说明莎士比亚是一个多么伟大的观察家。”邓巴说。目前,邓巴的论文正在审核中。

对于邓巴来说,这是一个为期三年的研究项目,他将研究戏剧心理学。或许这些研究可以让我们更接近戴维斯的目标,更好地理解英语世界最伟大的剧作家如何改变我们的头脑。用神经科学的方法分析文学,诸如此类的研究隶属于一个方兴未艾的交叉学科,名为“神经文学”。“这给我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式来思考我对戏剧的直觉和反应。”邓巴说。或许这是一个探索莎士比亚的勇敢的新世界。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

猜你喜欢
哈姆雷特莎士比亚
有限的空间创造无限的可能——评上戏西藏班《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素描)
当代人(2022年3期)2022-03-30 01:28:46
表演哈姆雷特的经历
向威廉·莎士比亚致敬
对表演《哈姆雷特》的不同看法
哈姆雷特延宕问题再思考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论《哈姆雷特》中良心的分量
莎士比亚书店:巴黎左岸的梦
学生天地(2016年19期)2016-04-16 05:15:27
你在引用莎士比亚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