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豆豆
位于湖北省荆州市楚故都纪南城遗址西北的熊家冢古墓群,发现了巨大的车马坑,其中属于“天子駕六”的马车已出土了3乘,远超同时代其他贵族墓葬,专家判断墓主人可能是楚国兴盛时期的一位楚王。
在此基础上修建的熊家冢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12年试运营开放,2013年获批成为湖北省首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走进公园,规模宏大的古墓、气势雄壮的车马、雕刻精美的玉器等,无不展现着楚国历史的辉煌,诉说着动人心弦的故事。
金戈铁马 气势如虹
在熊家冢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里,8200平方米的钢结构车马阵展厅是最具特色的展陈空间。走进展厅,仿佛来到考古现场,一个个方坑里,整齐排列的车马历历可见,让人感受到楚王指挥千军万马的豪迈气势。
熊家冢古墓群已发掘出40座车马坑,其中大车马坑1座、小车马坑39座,如此大规模的车马阵在目前所知的考古遗迹中尚属首见。大车马坑即1号车马坑,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坑壁斜直,坑口南北长132.6米、东西宽约12米,目前已发掘三分之二,出土43乘车、165匹马。大车马坑经过周密规划,设计者对车辆之间的距离、马匹的数量等都有精确的计算。埋葬车马之前先统一做好轮槽,下葬时将车放到对应的位置,再将马放到车辕两侧呈驾车状。除最北边的一乘车外,其余车马分前后两排放置,排列整齐有序。
车辆一般由轮、轴、舆、辕、衡、轭等部件组成。虽然深埋地下2000多年,这些车马仍保存较好,刚出土时车上的漆和红色花纹清晰可见,青铜饰件都还在原来的位置,马的骨架十分完整。根据车辆形制分析,埋葬时基本上是将同类型的车放在邻近的位置。既有战车,又有运送物资的辎重车和配件维修车,另外还有贵族出行乘坐的带华盖的高级礼仪车。已经发掘出土的车大多为四马驾一车,而六马所驾的车有3乘。
在古代礼仪制度中,坐车御马的数量有严格规定。《周礼》云“天子驾六”,只有周天子才有资格乘坐由六匹马驾的车。大车马坑目前只发掘了一部分,已经出土3乘“天子驾六”车,刷新了东周时期车马坑出土“天子驾六”数量的纪录。这反映了熊家冢墓主人身份的高贵及东周时期楚国实力的强大,印证了文献记载的楚国僭越周礼。
在车马坑的中间位置,有一乘与众不同的马车,单独用夯土墙围了起来。马匹体格比其他马更大,车厢处设有华盖,轭肢交叉处的铜环有金箔包裹,辕首上贴有椭圆形金箔。车舆制作非常精致,栏上装饰着红色的斜方格纹和勾连云纹,显得格外华丽。专家推断这是楚王生前的专用马车,称为“王舆独尊”。
大车马坑出土车马器等青铜构件500余件,种类丰富,形制多样,保存较好,几乎每件都饰有花纹。除常见的銮铃、轭首、衡末等,大部分器物尚不能明确名称和用途,这些器物在其他地方很少出土,具有独特的考古研究价值。
巍巍王陵 随葬丰厚
熊家冢墓地由主冢、祔冢、车马坑、殉葬墓、祭祀坑等部分组成,其规模之宏大、布局之完整、规划之缜密,在先秦时期的贵族墓葬中十分罕见。熊家冢墓地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其中主冢最为高大醒目。1950年代时,主冢直径超过100米、高近20米,现存封土高度也有4米左右。经勘探发现,主冢是一座近正方形、带斜坡墓道的“甲”字形竖穴土坑木椁墓,椁室面积约400平方米。
在墓主人的主冢南侧,整齐排列着4列共92座殉葬墓,采用一人一墓的殉葬形式,为国内首次发现。墓主夫人的祔冢北侧也发现殉葬墓46座。《墨子》记载:“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众者数十,寡者数人。”熊家冢墓地殉葬墓共有138座,数量多于“数十”,级别接近“天子”。
在出土文物陈列馆中,大量精美玉器引人注目。熊家冢墓地已出土1300多件(套)玉器,其中绝大部分出自殉葬墓。殉葬墓离主冢越近,随葬的玉器越多。玉器种类有璧、环、佩、珩、瑬、串珠、管等,皆为佩饰,多数玉器以组佩的形式出现。
熊家冢玉器中,最具特色的当属龙凤形玉佩。有的是竖置背向双龙,两侧龙背各立一凤鸟;有的两端为回首龙头,腹部向上拱起,为迄今所见楚墓中年代最早的双龙同体造型;有的以透雕和阴刻相结合的方法合雕2条盘龙、3条螭、3只凤鸟,配以繁复的网纹、S纹、圆首尖勾纹、细鳞纹等楚式纹样。这种龙、凤、螭合雕的形式在楚式玉器中很常见,是其独有的造型。楚人素有尊龙崇凤的传统,这些玉佩的造型、纹饰为考古学家推断墓葬年代为战国早期提供了重要依据。
熊家冢墓地是楚国高等级贵族墓地的杰出代表。出土玉器中,玉璧数量多达360余件。《周礼》云:“璧琮九寸,诸侯以享天子。”在周代,大璧为天子礼天之用,诸侯献天子也要用大璧。熊家冢1号祭祀坑东北角发现了直径22厘米的大型玉璧,与豪华的车马一样彰显了墓主人的尊贵。
(摘自《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