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梦大
浙江省淳安县六都河村每年正月初五的“驮烛”,现在已然是老少皆知,只是已经不叫“驮烛”了,正式官名为“河村板龙”,早已列入淳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说起河村“驮烛”,我小时候误以为是“驮竹”或者“驮粥”,稍大一些就感觉有点词不达意了。联想到连接桥板上灯笼里面一支支点燃的红彤彤的蜡烛,再把一长串的“烛桥”串在一起,让年轻后生驮在肩上在夜幕中缓缓游行,从感观上形成了一条“烛龙”,于是便有了“驮烛”这一名词。
“驮烛”这一习俗,是村民们自发组织的一种传统民间文化。河村的“驮烛”自古传承,世事苍桑,百年来从未间断。每逢正月初五这一天,连绵六华里的沿溪两岸村民家家张灯结彩。暮色降临,彩灯、“烛龙”和溪水倒影辉映。不同于普通的花灯,它采用了烛光。“烛桥”可多可少,听说最多的一年达到了188桥,桥长有300多米。其行程是沿溪环绕,“烛龙”途经联盟、河村、豪屋里、辽坞口和杨家碓五个自然村,往返的行程多达10余华里。
在“驮烛”表演时,除了背龙头的后生外,后面每人背一条“烛桥”,龙头在前面摇摆,桥身依次在后面甩尾,跚跚前行,所经之处,爆竹齐鸣,烟花绽放,群情沸腾。有的为了求子祈福,还会拦住龙头烧香跪拜,此时龙头昂首张口,跪拜者趁機用自家的红蜡烛,替换下龙口中的蜡烛,捧回自家堂前供奉。争先恐后,热闹空前。在表演过程中,锣鼓喧天,鼓乐合奏,鞭炮齐鸣,掌声更是此起彼伏。最奇妙的是,活动结束前,各农户自备的那节灯笼板凳的蜡烛灯光,在舞龙结束到自家前一定不能灭黑,才能算是吉日吉时、吉人吉相、善家吉福。
“驮烛”的表演者,均由河村2000多村民中5个年龄段的人员组成,有着严格的分工,俗规是60岁的人糊龙头、50岁的人搭桥修路、40岁的人背“烛桥”、30岁的人背龙头、20岁的人撑旗、敲锣鼓,堪为民间舞龙史上一绝,也是淳安非遗名录中独具风情的风景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