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青岛电令中的“命令”

2024-06-08 11:32:40
读报参考 2024年16期
关键词:战役命令国民党

今年6月2日是青岛解放75周年紀念日,为了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缅怀浴血奋战的英烈,弘扬革命先贤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本刊特别策划“纪念青岛解放75周年”专题,摘编青岛党史研究专家王继军先生所著《青岛地下尖兵》一书中的部分精彩章节,通过亲历亲闻者的记述,以及相关档案史料的钩沉,再现了战斗在隐蔽战线的地下尖兵们为青岛解放所立下的不朽功勋。

1949年早春,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胜利结束。在这一伟大胜利的影响下,国内各阶级的政治态度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在党的领导和广大地下工作者的努力下,不仅国民党统治区的广大人民抗拒国民党的压迫,坚决站到革命方面来,而且国民党内部也四分五裂,众叛亲离,不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陷入了极大的混乱和总崩溃的境地。这一切预示着,国民党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即将终结,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即将来临。

作战命令下达

此时的青岛与全国有着共同的特征,还有着独特的背景和严峻而又复杂的形势。其一,美、蒋依据“青岛海军基地秘密协定”,共同协防城市。美国合众社当时的报道说得简单直白:“一旦发生战争,美国与中国将共同使用青岛基地。”而蒋介石则依靠美国,要把青岛作为内战的永久基地。美军士兵在青岛横行霸道、肆无忌惮,激起民愤,人民期盼着尽快解放青岛。其二,青岛的国民党政府强化统治,城市加剧混乱。国民党反动派为了强化其反动统治,在青岛建立了庞大的党、政、军、宪、特组织,疯狂镇压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青岛处在腥风血雨之中,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下,人民迫切盼望解放。其三,当时的青岛拥有较为齐备的产业和企业,特别是轻工业和纺织业。伴随着现代工业的兴起,中国工人阶级在青岛已经集聚成为具有强大现代生产力的队伍。解放青岛,就是解放生产力。青岛的工人阶级连同工业门类齐全的各大企业工厂,必将为新中国作出难以估量的贡献。

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根据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百万雄师过大江,开始向全国进军。同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与此同时,解放军山东军区提出集中十二个团的兵力,对青岛发动威胁性攻击,采取 “逐步压缩,迫敌早撤,于敌撤退之际,歼其一部或大部”和“迫敌撤退,保全城市”的作战方针。此计划于1949年4月25日上报中央军委和华东军区。

4月28日,中央军委复电,“同意对青岛举行威胁性攻击”。毛泽东主席亲自代中央军委用毛笔写下作战命令:“同意对青岛举行威胁性攻击,第一步集十二个团,对若干据点试行攻击。得手后,看情形,再决第二步行动。其目的是迫使敌人早日撤退,我们早日占领青岛,但又避免与美军作战(此点应与部队干部讲明白)。”

毛泽东主席特别在题头位置贴上纸条,重复写上“同意对青岛举行威胁性攻击”一句。从中央4月25日收到山东军区的电报,对这封标有“AAAA”(我军电报的最高等级,表示最为急要的意思)的来电,毛泽东主席是在酝酿3天之后,到28日才予以回电的,表明中央对发起青即战役非常慎重,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作出决策的,具有重要的战略、战役和战斗的指导意义。

从战略上讲,解放青岛,不是简单地用炮火摧毁敌人,而是在砸碎旧秩序的同时,建设新中国,“其目的,是迫使敌人早日撤退,我们早日占领青岛”。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的,在战役组织上,则因地因时灵活安排,“第一步集十二个团,对若干据点试行攻击。得手后,看情形,再决第二步行动”。关键是集中兵力外线作战,狠打猛打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造成兵临城下势不可挡的威力,彻底动摇美军和国民党军队的意志,看他们如何动作,再确定我们的战役实施。具体到战场上的战斗战术,毛泽东主席特别嘱咐,“避免与美军作战(此点应与部队干部讲明白)”。一个“讲明白”的括号,点明了解放青岛战役的性质,即摧毁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没有必要与美国纠缠,让他们自行滚开,让美、蒋所谓协定自行作废。

遵照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的战略决策,山东军区决定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二军6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华东警备四旅3个步兵团,警备五旅1个步兵团,及胶东军区2个基干团、1个榴炮营,滨北军分区独立团,并有一部分县区武装配合,执行威胁性的军事攻击任务。以我第三十二军第95师为西路,围击胶济铁路两侧的敌军;另以第三十二军第94师为中路,向即墨城北烟青公路以西的敌军主要防御围击;再以华东警备四旅和警备五旅一个团为东路,向即墨城以东沿海一线孤守之敌进击,牵制该线之敌不得向铁路沿线增援,以保障我第三十二军左翼之安全,并积极向南发展,扫清青岛东北外围和崂山里的敌人,采取逐步压缩、分割包围之战术向青岛市推进。为统一指挥第三十二军动作及胶东各部队行动,以许世友任指挥,谭希林任副指挥,指挥部由第三十二军司政机关兼任。同时要求各部队要有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反对无组织、无纪律、无政府主义的倾向。

战役发动之前,前方指挥部向参战部队发出了“青即战役战斗动员令”。“青即战役战斗动员令”对青即战役作了全面部署,号召全体指战员:“为坚持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进军命令,在青即战役中,必须以高度的阶级觉悟、紧张旺盛的战斗精神,完成一切战斗任务,坚决发扬我军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服从命令,听从指挥,坚决、彻底、干净、全部歼灭敢于抵抗之敌。团结一致,上下一心,为解放青即人民而战!为解放全中国而战!”前线各路大军立即投入了战前准备,进行了战地动员,颁发了《青即战役政治工作指示》,开展了新式整军运动,掀起了群众性的练兵热潮。决心书、挑战书像雪片一样飞到前线指挥部,全军指战员们纷纷表示,以积极的战斗行动,英勇善战,保证青即战役的全面胜利。同时加强了政治思想和纪律教育,学习了中央军委、华东军区等有关加强组织纪律的指示、文件和入城纪律、城市政策,为接管青岛奠定了思想基础。

胶东地区、滨北地区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广泛发动群众参战支前,准备了充分的人力、粮食和其他作战物资。青岛地下党组织利用各种形式,向广大市民宣传我党的方针、政策,揭露国民党独裁、卖国和腐朽黑暗的反动统治,提高了广大群众的阶级觉悟,向敌人展开了英勇斗争。各种斗争都程度不同地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动摇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基础。

特别是毛泽东主席下达的作战命令中“得手后,看情形,再决第二步行动”一句,对全体地下工作人员既是肯定,又是最高命令,激励着地下尖兵们满怀自信投入新的战斗。两条战线相辅相成,共同凝聚成一股钢铁洪流,滚滚向前,势不可挡,无坚不摧。

解放青岛与中美关系

毛泽东主席在电报中强调要“避免与美军作战”,还特别用括号作出重点强调“此点应与部队干部讲明白”。这绝不是说我们怕与美军交锋作战,而是充分考虑到保全青岛城市的需要,考虑到中共与国民党政权的关系,特别是考虑到中国与美国的特殊情况而作出的战略决策。

一是考虑美国对华政策。随着国共内战全面爆发,美国政府虽然在表面上继续标榜支持和平解决国共争端,但其政策从1947年1月支持国民党政府反共内战,到1948年末开始考虑从中国内战中“脱身”,再到1949年2月新上任的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发表“等待尘埃落定”讲话,采取静待形势发展而后确定对策,其对华政策一直处于摇摆、矛盾之中。美国的战略重点在欧洲,与苏联在欧洲的对峙决定了其对国民党政府的援助只能是有条件的和有限度的。青岛解放前夕,面对解放军进军全中国的形势,美国更急于从中国内战中“脱身”,但又难以摆脱国民党政府的纠缠;同时还想与中共建立一些联系,以便维护其在华利益,保持一些影响。

1948年12月初,一个美国记者告诉中共代表,美国承认所谓“联合政府”的条件,就是政府中要有美国可以接受的反对派,以及允许美国在上海和青岛有驻军权[见《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第461页注释]。由此可见,美国对长期占据青岛海军基地持有幻想,甚至将青岛作为与中共打交道的筹码。但是,在美国对华政策的大框架下,驻青美军的主导思想一直是避免与解放军直接冲突。1949年,随着解放军不断取得胜利,美军逐步撤出青岛。解放军发起青即战役后,美军除留下一个班的海军陆战队士兵护卫驻青领事馆之外,5月全部撤离青岛。

二是考虑国民党政权把美国拖入中国内战的企图。1949年,国民党政权随着战局的不断失利而行将崩溃,更加希望美国直接介入中国内战,企图将美国拉下水。這一时期,国民党政府处理对美关系的宗旨就是挽救自己的覆灭,其努力大致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继续争取美国的援助和支持,阻止美国从国共内战中脱身;二是力求使中国内战国际化,利用国际力量的介入来阻止中共夺取全国政权。在华北仅余青岛等数地的情形下,国民党政府更是千方百计想要留住美国部队,既作为防护盾牌,也为拖美国下水留下伏笔。兼任青岛市长的国民党国防部次长、山东省主席秦德纯在其回忆录中,记述了1949年4月初他和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的一次谈话。他把青岛比喻为象棋的边卒,说中共已经在长江以北吃掉了车马炮,为什么不吃这个卒子,“我认为就是青岛是在太平洋西岸的海军基地”“如果攻青岛而与美国发生冲突,他们认为是不划算的”。他指出,如果美国不干预中国内战,共产党在控制中国大陆后,必然侵入东南亚各国,“民主国家阵营与集权国家阵营在亚洲的比重,就会发生变化”“对于国际和平有了很大的障碍”。他要求美英等国发表声明、援助物资,采取强硬措施帮助国民党政府实现划江而治。这些一厢情愿的观点实际上代表了国民党官员普遍存在的依美自保思想。

三是考虑了中共对美外交的总体战略。基于对当时形势和美国对华政策的认识,中共在1949年1-3月间提出了处理与美国关系的一些基本原则。首先,在思想上、军事上作好美国干预中国内战的准备;即使美国直接介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也将把战争进行下去,直至取得民族的独立和国家的统一。解放军在渡江南下之际,仍然在华北保留了机动部队,就是预防美军在华北登陆。其次,实行政经分开,与美国等西方国家有生意就得做,奉行互通有无的原则。再次,在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上,采取“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而且全国胜利以后的一段时期内也不必急于解决”的态度,实行“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最后,在具体策略上,中共的指导思想是采取谨慎的态度,避免给美国干预中国内政以口实或借口。因此,毛泽东主席在发起青即战役的电文中,特别指出“避免与美军作战”,并强调“此点应与部队干部讲明白”,其实质是要求我军把握分寸,避免与美军发生冲突而给国民党拖美国下水,干涉中国内政提供借口。

此时,长江以北唯一的国共决战的战场是青岛,解放青岛战役与解放全中国的进军步伐势不可挡,自然引起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的强烈关注。针对人民解放军强大攻势和蒋介石集团面临彻底失败的局面,1949年5月下旬,美国召集英、法等12国会商对华政策,并且向青岛增派美国军舰,英国也向香港不断增兵,企图对中国革命进行联合武装干涉。

5月28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出《预筹帝国主义武装干涉的对策和部署》,指出,近日各帝国主义国家有联合干涉革命的某些象征,将来是否会演成干涉的事实,目前还不能断定。但我们应当预筹对策,以期有备无患。对策的“第三方面是,在华北、华东部署充分兵力,以防美国海军协同国民党陆海军向我后方的袭击和扰乱”。为此,要求三野以一个军担任青岛守卫的任务。中共如此厚集兵力于东南沿海一带,严阵以待,给美国侵略者以很大的军事威慑,使得美国最终未敢在军事上轻举妄动。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进展,正如毛泽东主席所预见得那样,美国政府最终因慑于“中国人对侵犯主权之强烈及其浓厚的民族主义思想”,担心出兵干涉会“引起极严重之后果”,而不敢直接对华进行武装干涉。

中共中央利用了美国对华政策本身的基本矛盾和美、蒋之间的利害冲突,以顽强的斗争意志和果断的军事行动,成功地在解放战争的过程中粉碎了美、蒋合作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构成的严重军事威胁,抑制了美国直接出兵,武装干涉中国内政的可能性。两个月后,美国政府发布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再次表示了对蒋介石政权的失望,表示美国不再支持蒋介石政权,从而宣告了美国“扶蒋反共”政策的彻底失败。□

猜你喜欢
战役命令国民党
只听主人的命令
快过关了
环球时报(2021-01-25)2021-01-25 04:17:46
战役中的你
黄河之声(2020年5期)2020-05-21 08:24:38
移防命令下达后
这是人民的命令
蓝色命令
忆和平改编国民党第16军第94师
军事历史(2000年2期)2000-11-22 07:03:52
备而不发,功不可没——评抗美援朝“第六次战役”
军事历史(1998年6期)1998-08-21 03:00:46
抢占三所里 阻敌建奇功——忆抗美援朝二次战役穿插作战中的先遣团
军事历史(1996年1期)1996-08-20 07:15:34
国民党军曾大量使用过化学武器
军事历史(1992年3期)1992-01-18 05: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