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式一:消失的“中国莎士比亚”

2024-06-08 11:26
文萃报·周二版 2024年19期
关键词:评论员陈寅恪天桥

熊式一,20世纪海外最知名的中国作家之一。陈寅恪曾以“海外林熊”之句将其与林语堂并举。1934年,他改编自中国传统剧目的英文戏剧《王宝川》在伦敦连演900场,自王室到平民,家喻户晓。1935年,他成为第一位登上百老汇舞台的中国导演,《纽约时报》誉之为“中国莎士比亚”。1943年,他创作的英文小说《天桥》,被翻译成法、德、西、捷、荷等语,畅销欧美。他还是中英双语译者、香港清华书院创校校长、BBC电台评论员、剧作家、艺术收藏家……而在中文世界,熊式一的名字在很长时间里“消失”了。近日,美国波士顿萨福克大学荣誉教授郑达的传记《熊式一:消失的“中国莎士比亚”》,让他的故事呈现在更多中国读者眼前。

中国人用英文写作

熊式一与莎士比亚同行,都以“剧作家”名世,当然他并未如莎翁般写了那么多剧作。熊式一不仅仅是剧作家,他的小说《天桥》也很有名。但他最主要的成就还是《王宝川》,以及后来在香港写的《梁上佳人》。

作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毛尖认为,《熊式一:消失的“中国莎士比亚”》里提到熊式一讲“我应该拿诺贝尔奖”。也在这本书里,他跟孙子吹牛:“我的《王宝川》只比《圣经》印得少一点。”毛尖说:“然而我更想讲的是,中国人用英文写作同时又在英语世界中大获成功的,其实只有三位作家——最有名的是林语堂;第二个是蒋彝;还有就是熊式一。”

受到陈寅恪的赞赏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罗岗提到,江西还出了一个大名鼎鼎的陈寅恪。抗战时他眼睛看不见了,取道香港到伦敦去治疗。他跟熊式一是老乡,都认识。熊式一1942年小说《天桥》出版就赠送他,陈先生没办法读,就请别人朗读给他听。听完写了三首诗,赠送给熊式一。其中一首绝句写道:“海外林熊各擅场,卢前王后费评量。北都旧俗非吾识,爱听天桥话故乡。”陈寅恪认为林语堂跟熊式一是各胜其场,但说他们两个人谁前谁后,一下子难下判断。但再后面两句诗,实际上他还是赞熊式一的。

可谓“生逢其时”

从郑达先生书中能读到,那个年代说得上名字的人,基本上都在熊式一家客厅待过,他们家被称“第二个中国大使馆”。

熊式一的太太蔡岱梅也是江西人,大家闺秀,长得好看,更难得的是在生了三个孩子之后又去读大学。但最后两个人闹翻了,死后都没有葬在一起——熊式一后来回到中国,突然去世,在北京和女儿葬在一起;蔡岱梅落葬在伦敦。

熊式一的留学生涯无形之中成就了他,他進入了英语的主流世界。熊式一对自己的定位就是“用英语写作、写给西方人看”。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随着中国抗日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之后,西方也有一个了解东方的热潮。熊式一们要向西方介绍当时的中国。

罗岗说,包括他做BBC的评论员,其实也有这个原因。做BBC评论员其实就是介绍中国,或者BBC当年要报道中国事件的时候,需要找中国专家,那他就作为中国专家来参与评述。所以熊式一可谓“生逢其时”。

(摘自《北京青年报》)

猜你喜欢
评论员陈寅恪天桥
2020,化工跃上风口
陈寅恪的哀而不怨
郭沫若、陈寅恪致沈兼士——关于《“鬼”字原始意义之试探》的通信
“十四五”财政改革 更多关注支出划分
陈寅恪与唐筼的爱情故事
改革创新谋发展奋发有为谱新篇
五六十年代的老天桥故事
天桥
大学的精魂——重温《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
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进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