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归途,只为一抹“坦洋红”

2024-06-08 11:28杨巍
茶道 2024年3期
关键词:茶山茶园

杨巍

离开,为了更好地归来。

旅居加拿大20多年的黄进聪,因打理生意和探亲,常常跨越万里,往返于两国间。

2022年,一次偶然的遇见,让他与坦洋工夫红茶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人生轨迹也由此改变。

他不但跨了界,还满怀激情对宁德的神奇树叶倾注了精力与心血。在他眼里,复兴坦洋工夫,是一份责任,是一种家国情怀,更是上天赋予他的使命。

壹 缘起无心坦洋红

立春前后,闽东北山区的茶园,依然沉睡在严冬的阴寒里。

站在杨梅冈远眺,雾笼青山,细雨交织,氤氲着丰沛的水汽。群山列列,清溪潺潺,掩映着古朴俨然的村舍,宛若一幅写意山水画。

沿着平整的水泥路,我们一步步走进茶山的怀抱。到达山顶时,渐密的雨脚,让我们不禁感到有点慌乱。

“别慌,那边有个棚子,可以躲雨!”黄进聪指了指不远处的蓝色小棚。顺着他指的方向,我们一个劲地朝前跑去。茶园梯壁间的小路,泥泞湿滑。光顾着躲雨,我一个踉跄,跌了一跤,衣裤上满是湿黏的“纪念品”。

这是一个用铁皮、竹竿搭盖的棚子,用于暂存茶青或给采茶工休息。虽简陋,却能遮阳挡雨。

“现在上(茶)山的路都是水泥路,比以前好走多了。”望着棚顶落下的雨帘,他回忆起两年前他第一次来这片茶园考察时,路又陡又泥泞,“晴天还行,雨天很滑,一路走,一路沾泥”。

說起他同脚下这片土地的情缘,极富传奇色彩。

他出生于永春。大学毕业后,就被分配到铁道系统,成为一名铁路运输工程师。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个岗位可是令人艳羡的“铁饭碗”。然而,他骨子里似乎有一股闽南人天生的拼劲和闯劲,毅然走出体制,下海经商,干的还是老本行—一物流仓储及相关服务。

动车、高铁,作为新时代主流交通运输工具之一,不仅为人们出行也为农产品的销售及物流提供更多的选择与便利,促进了农民增收,助力了乡村振兴。他承包的180辆动车组服务业务,就有水果、牛肉干、奶酪等各地特色农产品,助力地方特产走出去。

一次闲聊时,福建省供销社的友人跟他提起福安有家做红茶的茶厂,拥有60多亩茶山,希望他能帮忙把茶带上动车。

起初,他没太在意,便派了个业务经理先去福安看看。后来,当他亲自来到坦洋村,这里的青山绿水,淳朴的民风,厚重的茶史,在他的心海悄然掀起了波澜——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强烈悸动。

贰 “喜结良缘”坦洋村

上茶山,走茶路。他细细品读历史,也用脚步丈量坦洋村的每一寸土地。

这个宁静的小山村,看似毫不起眼,却见证了坦洋工夫的百年兴衰。而且,在它身上传承不息的红色基因,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会给人们带来力量,催人奋进。

1851年,坦洋工夫茶在坦洋村诞生,运往欧洲后,成为英国皇室下午茶的“宠儿”。1915年,坦洋工夫茶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

1988年7月,刚刚履新宁德地委书记一个月,习近平就来到坦洋村调研。座谈会后,习近平沿着山路,爬上了村后一处名为流池坪的山头察看茶山。顾不得一脚泥巴,他叮嘱同行的干部:“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茶产业,带头打破‘祖宗山,把荒山开垦利用起来种植茶树。”习近平说,要珍视、保护、发展、应用好“坦洋工夫”品牌,让坦洋工夫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在村民们眼里,“祖宗山”是动不得的。习近平的鼓励,让村“两委”有了底气。于是,村里提出“谁种谁所有”,党员干部扛起锄头,带头开荒种茶,使荒芜多年的“祖宗山”成了脱贫致富的“金山”。短短数年,全村茶叶种植面积增加至3000多亩。(语出自《闽山闽水物华新》)

到1989年,村集体企业——福建福安坦洋工夫茶叶公司年产值数百万元。1991年,坦洋村成为省级“文明村”,村集体资产超过300万元,是名副其实的闽东明星村。

1990年五四青年节那一天,即将离开宁德调任福州的习近平对前来交接工作的同志提议:“我们地委班子交接也搞个创新吧,今天不在办公室交接,到基层去!”于是他们便在飘着细雨的清晨出发,辗转多地看企业、看工厂、看乡村,向百姓问实情、听心声、话离别……在坦洋村,习近平同当地干部群众袒露心扉:“青山不老,绿水长流,喝过坦洋功夫茶,人走情常在。我的心和你们的心是永远贴在一起的。”(语出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3年05月05日第01版)

2023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实施农民增收促进行动。”公司规划未来要实现的目标是着力构建“联得紧、带得稳、收益久”的长效机制,坚持强化带动效益与提升带动能力相结合,科学合理确定带动方式和受益程度,积极构建关系稳定、联结紧密、权责一致、利益共享、风险可控的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共享产业链增值收益,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提供机制保障。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一片叶子,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他被坦洋村的故事深深地震撼,庆幸自己在有生之年能和村民们一起续写“因茶致富、因茶兴业”的故事。

他跟村“两委”约法三章:不利用村企去申请贷款;不利用村企去申请补助;村里的茶农采摘的茶原料只要按照企业制定的标准采制,原料一定能收尽收。

在他眼里,虽是投资,却不能仅仅当成一门生意,更是使命所在——赓续一颗初心,传扬一种精神。

他常讲“人生只要你用心,输和赢都是精彩。”他对坦洋村寄托了一片深情。

叁 念念不忘坦洋情

经过一番细致的调研与反复论证,“不论是茶产业基础,还是文旅资源,坦洋村都有着不可复制的优势。”他给村“两委”建言,“村里要有总体规划,游客来要有地方住,走时要有纪念品可带”。

渐渐地,坦洋村振兴计划在他脑海中越来越清晰:乡村振兴的五大要素,人才、产业、文化、生态、组织是互相共存、共生、共荣;有产业才能让人才回来,有人才才可以做好产业,有产业还需要文化讲故事融入产品里面,产品才会有口碑、有品牌;以坦洋工夫茶为抓手,推动创新链、产业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全面提高产业韧性和市场竞争力,促进茶文旅融合,拓展增值增效空间,把产业发展的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他还给我们算了一笔账:目前,坦洋村的茶青价格是每斤十多元,干茶则100多元/斤。如果每斤干茶卖到350元左右,每亩地产100斤茶左右,全村茶园面积4700亩。通过3~5年的努力,带动全村增收致富;5~8年,实现村民收入提高一倍。这是可以实现的目标。

农业产业需要—个良好的生态,它包含绿色环境生态和商业生态两大体系,两者结合才可以持续发展下去。从2022年起,他计划投入1000多万元,用于创新链、产业链和人才链建设,完善基础设施、茶园管理、加工厂机械设备更新改造等等。

他常说:“成功不是赢过多少人,而是帮助过多少人”。要走这条路,注定是困难重重,布满荆棘。完成一项使命,或许需要几代人艰辛努力,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四进坦洋”的故事一直勉励着自己,今日自己“庶竭驽钝”,也正是那片为民初心感召下的接续奋斗。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他常吟诵曹操的《龟虽寿》激励自己抓住“青春的尾巴”,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使命,给村民们,也给自己的人生一个满意的结局。所幸奋斗路上他不孤单,有党和国家的三农利好政策的坚定支持,在政府的主导下,企业运营,百姓参与;有宁德各级党政机关给予的充分信任与实打实的支持;有淳朴的村民们同心同德同路同行……更坚定了他的信念。

雨霁,云缠雾绕,茶园,金黄翠绿,村舍,清新如洗。

从高空俯瞰这片茶山,就像三个金元宝,镶嵌在群山之中。藉由科技赋能,他决心把这片茶园打造成数字生态示范基地,串联带动全村的茶山,变成真正的“金山银山”。

他还斥重金聘请广州的品牌策划团队,为坦洋工夫更好地打开市场、打响知名度量身定制品牌发展方案。

不仅如此,他还亲自上阵“带货”,让茶“坐”动车,“上”飞机,“走”进加拿大的教堂,请牧师、信徒们一起品尝来自中国的坦洋工夫。

“感恩坦洋村这片圣洁的土地,让我有机会修心明志!信任无以回报,唯有做得更好。”跨山越海,万里归途。奔赴心中热爱,前路漫漫亦灿灿。

责任编辑/吴少宇 美术编辑/王晋

猜你喜欢
茶山茶园
在茶山与一片云的对话
茶园飘香
茶园之晨
茶山仙境
快乐茶山行
茶山谣
万亩茶山 十里飘香
湄潭茶园
茶园观色
家乡的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