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梦晗
5月11日中午,位于洛阳安喜门的一家汉服批发门店内,摆满了时下洛阳各大妆造店流行的汉服样品。韩哲是这家名叫“有爱汉服”的工厂批发店经理。韩哲说,这一品牌来自山东曹县,目前是洛阳最大的汉服批发商家之一。
去年6月,趁着“穿汉服游洛阳”的东风,河南洛阳市老城区与山东省菏泽市曹县签署了深化汉服产业合作,拉长汉服产业链条的战略合作协议。汉服及其带动的相关需求是“国风”热带动产业热的典型。随着传统文化爱好者群体的日益壮大,新的产品需求也不断增长,给创作者、生产者带来新的挑战。面对新需求怎样才能不露疲态,不陷入低质的复制品路线?较为小众的传统爱好背后的产品需求又能借助哪些生产路径以维持长久的发展?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访山东曹县、河南洛阳,采访成都、扬州以及兰考县等地商家及有关部门,得到了不同的回答。
在“国风”机遇中转型的曹县工厂
尽管中午顾客寥寥,但桌面上摆满的汉服样品以及一张张批发单似乎告诉记者上午的生意还不错。韩哲说,洛阳汉服爆火后,他们作为供货的厂商出货量猛增。为了应对洛阳商家的选货需求,今年公司负责人决定将洛阳的店面从一间扩展至两间,一间专注销售春节后爆火的汉服单品“马面裙”以及“新中式”服裝,另一间则主要经营时下洛阳最流行的各类网红汉服服饰。
这家汉服批发店的工厂来自邻省山东,顺着韩哲的线索,记者来到距离洛阳不到4小时车程的山东曹县。“有爱汉服”与这里许多的汉服厂家一样,坐落在“e裳小镇”数字产业园周边,老板李字雷在做汉服前,已经布局电商、直播以及短视频赛道。
曹县电商办副主任刘霞介绍,“e裳”既是“衣裳”的谐音,也代表背后电商角色的重要性。“正是因为电商模式极大地缩短了市场反馈的链条,才让需求感知变得更清晰。面对新产品需求,曹县的厂商对市场有更快的反应速度。流量在哪,需求怎么变,抓住或许就是机遇。”
李字雷就是一个抓住机遇的人,“我在一次给别人制作短视频的过程中接触到汉服,作为曹县本地人,我知道曹县有着生产传统服饰的先天优势。”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曹县就是全国最大的影楼幕布生产地之一,随着之后照相馆拍摄风尚的兴起,曹县不少人开始了影楼与影视服装的制作,在当地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服装生产产业链。
记者在当地了解到,曹县拥有国内最大的演出服产业集群,其表演服饰网络销售占淘宝、天猫的80%以上。而在2019年之前,当地就有机绣、打板、布料裁剪等工厂开始承接汉服制作。“因为汉服和影楼古装服饰的生产某种程度上来说比较类似,它的基本制作流程和原材料我们本地产业链都可以承担。”大集镇一家刺绣厂的麻老板介绍道。
在大集镇记者看到,沿街开满了汉服以及服装制作店铺,“全自动裁剪”“电脑裁床”“熨烫包装”的字样喷写在厂房外墙。一些厂房门口,张贴着诸如“承接高端马面裙”“自有设计团队,版师、样衣师”“长期招聘缝纫工”的广告语。“2021年,曹县‘宇宙中心梗在网络上爆火之后,这里开始大规模转型生产汉服、马面裙。”麻老板认为,这一次出圈给了曹县一次曝光的机会,也让许多人了解到曹县的演出服产业,知道曹县有能力承接汉服制作。
“那时,外地景区的商家开始主动打电话,甚至到我们这里实地探访。大集镇厂家纷纷打造汉服展厅,给这些采购商展示产品。”讲话的李德峰去年开始加入曹县的汉服产业,“马面裙爆火后,我就迅速回到曹县找到厂房,组织了设计师、工人、带货主播,专注做马面裙。去年刚刚开播,我们的马面裙就被抢购一空。还有一些零售商家找到我们订货,都是成百件起订。”
李德峰直言自己做马面裙是因为看到了机遇,“冬季马面裙卖得好,我就布局做马面裙,因为马面裙各工序、机械在曹县组织起来很容易。天气热起来之后,马面裙销售量下降,我们现在正准备转型做‘新中式。”在李德峰厂房内的展厅,记者看到“新中式”风格的对襟短衫样衣。李德峰表示,这些款式已经有了订货商,新生产线开启之后,货物不缺销售渠道。
“如果说第一批流量是令大家感到意外的网梗出圈,那第二波流量,就是在‘传统服饰热度下,本地汉服产业主动跟随市场趋势进行调整的结果。这背后是长久以来产业链的积累,也是抓住机遇后的求新求变。”刘霞说。
“精”与“量”亦可双线发展
“有产量固然可喜,但要警惕把传承下来的技艺做‘滥做‘伤。传统工艺要在保证‘质的情况下再去考虑‘量。一方面,技术需要保护与传承,另一方面,这些技艺也是一种名片,谁也不希望把名声做差。”5月份,来自扬州的古琴生产商杨雨薇前往河南兰考县考察当地的古琴产业,她对记者说,由于南北古琴生产的差异,北琴容易在南方受潮,南琴容易在北方开裂,因此自己准备在北方再开设一个厂。而兰考县的梧桐以及颇具规模的乐器产业是她考虑在这里开展合作的重要因素。
从曹县到洛阳,就有一条路线途经兰考县。作为焦裕禄精神的发源地,当地人如今因为民族乐器产业额外感激这位老县委书记。
“当地把梧桐称为‘焦桐。上世纪60年代,为了防治风沙,焦书记带着兰考人大量种植泡桐树,现在泡桐已经广植于兰考,成为生产乐器的材料。”杨雨薇向记者介绍,她考察的兰考县徐场村,有近一百个家庭式作坊,主要生产古筝、古琴等民族乐器以及配件,年产值达到2亿元。“尽管产量大,但过去很长一段时间,琴友们并不信任高产量的工厂,认为产量高就做不到技术精。”
对于传统工艺产品走“精”还是走“量”的问题,成都市古琴非遗传承人、“张氏古琴制作工艺”创始人张勇有着深刻的体会。
出生于1987年的张勇从15岁起就开始和父亲学斫琴。在学习斫琴之初,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父亲逼他“先学琴,再斫琴”。“只有会弹奏才能充分分析木材的声音,做最合适的调整,每块木头的年份、阴阳面、质地等,都会影响琴的音质,最终也会影响琴音的特质。”
张勇坦言,在过去有一段时间里,自己名头很响,加上市场需求大,他雇了不少工人、学徒做琴,但最后的结果让他感到很惭愧。“琴人们的评价并不好。一张古琴的诞生,前后要经历干燥、磨平、安装冠角、调音等90道工序,如果急于求成,这些工序就无法静下心来打磨。”回忆起那时,张勇还是觉得自己的心态没有摆正,“斫琴是个细致活儿,技术要一点点沉淀和积累,对于纯手工的小工作室来说,量大意味着质量难以把握。”现在张勇的古琴工坊只有3个人,但他认为已经足够。
不过张勇表示,这只是针对手工琴,而现在的机械已经可以代替部分工序,其效果对于手工来说事半功倍,在一些工序上,可以達到质与量的平衡。“小工坊与大工厂是两种生产模式,其定位不同,使用群体的需求不同,不能一概而论。”
杨雨薇认为,小工坊的手工古琴制作耗时、费力、考究,如果还有名家斫琴的名头,就意味着高昂的费用。但古琴教育市场打开后,初学者也会增多,费用高昂的精品琴并不适合所有人。“开发不同等级的产品线以适应不同的市场需求才能应对需求越来越大的市场。”
“其实现在不少传统手工艺产品都面临着走‘精还是走‘量的问题。‘精意味着设计、打磨、创作、技术积累,背后是时间以及人力成本。但‘量也意味着市场的扩展。对于一些面临失活的传统技艺,量的需求有时可以‘起死回生。”来自杭州的传统布料生产商林汉如用“缂丝”“刺绣”“绒花”这类手工艺为记者举例,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这些手工艺在大众层面几乎消失,但在当下随着“国风”热重新被人发现后,一些特定款式的量产满足了市场的需求,也让更多人重新拾起、学习这些技艺,甚至带来材料和技术的创新。
国风席卷,还需摆脱低质“内卷”思维
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已经成为了“国风”“国潮”经济的组成部分。传统可以时尚,古典也可以流行,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不断出现,国潮所依托的传统文化元素,激发了国人强烈的内在情感共振与审美认同。无论是马面裙的爆火,还是传统技艺学习者的增多,都能看到当下消费市场中,文化品牌兴起与追求高品质生活形成交汇。
2020年,李字雷在本地做了一番调查了解后发现,虽然姜楼、大集镇的工厂已经开始转型做汉服,但较为零散,不成气候,并且没有品牌建设。“市场上流行的汉服款式到了曹县这里都可以‘复制,低廉的材料与制作成本,让曹县汉服迅速占领了低端汉服市场,同时也让‘曹县汉服成了廉价、盗版的代名词。”
“粗劣、低端的复制绝对不是长久之计。品牌、设计、技术与创新也是‘国风经济要面对的考验,应当思考怎样让传统文化在当下的产品中获得新生。”刘霞认为,当某一产业在一地做火后,最怕的就是陷入“内卷”竞争,曹县汉服需要从扩面、提质、创新以及生态上下功夫。“因此我们要推进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商贸物流、市场营销等一体发展。”
李字雷在汉服创业初期就意识到品牌和设计的重要性。与通常先有产品再打造品牌的路线不同,他利用自己的短视频和工厂资源优势,先将“名号”打出来。“2020年时穿越短剧很火,我们就拍摄了女主为曹县汉服设计师的穿越短剧,女主的名字‘洛如嫣后来就是我们的品牌名。”
在李字雷的汉服生产基地,有一大片区域陈列着各式传统纹样、传统服饰相关的书籍以及藏品。“我的爱人姚弛行就在这里进行汉服设计,我们对于版型、纹样等都进行了版权申请。”目前,“洛如嫣”已成为曹县唯一一个集生产、设计、加工于一体的公司。李字雷感觉,越来越多的曹县企业开始注重原创设计,不少工厂不仅开始请设计师,还设有专门的职位随时了解市场上国风相关的潮流动向,以做到与设计师及时沟通产品设计需求。
“‘国潮经济不能仅仅被看作是流量密码一拥而上,应当警惕一些商人在急功近利心理的作祟下,打着国风的旗号粗制滥造。国风的生命力在于中华文化这个沉淀千年的宝库,其中有太多内涵可以深挖,可以经过转变、处理附加给产品,但需要人们沉下心来学习传统文化。”扬州第四届青年联合会委员、竹西精舍书院主理人刘伟认为,“国潮”“国风”产业能够壮大的前提在于对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挖掘。
“以传统织物为例,传统工艺细节以及相关的手工技术,并非与现代技术不相通,尝试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进行再造,为许多专业设计师提供了素材灵感,也能为中国传统织物技艺和现代时装的融合发展提供思考路径。”林汉如认为,国潮不只是文化潮,还有科技潮。很多国货都在进行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为国潮注入了实力,创造了新的品类。在这些产品品类的背后,都有着硬核技术的支撑。
对于“传统文化产业”“国潮产业”“国风经济”来说,无论是大工厂还是小工坊,无论是走精品路线还是以量取胜,其内功都是传统文化。“唯有精心制作、用心打磨,才能真正触碰到传统文化的灵魂,并且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刘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