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倩
(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北京 101300)
顺义区位于北京市东北部,下辖6 个街道、7 个地区、12 个镇,常住人口132.5 万。顺义区现有各类绿地1.204 万hm2,其中公园绿地2 315.67 万m2,行道树19.76 万棵[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顺义区园林绿化建设不断推进,但也出现了园林植物病虫害频发的问题,严重影响园林植物的生长,也降低了园林景观品质和城市环境舒适度。因此,加强顺义区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不仅有利于提高园林植物的观赏价值,也是维护城市环境、改善市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举措。
顺义区位于北京市东北部,东邻河北省,南靠朝阳区,西连房山区,北接延庆区,地处华北平原西北边缘,属于燕山山前洪积扇一级阶地,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顺义区总面积1 561 km2,其中山区面积占43%,平原面积占57%[2-4]。顺义区拥有山地、丘陵、平原等地貌类型,这为顺义区园林植物配置提供了广阔的立地空间。
顺义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为11.5 ℃,年均相对湿度为58%,年均降水量为610 mm,年均日照时间为2 746 h,无霜期195 d,光照充足,降水分布较为均匀,为园林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顺义区园林资源丰富,通过环境整治、拆迁腾退土地、生态修复沙坑和荒山等措施,建设了一批休闲公园、村头公园、小微绿地、城市森林、郊野公园、绿化带、景观林带及生态涵养带等“绿色空间”,并种植具有适应性、观赏性等园林绿化价值的乡土植物,打造近自然的植物群落,充分考虑生物多样性恢复,实现生态景观重塑,提升了城乡人居生态环境质量。
顺义区园林植物常见病虫害主要有杨树炭疽病、榆树枯萎病、烟草花叶病毒病等病害,以及蚜虫、天牛、小蠹蛾等虫害。这些病虫害对园林植物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严重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和园林景观效果。具体来看,杨树炭疽病可导致树干龟裂、分蘖枯死;榆树枯萎病可引起树木迅速枯死;烟草花叶病毒病可导致观赏植物花叶畸形、花序败育;蚜虫大量寄生吸汁会使植物出现卷缩、萎凋;天牛幼虫啃食树根可导致树木缺水、萎蔫甚至死亡;小蠹蛾幼虫破坏木材组织可造成树干腐烂。为此,充分了解园林植物常见病虫害种类,从而采取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对保障园林植物健康生长具有重要作用。
不同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其发生高峰期多集中在夏季。具体来看,杨树炭疽病、榆树枯萎病等病害在气温较高、光照充足的夏季发生较为严重,6—8 月为发病高峰期。而蚜虫、天牛等害虫也多在气温高、光照充足的夏季大量发生,它们在夏季取食量大、生长迅速,4—8 月为主要发生时期。至于小蠹蛾等部分夜行性害虫,则在气温较高的夏季夜晚活动频繁、发生严重。尽管不同病虫害发生的月份有所差异,但基本都集中在气候炎热的夏季。此外,连续阴雨天气也会诱发某些病害的发生,如烟草花叶病毒病等。
开展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对提升顺义区园林景观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园林植物是构成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长状况直接影响园林美观性。一旦发生病虫害,植株会出现萎蔫、凋亡、畸形等症状,景观效果明显下降。针对性开展病虫害防治,可以有效保证园林植物健康生长,提升园林景观的美观性。此外,合理的防治措施可以去除病损枝叶,促进植株恢复生机,避免出现大面积枯死、落叶等影响景观质量的情况。
开展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对提升顺义区城市形象具有重要作用。园林绿化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文明程度的体现。防治园林植物病虫害,可以改善绿化植物生长状况,增强城市绿化美化效果,从而提升城市的美观度和文明形象。
开展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可以有效保护植被资源,维持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园林植物是城市生态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各类城市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与食物来源。一旦发生病虫害导致植被大面积衰亡,会破坏生态链,造成物种多样性减少,影响生态平衡。合理的防治措施能遏制病虫害发生,避免植被遭到破坏,保护园林植物资源,维持生物链层次关系的完整性。同时,科学的防治手段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农药危害,避免二次污染,保护各类生物的生存环境。
顺义区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主要由园林绿化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近年来,顺义区高度重视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采取了一系列防治措施。例如,东郊湿地公园开展了病虫害全面调查,制订了针对性防治方案,采取喷洒农药、悬挂诱蛾灯、铺设诱虫板等措施防治蚜虫、美国白蛾等害虫,同时通过修剪、浇水、施肥等措施提高植物抵抗力。此外,顺义区组织了专职防治人员,配备了防治车辆和设备,加大了防治投入力度。通过这些措施,顺义区基本实现了园林植物病虫害的有效控制,园林植物生长状况较好。但是,由于顺义区园林植物种类繁多,防治任务较重,加之监测预警和植物配置方面还存在欠缺,顺义区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仍面临许多问题。
当前,顺义区在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检疫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具体来说,顺义区在引进外地园林植物时,缺乏完善的病虫害检疫体系,各乡镇的检疫力量较弱,检疫站点设置不足,无法对调运的园林植物进行有效管控,导致部分带病、带虫的园林植物种苗和成株通过调运进入顺义区,成为病虫害传播的源头。同时,顺义区园林植物检疫的法规和标准不健全,缺乏针对性的检疫技术规程,导致检疫工作难以开展。此外,顺义区部分检疫人员无法准确判断病虫害种类,影响了检疫质量,检疫人员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有待提高。这些问题都导致顺义区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的成效难以提高。
顺义区园林绿化建设中存在植物品种单一的问题,易引发严重的病虫害。例如,在行道树配置上,顺义区长期以油松、杏等少数树种占绝对优势,这些品种对特定病虫害的抵抗力较弱,一些病虫害一旦发生就会迅速蔓延。公园绿地里常绿乔木、花卉类植物的品种组成也较为单一,如月季、郁金香等的大面积种植,使得锈病、花斑病等更易在绿地内蔓延。山区抗旱树种也只以几个品种为主,一旦遭遇干旱天气,整体抵抗力下降,极易发生病虫害。
顺义区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中存在缺乏系统监测和科学预警的问题。具体来说,顺义区相关部门和管理人员未建立起园林植物病虫害动态监测的长效机制,缺乏对关键病菌、害虫种群活动及密度变化的跟踪调查数据,导致难以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和流行的动态。同时,顺义区相关部门没有统计分析不同病虫害的地方发生规律与气候条件的对应关系,无法根据气候条件对可能发生的病虫害种类进行预判,从而无法提前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此外,顺义区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信息通报和预警系统不健全,监测获得的信息无法有效向防治决策部门和管理人员传递,难以及时制定针对性强的防治策略。这些问题导致顺义区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常处于被动应对状态,无法从更深层次上遏制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
为有效防止外来病虫害随植物传入,顺义区应进一步完善园林植物的检疫制度。1)建立入区植物和植物产品检疫站点,重点在主要交通干线设置植物检疫站,对所有入区的种子、苗木等进行严格的检疫工作,任何带病株不得入区。2)制订科学合理的检疫技术规程,规定不同植物类别的检疫项目、方法及标准,保证检疫工作的规范化。3)加强对检疫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检疫技能,使之能够准确鉴定病虫害种类。4)完善检疫结果的记录和病虫害种类的监测机制,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有效防止病虫害随植物传入顺义区,从源头上保障顺义区园林植物的安全。
为减少园林植物病虫害发生,顺义区应调整园林绿化中的植物品种配置,增强植物的抗逆性。例如,在行道树配置上应适当减少种植抗病性较差的树种,增种抗病性、抗虫性更强的树种,如罗汉松、紫椴等。园林里常绿花卉的配置也要注意避免单一品种过度种植,应选用一些抗病性强的新品种,如抗锈病的月季新品种等。山区防护林中要引入更多耐旱、抗蚜的树种,如马尾松、侧柏等,提高林带的整体抵抗力[5]。园林植物的选择除考虑必要的观赏效果外,还要充分评估其对当地主要病虫害的抵抗力,制订科学合理的植物配置方案。通过调整植物配置,使园林植物组成合理化,能有效提高植物对病虫害的抵御能力。
为科学开展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顺义区应建立系统的监测预警体系。1)各乡镇要成立园林植物病虫害监测小组,定期深入园林一线开展病虫害种群调查,收集病虫害发生数量、发生周期等数据,建立病虫害档案。2)依托气象、植保部门研究不同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当气候条件可能引发病虫害流行时,提前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3)利用互联网手段建立病虫害监测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一旦监测到病虫害流行迹象,及时向防治人员发送预警信息。4)根据监测数据研判可能发生的病虫害种类,提前制订针对性防治方案。通过监测预警体系的建立,可以保证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顺利开展,提升病虫害防治效果。
近年来,顺义区园林绿化规模不断扩大,但园林植物病虫害问题较为突出,不仅降低了园林景观质量,而且威胁城市生态安全。为有效防治园林植物病虫害,必须从完善检疫制度、调整植物配置、建立监测预警体系等方面入手,采取综合防治措施。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支撑,可以最大限度控制病虫害发生,提高园林植物的生长质量,使顺义区园林绿化建设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为市民提供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