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 涛
(广西水产畜牧学校,广西南宁 530021)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从2017 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提“农业强国”,再到2022 年党的二十大正式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重大任务,把我国建设成农业强国是新时代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广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部署要求,紧紧围绕“供给保障强、科技装备强、经营体系强、产业韧性强、竞争能力强”5 强要求进行探索实践,扎实有序地推进八桂大地“农业强区”建设,并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
广西是农业大区,地理位置优越、特色优势明显,是全国有名的“糖罐子”“果盘子”“菜篮子”,更是我国与东盟农业合作的“桥头堡”。近年来,广西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时提出的重要指示精神,尤其是对“三农”工作的指示要求,扎实推进现代特色农业建设,坚定不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稳住农业基本盘,发挥三农应变局开新局“压舱石”作用,为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奠定坚实基础,为实现农业强区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1]。
2022 年,广西一产增加值达4 269.81 亿元,排西部第4 位,全国第6 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43 3 万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282.93 万hm2左右,总产量超1 393 万t,连续多年保持面积、单产、总产增长。蔬菜、畜牧业平稳增长,居民的“菜篮子”实现有效供给。
广西加快打造“10+3+N”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培育形成了6 个千亿元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和3 个500 亿元农业产业及一大批百亿元产业。2022 年,广西园林水果产量突破3 000 万t,连续5 年保持全国第1;蚕茧产量44.37 万t,连续18 年保持全国第1;蔬菜产量达4 530 万t,茶叶产量突破10 万t,中药材产量72.89 万t。
广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67.7%,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在65%以上,有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5 个,成功研制出了全世界首台全电驱动甘蔗联合收获机。近年来,广西“南繁硅谷”建设得到扎实推进,拥有国家种业阵型企业12 家、国家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圃3 家。
广西坚持实施开展农业龙头企业成长倍增计划,截至2022年底,共培育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 574家,累计创建305 个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共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6 万多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突破300 个、家庭农场约11 万户,家庭农场示范县和全国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工作得到扎实有序推进。
广西建成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9 个、农业产业强镇27 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09 个,各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约2 万个。“广西好嘢”区域公用品牌总产值达到1 065 亿元。近年来,广西共培育了365 家年销售额超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拥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集聚区116 个。
广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较低,多数以初加工为主,精深加工产品少;农业机械化、数字化、品牌化发展缓慢;产业组织体系发展比较滞后,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较少;农业产业发展的各方利益联结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
广西农民群体占比大、收入较低,城镇化率仅为55%,与江苏省等发达地区城镇化率73%还有一定的差距。目前,广西还有防贫监测人口44.64 万,排在全国第5 位,国家级重点帮扶县20 个,占全国的1/8,返贫致贫风险原因较多,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仍然十分艰巨。
广西的耕地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区,部分地区耕地质量低。大中型灌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种粮创新激励扶持政策不足,农民种粮积极性较弱,调动提高其积极性的方式方法较少等。
农村人居环境还需改善,部分地区“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成效没有巩固好,人居环境卫生出现反弹。农村垃圾污水终端处理设施后续管护断档脱节,部分地区对乡村治理工作不够重视,推进办法不多,乡村“三治”创新不多、效果不明显。
虽然目前广西仍有不少短板弱项,但广西建设农业强区其时已至、其势已成,未来可期、前景光明[2]。广西的农业强区建设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必须要按照国家提出的“5 强”要求,深入分析广西农情,结合广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布局,加快补齐建成农业强区各项短板;充分发挥地理位置优越、特色明显的优势,牢牢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重点以创新科技强农、协调补链强农、绿色低碳强农、开放合作强农和共享共富强农为重点,充分激发农业大省优势条件释放出新活力、新动能,逐步实现广西由农业大区向农业强区的历史性转变。
坚持把创新科技作为引领和推进广西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第一生产力,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背景下,重点聚焦生物育种、耕地质量、智慧农业等农业核心领域,抓准农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和农业产业高质高效绿色发展的技术瓶颈、产品装备和工程技术研究。全面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扶持培育一批种业龙头企业,建设农业种质资源库和基因库。开展重点种源核心技术攻关,培育一批特色“新桂系”品种。锚定现代科技装备农业的关键领域,着力从农业设施装备配套完善入手,实施农机补短板工程,引导鼓励研发制造在丘陵山区耕种的小型农机装备,加快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发展。不断健全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为广西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提供全方位支撑。在新发展格局下,要顺应时代进步,持续深入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3]。开展符合广西特色的“数商兴农”工程,实施优势产业数字化提升工程,加快建设广西“三农”大数据中心、“桂”字号农产品全产业链营销中心等数字农业专业平台,进一步提升数字化支撑农业发展的能力。
将区位、区域和农产品优势通盘谋划协调,实施农业东融发展提升行动,做好产业链环节的融入、供应链业态的融入、区域协调发展的融入,逐步构建品种互补、档期合理、区域协调的供应格局。重点做大做强“南菜北运”和粤港澳“菜篮子”基地建设,加大对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补齐补全农产品加工链条,提升农产品价值,积极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以大力发展“桂味”预制菜为突破口,抢占预制菜产业“新赛道”,加快农产品向食品化升级。推进农产品多元化开发、多层次利用和多功能融合,打造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主要农产品加工链条。聚焦广西优势特色农产品全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进一步提高广西农业产业体系的韧性和稳定性,重点建设特色米粉、六堡茶、茉莉花茶、柑橘、杧果、罗汉果及水牛奶等高产值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打造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和典型县。按照“内优品质、外塑品牌”的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农业品牌提升计划,精心培育壮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打好特色牌、生态牌、绿色牌,着力打造一批享誉区内外的“桂系”农业品牌,全面提升“桂”字号农产品品牌价值。
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迫切需要往动态化、绿色化、低碳化转型[4]。因此,广西要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理念来开展农业强区工作,建立化肥农药监管机制,持续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加强农药生产、销售与使用的有效管理与监督,依法落实化肥使用总量控制。加大力度开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全面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行动,以发展种养有机结合的绿色循环农业为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绿肥种植还田和增施有机肥等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以点带面逐步构建广西农业绿色循环体系。持续实施开展增强林业生态功能、石漠化综合治理和水生生态系统修复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加快建设农业生态系统修复保护强省区。大力促进农业绿色发展与大健康养老、生态旅游开发相结合,加快构建资源利用高效、产业健康持续、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绿色经济体系,促进从“生态绿”到“生产绿”“产业绿”“产品绿”的农业绿色发展崛起,实现以绿色换速度的更高质量发展。
充分发挥好广西“一湾相挽十一国、良性互动东中西”和沿海沿边沿江的特殊区位优势,深度参与国内大循环产业链,主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规划布局,持续实施“南菜北运”“西菜东运”工程,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供应链,大力发展外向型农副产品,培育一批农产品出口商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外向型农业企业结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发展契机,建设一批国际、全国重要农产品保供优供大基地。进一步发挥“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优势,精心打造特色农产品对外产销基地、中南西南农产品交易集散中心、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发挥中国—东盟博览会、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等区域平台优势,积极参与RCEP、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大力支持培育外向型企业,积极推动沿边农业合作,不断深化农业对外经贸交流合作。
围绕农民增收,持续开展农业龙头企业倍增计划,培育本土农业企业,打造一批产业链长、市场竞争力强、品牌叫得响的广西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培植一批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经营理念和创业能力的新型农业经营服务主体,引导和支持发展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形式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实行种养产销一体化经营。大力推动生产者、物流商、企业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不断催生农业产业内源动力。进一步支持鼓励企业与合作社、农户联合建厂,确保农民能够直接分享效益;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利润分配机制,确保农民分享更多效益;进一步规范引导村集体资金入股企业,让农民获得二次分配收益,得到更多财产性收入。同时,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提高农户在产业生产经营中的地位,降低农户劳动强度和经营风险,构建生产流畅、多要素投资、风险共担、收益稳定增收的生产经营模式,促进农户增产增收、经营安全有保障[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