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辉 ,聂爱轩, 董 硕 , 洪 倩, 李 倩 ,陈 婧 ,张朋越
(1.中国计量大学 现代科技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0;2.浙江炬和科技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0018)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揭示了生产力新质、创新了生产力要素、推进了生产力跃升。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协同新旧生产力有力衔接,技术研发与产业推广高效衔接,因地制宜的区域资源衔接,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衔接,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整体协同机制。
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新质生产力涉及产业和领域新、技术和模式新,将创新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主要驱动力。由此,知识、技术、数据也作为相对独立的要素投入生产。随着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和应用,知识总量、技术成果、海量数据资源爆炸式增长。知识、技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与各种传统生产要素在质量、数量、时空上结合,极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标准化以其兼容、协调特质便于衔接新质与传统生产力优势,促进新旧生产力协同发展。
一是,标准化可以为自主研发创新有效解决新技术推广应用中的兼容性问题,避免产生新技术孤岛,使新技术或新产品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原技术体系及标准的支持,因而风险较低,也更容易被市场接受。二是,标准化可以为集成创新提供协调新旧模块的基础,通过有效解决新旧模块之间的接口问题,有利于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开发成本,从而在生产力新质态的基础上为企业叠加市场竞争优势。三是,以标准化夯实数字根基,在全面筑牢网络和数字安全的基础上,既有助于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全方位、全链条改造;又有利于发挥数字技术对新质经济发展的放大、倍增作用,以便聚焦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通信设备、智能硬件等重点领域,加快新兴数字产业发展。
在推进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互动发展中,既利于高水平标准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又便于标准化引领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健康发展。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提出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领域,加强关键标准研究。作为协同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机制,标准一头联系着科技创新成果,另一头联系着产业推广。
如果科技创新成果向标准转化不够,标准支撑关键技术应用的后力就不足,难以在科技创新重点领域进行规划布局。对此,企业方面,应注重技术、专利、标准之间有效衔接,通过科研项目与标准化工作联动机制,及时将先进科技创新成果融入标准,以高水平标准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政府方面,应推动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为标准,推进科技成果评价服务等标准化工作,以更有力的服务和奖励政策带动新兴产业发展。
通过标准赋能,还可以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全要素、全链路数字化衔接,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强化区域间、上下游协调联动。通过对数字经济产业共性技术标准和关键标准的研制和实施,利于培育数字产业化,高效连接制造业产业链上产品生产、交换信息和要素流动,大幅提高产业链运转效率。
在协同技术研发与产业推广的基础上,标准化有助于增强数字化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的系统性、协同性、兼容性。首先,通过制定和完善相关标准,可以推动数字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高数字化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其次,标准化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实现规模效应,为数字化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第三,作为一项系统性、战略性工程,数字经济时代的标准协同机制有助于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整体运营效率、确保数据安全、推动技术创新,优化市场环境。
标准化助力数字化产业链供应链整体性治理的关键环节在于固化数字技术创新成果、完善标准化管理方法、统一数据格式及接口和传输标准,从技术标准层面解决技术领域“卡脖子”难题,让管理标准推动数字化管理,以标准化助力整个行业数字化转型和技术水平提升。
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新质生产力,更需要区域协同加速形成高效梯度产业分工体系,以空间优化为支撑,以制度创新为动力,推动合作共赢。
标准化在整合区域内部资源、融合信息技术加速市场要素流动和优化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通过确立一套共同遵守的规则和准则,为资源配置与服务提供设定明确的目标和路径。根据《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指导思想,标准化工作是推动高质量协同发展的重要手段,它有助于优化资源配置、规范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明确权责关系、创新治理方式。
在公共服务领域,标准化能够确保服务供给的协调性和可预测性,减少服务提供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冗余,从而提高服务的响应速度和完成质量。在信息化整合资源领域,通过制定和实施数据收集和处理标准,精准预测需求、优化区域内的资源配置。
标准化通过整合资源和共享信息,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奠定区域统一大市场基础:一是通过建立统一的服务标准和流程,提高区域营商服务的一致性和可预测性;二是标准规范护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建设,均衡区域发展,通过资源和产业的优化配置,缩小区域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增长。
看似“一致性”的标准化方式,同样有助于解决资源在不同区域、城乡之间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基于差异性构建的公共服务标准体系,可以层次性推进差异化公共服务,在提升区域服务供给的有效性和全面性的同时,促进城乡之间、不同区域之间实现新兴技术与传统产业的均衡发展。标准的一致性、适应性和灵活性特征,可以更有效地满足不同地区、不同资源配置的产业需求,从而形成更高效、更具创新性的产业链体系,为新质生产力的区域协同发展提供更坚实的产业支撑。
通过制定和实施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和需求的特色标准,有助于增强本地产业和服务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尤其是地方标准体系的构建,应符合目的性、层次性、协调性、配套性、比例性、动态性等特征。确保地方发展在保持传统和特色的同时,满足现代化经济社会有关一体化、高质量和高效率的要求。
以乡村振兴标准化为例,通过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智慧农业标准研制,有助于提升配套公共服务标准的特色和质量,进而吸引相关新兴产业入驻;通过建立城乡标准化合作机制,有助于在产业发展、文化旅游、养老服务等领域制定实施一批城乡特色标准,进而聚焦城乡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先进生产力质态促进乡村综合改革、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
社会各主体之间存在信息孤岛现象,信息共享和流通不畅。一方面,科技、工业等公共部门各自拥有大量的资源和信息,但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平台和机制,导致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政府和市场在专业性、成本投入上存在互补性,若未形成公私协同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也阻碍了创新成果的集成应用。
标准作为“协商一致”的产物,为公共主体与私人主体协同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稳定的合作机制和平台,以便在高新技术研发、产业化应用等方面,形成长期紧密合作。公私协同标准化机制不仅体现为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共享,更意味着相关信息的透明化和高效流通:一来,通过标准化流程,私人主体可以更好地理解公共部门的政策目标和要求,而公共部门也能更有效地吸纳私人主体的创新和灵活性。这种基于标准的协商一致不仅有助于解决具体的技术问题,还能够在更广泛的社会经济问题上促进合作,如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二来,标准化还为公私主体提供了一个协商和妥协的平台,使得双方能够在平等和理性的基础上探讨解决方案。这种协商一致的过程有助于形成更加全面和可执行的策略,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公共利益。三来,公私合作标准化机制,有助于明确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各方的责任和期望,促进透明度和信任的建立。
标准化是推进更高水平制度型开放的关键因素,它通过确保规则的一致性和透明性,促进了国内外经济活动的高效运行,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经济合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发展通过强化产业链和供应链韧性以保障国内经济安全运行,同时提升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以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标准化在助力参与全球共商共治方面的作用是多维度的。首先,通过与国际标准接轨,中国企业能够更好地参与全球市场,加强与国际伙伴的合作,推动国内外贸易和投资的便利化。其次,中国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强调了国际关系民主化和法治化的重要性。标准化在全球共商共治中起到了桥梁和纽带作用,它不仅促进了国际间的技术交流和经济合作,还为解决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危机等提供了规则和标准,是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发展的重要工具。最后,国际标准化工作还包括支持外商投资企业依法参与本国标准制定,保障了我国标准制定过程的开放性和透明度,这对于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和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标准化有助于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兼容性标准促进新旧生产力协同发展;以技术标准促进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推广;以服务标准协同区域资源高效配置;以合作标准推进公私协作、参与全球共商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