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2024-06-08 05:39卢秀丽
传播力研究 2024年13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受众文化

◎卢秀丽

(红河州融媒体中心,云南 蒙自 661100)

引言

自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加强调了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性,并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叙事体系的目标。他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国最深沉、最独特的软实力资源,应该以中国人民为主体、以中华民族为主题,用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和叙事方式,讲好中国的故事,传播中国的声音[1]。这不仅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需要,也是塑造与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的关键。

一、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现状

(一)对国际受众分析不足

国际受众分析不足的问题在传播战略上体现出来。许多中华文化传播项目通常采用中国文化自身的视角和方式来进行宣传,忽视了国际受众的文化、价值观和兴趣差异,导致传播内容的不合适和传达方式的不精准[2]。例如,一些中国传统文化节庆可能难以引起国际观众的兴趣,因为他们对这些文化事件缺乏深刻的了解。这表明在传播策略中,需要更多考虑国际受众的需求和喜好。国际受众分析不足可能导致传播内容的误解和文化差异的冲突。由于对国际受众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了解不足,一些传播项目可能包含令国际观众感到陌生或不适的元素,进而引发误解和文化冲突,降低了传播效果。例如,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某些元素在国际受众看来可能具有不同的涵义,甚至可能引发争议。因此,对国际受众的文化背景和敏感性的分析至关重要。

再者,国际受众分析不足还可能导致传播项目的定位不清晰。一些传播项目可能试图涵盖太多内容,旨在面向不同的国际受众,但未能明确其目标受众,使项目难以精确传达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和特点。例如,一个文化节目可能旨在介绍中国的传统绘画、音乐、戏剧等各个方面,但由于缺乏明确的目标受众,可能无法深入探讨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这种情况下,项目的传播效果可能会受到限制。

另外,国际受众分析不足也可能导致传播效果的不可预测性。因为缺乏对国际受众的深刻了解,传播项目可能无法准确预测受众的反应和需求,使传播计划难以调整和改进。在文化传播领域,灵活性和适应性是关键,缺乏对国际受众的适应性分析,可能导致传播项目的失败或流失。

(二)内容创新力度不够

中华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深厚的文化之一,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博大精深的价值。中华文化虽然拥有诸多优势,但在国际传播方面,却存在内容创新力度不够、内容生产相对不足的问题。

首先,现在一提到中华文化的宣传就是“包饺子”“贴春联”“舞龙舞狮”,使国际受众对中华文化的印象只有传统的节日庆典和表演艺术,缺乏更全面和深入的了解[3]。这种狭隘的宣传方式容易让人产生中华文化内容单一、缺乏创新的印象,难以与现代中国的新文化发展建立紧密的联系。

其次,对中华文化的深刻意蕴阐发不够。在国际传播过程中,常常重点展示中华文化的表层意义,忽视了文化符号背后蕴含的深刻思想、哲学和价值观。只将中华文化的传统形式呈现给国际受众是远远不够的,应该更加注重解读中华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将其与当代社会和全球议题相结合,使其更具现代感和普遍价值。

(三)文化转换力薄弱

作为一种高度复杂和含蓄的文化,中华文化强调非语言符号、隐含信息和上下文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在传播过程中,部分传播主体对中华文化的内容转化常常失当,导致国际受众难以真正理解和感悟中华文化的内在意蕴。因此,不能简单地将文化内容直接翻译给国际受众,而是需要进行文化体系的转换。文化体系的转换是指将中华文化的观念、价值和符号等转化为适应目标受众文化背景和认知习惯的形式。这意味着在传播过程中,需要考虑国际受众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语言习惯,以便更好地让他们理解和感受中华文化的内涵。

二、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的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宝藏,它以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价值观念传承至今。这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体系,融合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学艺术、道德准则等多个层面,展示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智慧和魅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人际关系和处世之道,倡导友爱互助、和谐共处的理念[4]。它注重家庭、社区和国家之间的和睦,塑造了中华民族团结互助、勤劳善良的形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价值导向,强调以人为本、回馈社会。在这个体系中,强调仁爱、忍让、孝道等传统美德,传递着尊老敬老、爱幼关怀的价值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拥有丰富的历史内涵,也注重与时俱进、革故鼎新。因此,媒体人在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需要根植于实际,提炼传统文化特点,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深入研究中华文化的精髓

首先,深入研究中华文化的精髓,需要对中国文化的历史和传统有深刻的了解。中国拥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历史事件和文化传承对中华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了解中国古代哲学、艺术、文学和历史等方面的内容是必要的。通过对历史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的演变和发展,以及其核心价值观。

1)系统程序设计有待优化。实现教改课题项目的信息化管理,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实现教改项目数据的全面采集和挖掘,但教改项目的数据很多是以文本、关键词等为代表的非结构化数据,虽然系统设计时已经完善了项目申报书格式内容,尽可能采集具有可分析、可统计的结构化数据,但是在试用中发现,在一些程序设计上,如教师的论文发表情况这个采集点,系统没有进行限定性的选择和引导,导致收集的相关数据格式不一,无法进行有效分析。

其次,深入研究中华文化的精髓需要关注中国传统价值观念。中国文化强调道德、家庭、社会和和谐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价值观是中华文化的精髓。研究儒家、道家、佛教等思想体系以及其在中国社会中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了解这些传统价值观的含义和实践,有助于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

另外,深入研究中华文化的精髓,需要关注中国的文化遗产和艺术。中国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传统,包括绘画、音乐、戏剧、书法等。研究中国的艺术形式和文化遗产,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传播中国文化的美学和创造力。这些艺术形式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对于吸引国际观众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媒体人在传播中华文化时,应该深入研究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与当代社会相结合,发挥其在时代中的价值,通过表达文化内核、凸显文化的时代价值,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其成为当今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同时促进中外民众的文化交流与理解。

(二)充分认识到媒体在传播中的价值

媒体人应该充分认识到传播中华文化的意义,并积极投身于这一使命。中华文化作为悠久而独特的文化体系,拥有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影响力。媒体人应该明白,将中华文化传播给世界的意义不仅在于展示中国的历史、传统和价值观,更重要的是为全球提供一个了解和认识中国的窗口。通过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华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友谊与合作。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华文化作为一个宝贵的文明遗产,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和文化软实力。应当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和多样化的传媒手段,在海外推广中华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感受并爱上中华文化。此外,中华文化的传播还能够塑造中国的国际形象,提升国家的软实力。通过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包容互鉴的特点,媒体人可以帮助国际社会更好地认识中国,推动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传播中华文化也是一种文化自信的体现,能够增强中国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树立传播意识

媒体人应该树立起传播中华文化的意识,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使命。在当今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中,新时代融媒体中心作为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平台,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创新传播手段,提升中华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媒体人应该具备强烈的文化自觉,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树立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应该自觉地将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以当代人的语言和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塑造有吸引力的形象,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5]。融媒体中心应该不断创新传播手段,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趋势。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拓宽传播渠道,实现多元化的传播形式。同时,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精准定位受众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内容推送,增强传播力和影响力。媒体人应该注重传播方式和语言的本土化。要深入了解各国受众的文化背景和传播习惯,灵活运用中华文化的符号、典故和情感元素,与不同文化相互融合,让中华文化更好地适应国际社会。

另外,媒体人还应该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6]。通过与外国媒体、文化机构、学术界合作,共同开展文化交流活动,推动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同时,要重视跨文化交流,倾听并尊重其他文化的声音,促进不同文化的对话与共存。

(四)精准定位受众需求

在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的路径上,媒体人应该深入研究国际受众的需求和文化背景,注重文化的包容性。不同国家、不同地区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世界各国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差异巨大。例如,美国社会通常更注重个人权利、自由和自主性,并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和自我实现;日本社会更强调集体主义和社会和谐,个人的行为被认为应该符合社会规范和期望,注重团队合作和集体利益;泰国人注重保持体面、尊重和崇拜僧侣等。这些差异使得传播中华文化时,不能简单地将受众视为相同的整体,而需要根据受众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来精准定位和传播。

对于个体而言,即使在同一文化体系内,受众对中华文化的态度也是不同的。可以进一步划分为顺意受众、逆意受众和中立受众等。顺意受众一般认同和接受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和观念,逆意受众则持有相反的态度,而中立受众处于中立或较为中立的立场。针对这些不同类型的受众,媒体人需要根据其心理、文化和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制定相应的传播策略,以实现中华文化与国际受众精准对接。

其次,精准定位受众需求,需要根据受众的文化和价值观进行分析。不同国家和文化背景的受众可能有不同的需求和期望,因此,需要进行文化敏感性分析,包括了解国际受众的价值观、宗教信仰、习惯和文化传统,以便更好地针对他们的需求创作和传播内容。另外,精准定位受众需求需要考虑受众的年龄、性别、教育背景和兴趣。不同年龄段和社会群体的受众可能有不同的需求和喜好。因此,需要根据受众的特点来制定不同的传播策略。例如,年轻观众可能更喜欢时尚和流行文化相关的内容,而年长观众可能更关注传统文化和历史。

此外,精准定位受众需求需要考虑受众在不同平台上的媒体使用习惯。不同的国际受众可能更倾向于使用不同的媒体和社交平台来获取信息和文化内容。了解他们的媒体使用习惯,可以帮助选择适当的传播渠道和形式。例如,一些受众可能更多地使用社交媒体来获取信息,而另一些受众可能更侧重于传统媒体,如电视和报纸。

(五)将内容与语境文化相契合

在跨文化传播中,融媒体内容设计的水平直接影响到能否满足受众的文化需求并获得积极反馈。因此,媒体人有几个关键点需要考虑。

第一,要深切了解不同国家的语境文化,语境文化的不同并没有优劣之分,只是不同文化对于语境的依赖程度不同。在这些文化中,人们更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不太依赖非言语符号。还有一些文化处于中等语境,例如阿拉伯文化、希腊文化、拉丁文化和意大利文化。在这些文化中,语境的依赖程度介于高低之间。

第二,要摸清不同文化间的契合点。尽管文化有差异,但也存在相通性和共同点。通过发现并借用相似之处,可以在不同文化之间建立共鸣和理解。例如,引用中西方类似的谚语或智慧箴言,可以加深受众对内容的认同感。

第三,要更新话语表达方式。韩国的外部宣传在近年来崭露头角的关键因素就在于K-POP 文化的传播。媒体人应该借鉴这种成功经验,积极创新话语表达方式,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再开发,着眼于世界青年的关注点,以更富创意和多样性的方式与受众交流。

(六)创新传播渠道

在新媒体时代,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的关键之一是创新传播渠道。可以借助短视频平台的力量来扩大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短视频已成为年轻人喜爱的主要内容消费形式之一,通过制作有趣、富有创意的短视频内容,可以吸引更多的国际受众关注中华文化。例如,在TikTok 等平台上创建专门的中华文化频道,发布中国流行音乐、抖音热门舞蹈、美食、节日庆典盛况、独特景色等内容,使国际受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传播中华文化不仅是向国际受众介绍中国的历史、风土人情和艺术,更是通过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念和智慧,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通过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对话与交融,推动文化多样性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更好地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实现文明互鉴、和谐共生。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不仅为中国带来了广阔的发展机遇,也为世界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受众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谁远谁近?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