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桃园中学 王云周
语文作为初中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强大的支撑作用。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教师更应当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学效果会直接影响学生身心方面的健康发展。因此,语文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采取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模式,主动担当起语文课堂引导者的教学责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断丰富自身的语文教学经验,形成具有自身教学特色的教学方法,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提速增效。
当下,初中语文教学流程基本是肢解文本,也就是将一篇篇经典文字作品进行细碎分析,缺乏整体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往往缺乏整体观念,注重于分段、分层讲授,忽视了文学作品的文学之美和文字之美,在课堂上花大把时间带领学生学习碎片化的知识,学生亦步亦趋,兴趣全无。语文教学流程僵化,严重制约了初中生的文学审美,不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在目前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大部分语文教师过分依赖多媒体教学,使多媒体教学课件形式化,长此以往,初中语文课堂就是舍本逐末,只追求形式,不注重实效。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削弱,成了课堂教学的看客,教师则成了课堂教学的导演。语文教师训练学生思维能力不仅在“看”的方面,还要全面调动初中生思维,过分依赖多媒体设备教学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在设计教学方案的时候,很多语文教师没有考虑到初中学生的特点和差异,片面追求教学方案的理想化。初中语文阅读课堂是语文教师教案的实验场,理想和现实的差距被忽视,语文教师成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主宰,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课堂教学效果差强人意。此外,很多语文教师在阅读分析上往往浅尝辄止,不能深入剖析问题,甚至直接忽略很多难点,这些都不利于学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新课标的四大核心理念以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以教材为主体组织课程内容,以具体的教学环节进行学科实践,将学业质量标准作为评价依据。其中,语文核心素养是统筹所有环节的指向灯,而如何将核心素养落实到具体教学环节呢?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课程育人的集中体现,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而要想在一节语文教学中覆盖如此丰富的内涵要求,必须在课程设计中有所取舍,相互勾连,以达到落实核心素养教育的目的。
新课程标准中对学习任务群有这样的要求:“学习任务群要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景、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这里提到的“任务”,可以简单理解为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设计课堂教学活动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作为一节课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要创设适合学生学龄段的情境,布置可操作的活动任务,让全体学生参与其中。
当然,具体的活动设计也是有层级要求的,或关注学生的识字与写字能力,或关注学生的阅读与鉴赏能力,或关注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能力,或关注学生的梳理与探究能力,或侧重几项能力综合的提升。换句话说,就是课堂设计的实践活动要有一项任务来驱动,进而实现学生的全体参与,让学生能够参与到情境中,在一节语文课或者整个学段的语文学习中有所得。
以《三峡》课程设计为例,“活动一”用单字表示“景中之物”,学生通过提炼文中的关键词勾勒出三峡的全貌;“活动二”的设计层层递进,在活动一的基础上,将《三峡》的核心点以赋的形式呈现,并且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文章中四字词语的精妙,拓展学生思路。“活动四”的对联大赛是全文的总结,更是课堂的升华,设计精妙,旨在让学生切实将所学与生活相关联,学会迁移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
大单元教学的实施是为了让零碎的知识走向关联,解决教师和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问题,学习知识更加系统;是为了使单篇课文知识由浅表走向深入,引导教师和学生深度学习、开拓思维的过程;是为了让文本由远离生活需要走向真实情景,带着教师和学生在情境中运用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教材为例,大单元教学可以分成活动探究单元和文学主题单元两大类进行实践。
第一,活动探究单元。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新闻活动单元”、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演讲活动单元”、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诗歌朗诵单元”以及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戏剧单元”,都可以基于大单元设计把握课标、分解课标、整合教材、创设情境,实践展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第二,文学主题单元。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以“探险和科学”为主题,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以“人物传记”为主题,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以“说明文”为主题,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以“游记”为主题,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小说”为主题,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以“议论性文体”为主题,都可以基于大单元设计进行专题研究,设计一体化的语文实践活动,大胆剪裁、调整顺序、单篇精讲、多篇联动、拓展精练。还可以使用比较策略进行知识的归纳与总结。
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才能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达到提升教学有效性的效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成了每个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而设置疑问可以达到这一教学效果。初中语文教师在讲解课文之前,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置相关问题,让学生在文章中寻找答案,这样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合理地设置问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找到文章的核心思想和线索,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完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
例如,在进行《纪念白求恩》这一课教学之前,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几个问题,让学生在文章中找寻答案,如“为什么白求恩会受到中国人民的尊敬和纪念?”“他做了什么事情?”学生根据问题去更加认真地阅读文章,最终从文章中得到答案:白求恩医生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救治了无数的中国人,具有国际主义精神和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品格,所以受到我国人民的尊敬。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文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的。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置疑问之前要深入阅读和理解文章,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提出问题,不能与课文内容相脱离,更不能超出学生的学习能力范围。
在传统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导致教学氛围过于沉闷、严肃,初中生的学习积极性被严重打压,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难以提升。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改变这一现状,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来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情境创设法就是当下比较流行的教学方法之一,被各个学科的教师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初中语文教师也可以利用情境创设方法来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让学生进入情境中,感同身受地理解课文内容以及核心思想,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春》一文时,不难看出,作者在文中描绘了很多春天的场景,展现出大自然的生机盎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播放有关春景的视频:破土的小草、争艳的鲜花、飞舞的蝴蝶、绿油油的麦田等,从传统的文字转换为动态的春景,填补了学生想象力的空白,让学生捕捉到春天的浪漫。教师还可以安排“课堂踏春”环节,让学生通过视频、图片、音乐等途径,体会到春的生机,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朱自清先生笔下对春的描绘。此环节结束后,教师为学生布置作文小练笔,作为课堂的总结,不仅有利于学生理清思路,还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任务群是在教师探索群文阅读和大语文等教学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任务群的本质是学习任务的结构化组织,而所谓的学习任务无非三个: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整理与探索。在为某一单元或文本设计任务群教学内容时,不应过于单调,而应充分挖掘相关的语文资源。因此,任务群提倡群文教学。
例如,在教学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课前了解鲁迅先生。年轻时,鲁迅先生对自然风光有着特殊的兴趣,喜欢听民间流传下来的有趣故事,喜欢学习、读书,性格活泼,有着探索欲望。在这篇课文中,鲁迅先生回忆了他童年时无忧无虑的生活方式。教师问:“同学们,读完课文后,你能感受到鲁迅先生童年时对百草园意象的情感吗?”很快,一名学生举起手,回答道:“在文章中,作者首先回忆了他童年在百草园的生活,讲述了美女蛇的故事和在百草园冬天捕捉鸟类的有趣生活。其次,他写下了自己是如何离开百草园去三味书屋学习的,介绍了自己是怎么入学的,以及老师对他的严厉。通过比较可以看出,鲁迅先生认为园子里的一切都很有趣,而学校里的一切又严肃又刻板。”在任务群教学中,教师可以推荐学生拓展阅读《二十四孝图》《阿长与〈山海经〉》《五猖会》《琐记》等文章,探究鲁迅先生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自然教育、书籍阅读等方面的观点,从而探究鲁迅先生的儿童教育观,对鲁迅先生儿童教育观的各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实现深度理解。
第一,解读单元导语,明确教学方向。教师可以解读单元导语,从中了解单元主题与设计理念,以此作为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并使用单元导语确定最终的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初步了解本单元的主要学习内容。
例如,在进行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大单元整合教学时,首先,教师需要带领学生解读单元导语:本单元的课文以散文类型为主,使用写人记事、托物言志、写景抒情等写作方法,重点突出了自然景象与社会生活。其次,教师可以结合单元导语内容,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欣赏语言艺术,体会作者对生活的感受与思考”,并引导学生顺着教学目标进行自主学习。
第二,整合教材内容,创设真实情境。教师应当理解大单元整合教学的基本概念,并将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单元主题、语文要素等内容进行整合。在整合教材内容的同时,还要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模拟生活化的语文课堂。
例如,在进行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大单元整合教学时,首先,教师需要带领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单元主题为“亲情”,找到语文要素为回忆性散文,并将二者进行整合。其次,教师可以借此为学生创设大单元整合教学情境,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展故事分享会,引导学生分享自己与家人之间的温馨故事,以加深学生对亲情的感受与理解。
第三,紧扣单元主题,实施读写结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通常每个单元会设置阅读与写作两个教学部分,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借助这种语文教学设计,紧扣单元主题,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积极进行读写结合的学习活动。
例如,在进行部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大单元整合教学时,本单元的写作主题为“学习缩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整体阅读《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和《孤独之旅》三篇课文,并试着提炼课文主要内容,完成缩写。这样借助缩写的学习可以强化学生的阅读理解与写作表达能力,从而实现阅读与写作之间的有效融合。
总而言之,随着新课改的逐步落实,初中语文教学面貌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教师要想提升教学质量,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就需要初中语文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来合理制定教学计划,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最终达到提升初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