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市七星关区小麦病虫害用药现状调查及管理建议

2024-06-07 12:11张艳芳
新农民 2024年13期

张艳芳

摘要:本文通过对毕节市七星关区16个小麦主要种植乡镇及街道128个农民合作社、种植农户2022年11月份—2023年6月份从播种至收获期主要病虫害防治的用藥情况调查,分析在小麦整个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用药现状、存在问题,从生产上提出措施建议,规范用药,确保小麦安全生产。

关键词:小麦病虫害;用药调查;规范用药;七星关区

小麦是世界上重要粮食作物之一,而我国是主要小麦生产国和消费国,小麦的生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然而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及农田生态环境条件的改变,小麦生育期病虫害尤其穗期病虫害越来越严重,突出表现为发生面积增加、危害损失加重,甚至造成绝产,严重影响小麦生产健康发展[1-3]。2022年七星关区小麦种植面积2 140 hm2,其中以龙场营镇、撒拉溪镇、响水乡种植较多。经往年对七星关区冬小麦病虫害田间监测情况发现,毕节市七星关区小麦种植以轮作为主要种植方式,这种栽培方式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病虫害的发生,特别是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蚜虫等的发生较为普遍。为全面了解小麦种植过程中防治病虫害的农药使用状况,2022年11月份—2023年

6月份随机调查农民种植合作社及种植农户128个,通过田间调查、实地查看问询、查阅种植档案等方式,调查小麦种植过程中防治病虫害的农药使用情况,分析小麦用药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管理建议,确保小麦安全生产,促进小麦稳产增产。

1 主要病虫害及其危害情况

通过2022年11月份—2023年6月份对128个农民合作社及种植农户的走访调查发现,从小麦播种至乳熟期的主要病虫害有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白粉病、蚜虫、麦蜘蛛、小麦吸浆虫、小麦散黑穗病、小麦赤霉病9种,128个调查对象上述病虫害发生程度不同[1]。条锈病、叶锈病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均会发生;秆锈病常发生于拔节期及穗期;白粉病、麦蜘蛛常发生于生长期及孕穗期;小麦散黑穗病、小麦赤霉病、蚜虫、小麦吸浆虫以小麦穗期为重(表1)。

2 主要病虫害防治用药现状

综合2022年11月份—2023年6月份对128个农民合作社及种植农户在小麦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用药情况调查,共涉及70多种农药,用药调查按杀虫杀螨剂和杀菌剂分类,以出苗至收获结束施用某种农药的种植户数占128户的比率(以下简称使用率)作为统计指标[2],农药登记情况以中国农药信息网查证为据,具体调查情况如下:

2.1 杀虫杀螨剂使用及登记情况

小麦生产过程中杀虫杀螨剂使用率最高的为吡虫啉,使用率达41%,使用率在20%~40%的药剂有

10种,按使用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胺、阿维菌素、噻虫嗪、啶虫脒、联苯·甲维盐、联苯·噻虫啉、联苯菊酯、辛硫磷、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使用率在10%~20%的药剂有2种,按使用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阿维·苏云菌、阿维·哒螨灵。这13种杀虫杀螨剂有9种已在小麦上登记,占比69.23%,分别是吡虫啉、阿维菌素、联苯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胺、辛硫磷、联苯·噻虫啉、啶虫脒、噻虫嗪(表2)。

2.2 杀菌剂使用及登记情况

小麦生产过程中杀菌剂使用率最高的为三唑酮,使用率达52%,使用率在30%~45%的药剂有4种,按使用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多菌灵、己唑醇、百菌清、福美双。使用率在10%~29%的药剂有7种,按使用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苯醚甲环唑、丙环·嘧菌酯、苯甲·丙环唑、肟菌·戊唑醇、甲基硫菌灵、代森锰锌、丙硫菌唑。12种农药中8种在小麦上已获得登记,占比66.7%,分别是多菌灵、三唑酮、苯醚甲环唑、肟菌·戊唑醇、丙硫菌唑、百菌清、福美双、己唑醇(表3)。

2.3 生物农药使用情况

经调查,随着绿色农业的发展,生物农药使用率逐年提高,苏云金杆菌、枯芽孢杆菌、苦参碱、甘蓝夜蛾核型多角病毒、木霉素等生物农药也有使用。

2.4  农户用药习惯调查

小麦播种时使用精甲·咯菌腈、苯醚·咯·噻虫等拌种药剂防治土传病虫害。在11月底—次年4月份小麦抽穗扬花期,农户普遍喷施1~2次同种农药防治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白粉病、蚜虫、麦蜘蛛、吸浆虫等病虫害。3月底—5月份小麦穗期病虫害加重,用药次数明显增多,农户忽视农药间隔期,常出现不同类别、不同品种、不同剂型农药同时使用情况。

3 病虫害防治及安全监管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3.1 超登记范围使用农药

小麦生产过程中不规范使用农药主要表现为超范围、超剂量、超次数及忽视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生态环境污染风险等。根据调查,使用率>15%的25种农药,有17种在小麦上获得登记许可,超范围使用农药占比32%;特别是在小麦田间环境适合病虫害发生时,农户往往忽略农药标签所示最大剂量、最多次数、混配注意事项等规定用药。究其原因主要是市场流通部分农药登记范围未覆盖到小麦,农户用药时超范围选用登记在其他作物上防治同类病虫害或者具有广谱性农药防治[3]。

3.2 多种农药不科学、不合理混施

根据小麦种植习惯,农户每年在同一地块种植小麦,病菌在小麦和禾本科杂草上越冬,开春后直接侵害小麦,或者通过气流传播病菌,使该地区小麦发病以后,病菌在病麦上不断繁殖,多次侵害小麦,使得同一地块种植,病原基数逐年增大。当小麦病虫害发生严重时,农户为快速获得防治效果,往往根据自身传统经验,随意混配不同药剂,造成多种作用机理相同的农药大量浪费,威胁小麦安全生产,同时造成防治过度和环境污染,长此以往,导致病虫害耐药性上升,防治难度增加。

4 管理意见及安全监管

4.1 做好农药合理使用技术指导与培训,优化防治药物配方提高科学用药水平

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加大对《农药管理条例》《农药安全使用标准》(GB/4285)、《农药合理使用准则》(GB/T 8321)、《禁限用农药名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农户安全合理用药意识。加强小麦中后期病虫害的监测预警,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优化配方,明确防治重点,科学配伍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微肥等物资,选用三证齐全、质量合格的对路药剂,优选矿物源和生物源农药,结合化学农药,做到打准时期、用足药量、科学混配、交替用药,规范使用,减少不必要的药物浪费,将有限的资金首先保证主要病虫害防治,并注意保护蜜蜂等非靶标生物。年际之间应轮换采购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杜绝使用持效期过长的农药,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在小麦收获15 d前应停止使用化学农药。推广使用低容量多喷头施药器械或植保无人机等先进施药机械喷雾防治。

4.2 强化小麦安全生产

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应有针对性确定农药、肥料种类及其比例,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短信、技术培训以及明白纸等多种形式,让基层干部、农民群众、社会化服务人员了解掌握“一喷三防”重点、喷施药肥品种和功效、喷施关键时期等技术要领。指导重点发生区域,以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为主体,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补充,组建培育应急防治队伍,配备高效施药器械和安全防护用品,加大统防统治、联防联控,提高防控效果。在小麦抽穗期至灌浆期防控关键阶段,开展小麦主要病虫害技术培训,重点培训基层农技干部、合作社负责人、种植大户等,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结合不同气候条件,小麦长势,明确防控重点对象、关键区域和最佳防控时间。

4.3 加强小麦生产用药综合管理,提升质量追溯水平

农业监管部门检打联动,围绕农药质量和安全使用,以各类信息化追溯平台为支撑,以农药经营和使用环节安全风险管控为抓手,两头发力,定期监管。对農药经营点定期检查其资质的有效性、农药货源渠道的正规性、溯源台账的完整性,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农药;对农药使用的小麦生产主体,重点监管农药采购正规性,农药使用规范性,普及农药科学知识、农药管理法律法规知识,提高使用者安全、科学、合理用药水平,加大对超范围、超剂量使用及不执行安全间隔期的处罚力度。两头监管并进,提高生产和经营者自觉遵法守法意识,确保小麦生产质量安全,助推小麦产业高质量发展。

5 结语

通过调查七星关区小麦种植乡镇及街道常见病虫害发生及用药情况,发现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存在一定安全隐患,为了确保小麦安全生产,需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在小麦生产中后期开展小麦“一喷三防”技术,减少化学农药过度使用对农业生产环境的污染。在监管上不断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加大假冒伪劣农药打击力度。强化科学合理用药培训,建立绿色优质高效的生产标准体系,实施绿色防控技术规范,在确保小麦安全生产的同时减少化学农药对农业生产环境的污染,在提高农户经济收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持田间生物多样性,恢复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玲,杨凯,陈凯,等.木霉菌对小麦白粉病防治效果研究[J].中国植保导刊,2021,41(7):9-13.

[2] 李光博,曾士迈,李振岐.小麦病虫草鼠害综合治理[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0.

[3]张传伟,于思勤,湾晓霞.小麦“一喷三防”技术推广应用实践与思考[J].中国植保导刊,2023,43(5):84-87+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