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入侵物种精准防控的主动性策略

2024-06-07 12:11张玉司保栋
新农民 2024年13期

张玉 司保栋

摘要:近年来,外来物种入侵现象日益严重,我国作为入侵情况最为严重的国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影响。为加强对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控,相关人员需积极采取主动性防控措施,加强外来入侵物种入侵风险预警,结合拦截、消杀等措施,缩小外来入侵物种入侵范围,提高防治效果。本文针对外来入侵物种精准防控的主动性策略展开分析,通过加大对外来入侵物种传入控制,有效减缓入侵速度,切实降低环境威胁的同时,推动我国农林业实现可持续化健康发展。

关键词:外来物种入侵;物种源头治理;风险评估系统;入侵物种管理系统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外来入侵物种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同时对我国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目前,由于社会经济结构的影响,国际贸易逐渐频繁导致外来物种入侵频率加快,并且实际蔓延范围在逐渐扩大。在现代化背景下,为降低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相关人员应积极运用智能化技术,通过建立入侵物种信息采集与管理系统,充分掌握种类数量以及危害状况等信息,以此为实现主动性精准防控提供数据支撑,保护我国生物以及生态环境的安全,增强物种多样性。

1 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

针对外来入侵物种而言,作为一场生态灾难,对物种多样性具有一定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原生物种产生衰竭现象,作为重大环境问题,相关人员需加大重视。例如,在我国云南地区,土著鱼类约有

432种,近五年来已有130种标本缺失,这主要是受到外来物种入侵的影响。同时,其他鱼类数量也在逐渐减少,对当地水生环境产生严重危害。从农业角度出发,外来物种的野蛮生长能够直接毁灭农业生产,降低土地资源利用率。为避免外来物种入侵,部分国家会设置贸易限制条款,相应对国际贸易造成影响,增加经济损失[1]。

现阶段,外来入侵物种主要危害是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在外来物种侵入当地生态系统中,会产生重大的波动变化,甚至会在长期生活下与当地生态系统相融合。外来物种具有生态适应能力强的特点,在入侵之后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并且自身抗逆性较强。在新环境下,具有世代短的特点,能够大量繁殖,并借助多种媒介进行广泛传播。部分人类活动往往在无意识的情况下为外来入侵物种传播创造有利条件。在缺乏天敌的控制下,其会迅速传播并立即泛滥成灾,严重影响农业林业生产。目前,我国新增外来物种入侵平均每年达到5~6种,并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为切实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需积极运用防控策略,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并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2 外来入侵物种精准防控的主动性策略

2.1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外来入侵物种对于我国政治、经济、生态等方面均会造成一定影响,相关人员应加大重视,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作为主动性防治策略之一,需结合外来生物防范体系进行优化。为提高外来物种引入评估和审批的合规性,相关人员应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制定责罚分明的政策法规。同时,积极加强宣传教育,在现代化背景下,合理运用新媒体、微信等媒介,提高群众对外来物种的认知。由于缺乏准确认知,在外来物种生长初期缺乏管理,导致其逐渐扩大生存规模,形成入侵物种[2]。

在宣传期间,应注重采用广播、电视等受众面较广的媒介,增强群众自身的防范意识,使其充分认识到外来物种危害性的基础上,提高对防控工作的主动性,提高防控积极性的同时,强化防治效果。如今,外来物种入侵形势日益严峻,从政府角度出发,需建立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制度,注重体系建设,针对贸易传输、环境破坏、生态恢复、发现鉴定等多个环节进行规定,在有效明确职责与权限的基础上,实现早发现、早治理的目标。结合防治需求,可设立信息接收机构,降低生物安全风险。推动各个部门协同一致,共同治理外来物种入侵,为各项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2.2 注重入侵物种源头治理

针对外来入侵物种治理工作,需积极采取主动性防控策略,结合实际情况,有效分析外来物种入侵规律,充分掌握动物、植物生长习性,以此制定針对性的防控策略。从源头出发,在未入侵之前应用预防措施,聚焦源头管理,实现精准防控目标。在治理期间,需明确外来物种的发源地,作为最难防控的环节,需加大控制避免其继续扩散。在部分地区外来物种在定殖之后,入侵区域在受到大范围传播之后会产生桥头堡效应,通过将区域作为新的入侵来源,实现二次入侵目标。

现阶段,受经济结构的影响,部分物种在二次入侵期间往往具有隐蔽性的特点,在现代道路交通网日益完善的背景下,各项经济活动日益频繁。国际贸易作为入侵的主要渠道为二次入侵创造条件。作为现阶段的主要防控方向,为避免多次、持续传入,相关人员须明确入侵范围,加大源头治理。在二次入侵过程中,由于入侵源头具有复杂性的特点,会进一步增加物种入侵的不可预测性,导致物种预判的精准性。因此,相关人员需明确生殖转变的情况,建立检疫性有害生物非疫区准入制度,加大农产品进口的安全性。同时,贯彻落实疫区无害化处理制度,实现外来物种入侵的有效控制,提高源头治理效果[3]。

2.3 加大入侵物种传入控制

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环境具有不可逆的影响,相关人员需加大入侵物种传入控制,通常情况下,其需要借助不同载体,实现对目标区域的有效侵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入侵物种会借助货车、船运等方式,经过一段时间之后顺利提升自身适应能力,进而强化入侵成功率。在这一过程中,相关人员需合理运用监测技术,从入侵前期阶段入手,对外来物种进行根除。在进口国际活动中,为降低外来入侵物种的存活率,可运用低温处理、辐照等方式,实现根治目标。例如,由于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因素的影响,我国需大量进口榴莲、木瓜以及番石榴等热带水果,在进口过程中,往往会伴随橘小实蝇等害虫,作为主要入侵生物,可运用二氧化碳熏蒸等方式进行控制,并加大口岸检疫力度,实现高效防治。

现阶段,在口岸贸易日益增加的背景下,相关人员需加大对运输载体的管理,不断加强免疫政策,对外来物种性质进行检疫,切实降低传入概率。例如,针对交通运输载体而言,在部分进出口贸易中,往往会在其上发现美国白蛾、红火蚁、细足捷蚁、苹果蠹蛾等生物,在缺乏严格检疫的情况下,会直接增大传入概率。因此,相关人员需合理运用传入控制措施,保障我国国门生物安全。

2.4 加强入侵物种跨境拦截

跨境作为外来物种入侵的主要环节,为充分阻止入侵活动,相关人员需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严格的检疫程序,以标准建议方案为核心,针对不同种类的商品以及货物实施区分,强化检疫手段的有效性。为在较短的检疫时间内实现高质量拦截,技术人员应加大对检疫技术的研发,合理运用一次性监测技术,实现精准拦截。通过运用环境DNA检测、化学痕量以及多组学分子检测等多项技术,能够提升检疫手段的科学性[4]。

在商品进境之后,须采用标准化管理系统,通过对商品实施定点加工、销售与管理,完善进境监测流程,使其实现可追溯目标。构建全程链条式管理系统,对进境商品实施检测与还原,进一步加大防控力度。同时,针对跨境电商、国际旅行以及自由贸易等行为进行检测,作为外来物种入境途径之一,直接加大防控工作的难度。在此背景下,相关人员须采用一体化管理措施,通过有效改进口岸检测技术,建立信息共享标准化系统,实现技术共用目标,进而加强外来入侵物种风险预警,为相关决策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完善外来入侵物种应急处理体系,实现处理即时性发展的同时,避免外来物种进一步扩散。

2.5 注重入侵物种预测预警

外来入侵物种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顺利传入相关区域之后会随机分布,在有限区域内具有隐蔽性的特点,在此背景下,相关人员需注重入侵物种预测预警工作。通过及时对各种进口活动实施检疫,结合实际情况可采取隔离措施,规范出一定区域,以此对相关产品实施隔离观察。在确保没有携带外来物种的基础上方可引进。在入侵之后,外来物种往往会生存在较小的区域,此时作为防治关键期,需建立监测预警体系。结合进出口活动情况,可在进出口岸周边、国际展销会场、动植物园区等区域实施检查。在经过长期、重点监测的情况下,帮助相关人员进一步明确外来物种入侵扩散信息。

从根本上来说,动植物资源作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关键因素,需加大监测与管理,为实现生态修复目标,往往会采取引种措施。通常情况下,引种工作主要是在特定的区域进行,但是受不可预测因素影响会导致其进一步传播。对此,需合理运用遥感监测预警技术,充分发挥其智能优势,实现对有害生物的实时、精准监测。通过在早期阶段发现并治理入侵物种,切实降低传播危害,全面消除负面影响的同时,提高监测预警效果[5]。

2.6 注重入侵物种根除与治理

与土著物种相比,外来入侵物种具有较强的危害性,对于当地经济活动、生态环境均会造成一定损失。为切实降低入侵物种密度,需加大综合治理力度,针对入侵物种采取根除措施,实现高效治理目标。在治理期间,应积极运用一系列手段将入侵物种与当地生态系统实施分离,严格管控外来入侵物种,优化根除措施。例如,在松树生长期间,松材线虫作为危害性极强的外来物种,一旦蔓延则会迅速导致松树死亡。具有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在松树枯死之后会迅速蔓延至整片松树林,严重阻碍林业可持续发展。

外来入侵物种与当地土著害虫不同,具有极大影响力。例如,红火蚁,在其传入过程中,因其自身的生物特性直接影响当地人类生命健康,在造成一定威胁的情况下,降低当地蚂蚁多样性,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安全稳定发展。外来物种作为现阶段的重大问题,对其实施根治势在必行,相关人员需积极运用相关手段,加大对外来物种入侵处理。通过运用积极主动性防治策略,完善预防体系,进一步提升对生物入侵应对能力,有效解决生物安全問题,实现精准高效防范的同时,促进经济、环境实现健康发展。

2.7 建立外来入侵物种管理系统

为实现对外来入侵物种的有效防控,相关人员需借助先进技术优势,建立外来入侵物种管理系统,为防治工作提供数据管理以及查询等功能。针对管理系统而言,作为对疫情监测的重要工具,具体包括物种数据库、信息采集系统、地理检索系统等部分。其中,物种数据库作为一个基础应用平台,能够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使其在数据库内实现信息检索目标,跨平台操作的同时,提高防控效果。智慧信息采集系统具有定位功能,通过掌握外来入侵物种信息,将其顺利存储之后可以借助回传功能,为相关人员展开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针对地理检索系统而言,通过良好运用遥感影像技术,以基础地理数据为支撑,便于直观显示外来入侵物种的实际分布情况,帮助相关人员在特定的地理空间范围之内展示分布数据,以此为防治工作提供良好保障。从应用性能角度出发,基于互联网平台,该系统能够提高实际运行效率,优化数据传输速度,在实际应用中具有灵活性、易读性的特点。在应用地理检索系统时,可结合危害程度以及分布情况综合分析,并提供需要采取的防护措施。

2.8 建立生物风险评估系统

目前,我国作为外来物种入侵最为严重的地区,需结合实际需求,优化外来生物防范体系,建立健全生物风险评估系统。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气候类型具有多样性,地理范围较大的情况下,为外来物种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在新物种引进或者入侵的情况下,极容易产生生物污染情况,在直接失去天敌之后会迅速蔓延。在逐渐形成群落的背景下,会对本地物种产生一定抑制,导致当地生态系统健康水平逐渐降低。

相关人员需建立生物风险评估系统,结合实际情况采用生物气候相似分析法实施分析,准确预测入侵概率。以GIS平台为基础,明确外来物种的生物学参数,并将其与入侵区域气候数据实施对比,进而明确物种入侵实际危险值。在综合了解物种入侵实际风险的基础上,运用预估数据信息,制定多元化的防治方法,加强风险管理并优化布局,建立外来物种监测站点,结合入侵情况形成系统性网络。通过强化源头防控,实现对外来物种的有效控制、评估与清除工作,进一步提升监管力度,结合风险评估结构,实现对外来入侵物种的全面防控。

3 结论

综上所述,外来物种入侵如今已经上升至全球问题,为全面消除入侵威胁,相关人员需做好防控基础储备工作,避免入侵物种进一步蔓延。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注重入侵物种源头治理、加大入侵物种传入控制、加强入侵物种跨境拦截、注重入侵物种预测预警、注重入侵物种根除与治理、建立外来入侵物种管理系统、建立生物风险评估系统,切实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为一项持久性工作,需采取主动性策略,实现对外来物种入侵的主动监测、根除,切实促进我国生态环境健康、安全、绿色发展。

参考文献

[1] 钟超,李伟,柳城,等.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物种现状与风险评估[J].湖北林业科技,2023,52(6):74-76.

[2] 张志钢,杨慕汝.非法引进、释放、丢弃外来入侵物种罪的理解与适用研究[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23,25(6):102-114.

[3] 潘绪斌.《IPBES外来入侵物种及其控制专题评估决策者摘要》正式发布[J].植物检疫,2023,37(6):36.

[4] 魏春光,任昱,邬振江,等.鄂尔多斯市农区及保护地主要外来入侵物种发生及防控策略初探[J].黑龙江粮食,2023(10):130-132.

[5] 王从彦,刘丽萍.新时代下生物入侵预警防控管理问题分析[J].环境与发展,2021,33(2):19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