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花
荷城——姚安!一个多么优美的名字!这里物华天宝、山川秀美,民族风情浓郁,非遗资源十分丰富,素有“梅葛故地、花灯之乡”的美誉。
古代的姚安称“姚州”,最早的土著民族是彝族。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平定云南之后,于二十年(1387年)便开始屯田姚安,二十七年(1394年),“总郡、县、卫、所而学校之设。”内地的汉族人也随着军屯、民屯、商屯等屯田制的推行而不断地迁入姚安。民国《姚安县志》说:“或以军屯入籍,或以商宦迁入……”内地汉族人的大量入籍,使汉族逐步成为了姚安的主体民族。同时,形成了一个个多民族融合发展的聚集地。
汉族人的进入,除带来中原内地的先进生产技术外,还把江南一带自己喜爱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也带入姚安,并与当地彝族文化不断融合。通过千百年的积淀形成了丰富、独特的文化,其鲜明特点就是具有极强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彝汉文化融合,具体表现就是孕育了彝族梅葛、姚安花灯、姚安坝子腔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3年3月21日在姚安县光禄古镇拍摄的《非遗里的中国》(云南篇)节目时,国家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中央电视台主持人龙洋对姚安的非遗项目给予高度赞誉。继《非遗里的中国(云南篇)》在光禄古镇录制播出后,姚安非遗项目精彩出圈,姚安县文化和旅游局继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和保护宣传力度。2023年8月8日至8月11日,由楚雄师范学院、姚安县人民政府、华东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主办,楚雄师范学院语言文化学院、姚安县文化旅游局、楚雄师范学院地方民族文化研究院、楚雄师范学院滇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四届滇中非遗论坛暨地方民族文化与非遗保护传承应用学术研讨会”在光禄古镇圆满举办,宜宾市叙州区民间文艺家协会派郑启友等参加。各位专家学者们参观调研了姚安县博物馆、文化馆,观看姚安梅葛、坝子腔、花灯等国家级非遗项目展演,参观调研高奣映铜像、古镇花卉企业、光禄古镇回型街、火把节的点火仪式。姚安县也充分把握住机遇,用群众喜闻乐见、便于参与的形式,把姚安县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全盘展现。切实把非遗技艺展示出来,让非遗文化活起来,继而推动姚安县文化繁荣发展。
彝族创始史诗梅葛
远古没有天,格滋天神来造天。远古没有地,格滋天神来造地……这就是彝族的创世史诗——《梅葛》。郭沫若曾赋诗赞到:“造天造地齐努力,歌舞梅葛溢芬芳。”梅葛发源于马游坪。马游坪的彝族为世居民族,自称是“罗罗颇”。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马游人民勤劳质朴,能歌善舞,马游被誉为“梅葛故地”“歌舞之乡”。2006年官屯乡马游坪村彝族传统文化保护区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第一批传统文化保护区。200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彝族梅葛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马游彝村,历史悠久,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丰富多彩,是一块堪称文艺富矿的土地。一度被誉为歌舞的山村,梅葛的故乡,是这里产生了民族民间文化瑰宝中一朵艳丽的奇葩。马游的口传彝族梅葛和多姿多彩的民族歌舞、民族服饰、彝族民居、饮食文化等传统文化艺术,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奇特的艺术魅力而享誉四海。梅葛是一种在农耕文化背景下产生的非物质文化产物。“梅”是“嘴”,“葛”是“唱”,梅葛就是用嘴说唱的意思。在马游一带彝族民众世代口耳相传中,经过当地彝族人民周而复始的口头传唱代代传承。口传彝族梅葛分为“老年梅葛”“中年梅葛”“青年梅葛”“娃娃梅葛”四类型。“老年梅葛”彝族人民中也叫“赤梅葛”,内容是开天辟地,创世立业和劳动生活,照古唱今,调子和内容相对较固定,一般由中老年传唱。“中年梅葛”主要是青年男女所唱成家后生产生活的艰难困苦,内容曲调比较凄婉忧伤。“青年梅葛”彝民中也叫“山梅葛”,主要反映彝族青年男女纯真情爱生活,属于情恋山歌性质,主要有相好调、传烟调、戴花调、诉苦调、离别调和喜庆调,一般声调内容不固定,演唱中可即兴发挥,比较随意。“娃娃梅葛”是彝族的儿歌,俗称娃娃腔,一般由成群结伙的彝族青少年和儿童对唱,朗朗上口,易于记诵,演唱时少年儿童们喜笑颜开,妙趣横生,回味无穷,充满浓郁的民族乡土生活气息。
马游彝村是口传彝族梅葛的發源地之一,早在创村之初就有流传演唱,距今有几千年的历史。马游彝族创世叙事史诗《梅葛》流传远古,誉满国内外。这些彝文典籍经发掘整理之后,于1985年冬天,广西大学外语系教师、美籍友人马克·本德尔慕名到马游考察调查,采访彝族民间文学艺术,《梅葛》译为英文发表,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马游彝族艺人罗学明曾到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唱梅葛,郭有珍作为州彝剧团早期成员之一,曾多次在州内外演唱梅葛;1982年马游艺人罗学明出席“全国少数民族文艺调演”获国家文化部嘉奖;1990年6月,马游彝族民间艺人罗斌、骆登荣、自开喜和左门彝族艺人骆庆兰,前场镇彝族艺人李凤玲等5人入选参加中国云南省楚雄彝族民间艺术团,代表中国赴日本参加第三届亚洲民间艺术节,演出马游口传彝族创世史诗梅葛和民族歌舞,得到高度评价。近年,马游彝族女青年许绍兰和左门乡地索村妇女骆庆兰也先后上北京、去日本演唱彝族梅葛,把马游的民间艺术介绍到海外,深受欢迎好评。
梅葛是彝族的史诗,也是彝族的古歌。它记录了彝族先民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首昆明艺术职业学院国际爱乐乐团演奏的《挖木拉》梅葛交响曲以她独具魅力的方式展示了古老与现代的交融,绽放非遗文化的光彩。
独具魅力的姚安花灯
姚安,是名副其实的花灯之乡。“姚安花灯”源远流长,距今有600余年的历史,姚安花灯中的《小邑拉花》曾到北京怀仁堂演出,曾有跳进中南海,舞到东南亚的辉煌。姚安花灯曲调优美动听,脍炙人口,传统剧目多样,乡土气息浓郁,独树一帜。凡上了年纪(50岁以上)的人,都能随口唱出几支花灯调。姚安花灯具有广泛的传统性,民族性,群众性,是云南花灯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犹如一朵灿烂的艺术奇葩,深深扎根于姚安这块沃土之中。用姚安花灯这一民间特有的艺术形式来宣传姚安文明进步形象,宣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成果,讴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塑造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树立对外开放形象,丰富姚安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孕育、形成、发展繁荣阶段,始终伴随着姚安人民的生产生活,深深植根于姚安这片沃土。姚安花灯的曲调和剧目,过去是靠历代艺人口传心授,未成文本,因此在历史上很少记载,也就难登大雅之堂。只能在乡间陋巷搞吹地灰(即簸箕灯、团场子戏)。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届县委政府对姚安花灯这一民间艺术非常重视,成立了专业花灯艺术表演团体姚安花灯剧团,使姚安花灯从乡间场院登上了专业舞台。伴随改革开放,人民物质生活显著提高。县文化部门在组织、落实农村业余花灯演出活动中,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县专业剧团、县文化馆(站)认真做好各类文艺演出队的辅导、协办工作。县农戏协会忘我奉献,笔耕四十多年,至今仍是剧目创作兼农村业余演出的主力军。他们自编、自导、自演,组织多次乡村文艺会演,达到了出人才、出新戏、出精品的目的。全县涌现出了《鱼鸭鸳鸯》《寿辰》《大补缸》《县爷观灯》《三开井盖》《老两口约会》等一大批先后在国家级、省级获大奖的精品剧目。
随着社会事业的发展进步,人民对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源远流长的姚安花灯歌舞也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姚安花灯原有的轻歌曼舞模式,与当代年轻人的生活节奏感不相适应,加上受电影、电视及现代歌舞的冲击,致使花灯演唱的参与人数和观众,较之过去有所减少,花灯艺术人才青黄不接,老艺人的传、帮、带脱节甚至断代,三老(即:演出老套路、看戏老人家、音乐老唱腔)现象日趋突出,使姚安花灯面临适应市场,培养观众,寻找可视点三大难题,也让花灯剧作者和演唱者为此苦费心机。要解决这三个难题,必须对花灯艺术质量(包括剧本创作、音乐创新、表演技巧)要有一定提高。首先是要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扎根于人民的花灯艺术精品,通过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真实反映姚安人民丰富的社会生活,用优秀的作品来鼓舞观众;其次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介来宣传,不断提升姚安花灯的艺术品位和风格,较好地挖掘花灯歌舞的深刻历史内涵。
田园牛歌坝子腔
坝子腔演唱风格独具地方特色,被称之为田园牛歌。姚安坝子腔深深扎根姚安原野,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实施文化发展战略,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中,保护和继承坝子腔,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推陈出新,对于促进全县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建国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对民族民间文化的遗产的保护工作。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云南省音乐工作室的杨放、尹钊等专家学者,深入姚安农村,走访民间老艺人,并在姚安县老一辈文艺工作者的积极配合下,通过精心收集、整理、编辑出版了《云南山歌集》,其书收录了姚安坝子腔十余首。由县文联李祯祥老师创作的大型歌舞剧《春耕之歌》参加州曲艺调演,其中由杨家聪,宋汝芳对唱的坝子腔唱段精彩纷呈。以后,其二人在专业剧團演唱的坝子腔唱段烙印在人民群众心中,他们的录音、录像带曾在省、州广播电视台滚动播放,引起外界广泛关注。2004年由原县农民戏剧家协会会长昝方才创作的花灯小戏《老两口约会》参加楚维州新剧(节)目调演,由县花灯剧团演员钱成忠孙锦华演唱的坝子腔唱段,唱腔高亢激昂,声嗓圆润洪亮,赢得大奖。
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的传承发展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的要求。近年,县委、县政府及文化主管部门,对坝子腔这一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了多种有效的保护措施:一是由县政府牵头成立了姚安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普查领导小组和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全面系统的对坝子腔等二十多个重点项目进行了摸底调查,并对其进行了逐级申报公布。二是通过民族民间艺人调查,由省、州、县命名了一批传承艺人。三是繁荣农村群众文化,继续举办两年一度的农村业余文艺汇演,发现和培养乡土坝子腔演唱艺人。建立县、乡、村、组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网络,为农村演唱艺人搭建展示平台。四是深入研究和挖掘坝子腔传统艺术,整理编辑出版专集,录制坝子腔音像制品,不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我们坚信,只要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优秀民族文化,汲取精华,去其糟粕,抓牢传承弘扬和创新发展这根主线,我县梅葛、花灯和坝子腔这些绽放在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大花园中的艺术之花必将大放异彩,再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