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2024-06-06 11:10刘小香
天津教育·中 2024年5期
关键词:理解能力课文语言

刘小香

本文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和质疑能力。教师引入有趣的课文、丰富的阅读材料和互动活动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同时,指导学生自读、精读、美读,培养其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和创新思维。这样的教学策略将使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與阅读,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至关重要。首先,阅读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通过阅读,学生能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故事、人物和事件,从而丰富自己的阅历。其次,阅读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阅读材料中的情节、人物和场景都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来还原和理解,这一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最后,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审美观。文学作品往往通过情感和审美的表达来引起读者共鸣,学生阅读各种文学作品,有利于培养情感表达能力,提高对美的感知。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从中获得乐趣和知识。

以部编版二年级下册《太空生活趣事多》为例,教师可以使用图片、视频或故事等多种形式的导入活动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展示太空探险的照片或视频片段,或者讲述一些有趣的太空探险故事,以激发学生对太空生活的兴趣。同时,教师在课前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预测课文内容:“你认为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会有哪些有趣的事情呢?”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活动,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其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宇航员在太空中的生活,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来感受宇航员的生活状态。

再以部编版六年级下册《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为例,首先,教师可以引入故事背景和情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告诉学生故事发生在一个荒岛上,并简单描述荒岛的环境,如茂密的丛林、广阔的海洋等,引起学生对未知环境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其次,教师介绍故事的主要人物——鲁滨逊,鲁滨逊是一个年轻而勇敢的普通人,他因为意外事故而被困在一个荒岛上,不得不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气生存下来。这样的介绍能够激发学生对鲁滨逊的关注,进而渴望了解他的冒险故事。再次,教师适当引用一些故事情节,让学生对故事的发展产生兴趣。如介绍鲁滨逊是如何建造简易的草屋、寻找食物以及与岛上动物相处的,通过生动的语言让学生进行想象,参与到故事中去,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最后,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你能想象自己一个人被困在荒岛上该怎么办吗?”“你觉得鲁滨逊是如何在荒岛上生存下来的?”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引发学生独立思考,锻炼其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学习兴趣。引入故事背景和情节能够让学生对《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学生会被故事中引人入胜的情节所吸引,从而主动参与到故事阅读中去。

以上策略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够逐步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

二、培养阅读能力

(一)基于自读课文,吸收语言材料

首先,自读课文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在独立阅读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接触到课本中的文字和语言表达,还可以通过上下文推测词义和句意,从而提高语言理解能力。其次,自读课文有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感受到不同风格和节奏的语言运用,这样的感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让他们更加敏感地捕捉语言的细微变化和表达方式。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自主吸收文本中的语言材料,以达到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以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观潮》为例,在这篇课文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利用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笔触将读者带入其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读课文,吸收其中的语言材料,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

首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感受作者运用的形象化描写手法。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注意文章中关于潮水的描写,如“闷雷滚动”“千万匹白色战马”“ 齐头并进”“山崩地裂”,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形象词汇所传递的意境和情感。学习这些描写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从而更好地欣赏作者独特的表达风格。

其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细节和背景。例如,引导学生注意课文的时间顺序和结构,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学生可以自主阅读,逐步掌握潮来之前、潮来之时和潮退之后的重要描写,从而全面理解整个故事的发展脉络。

最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阅读任务,让学生在自读和吸收语言材料的过程中进行思考和表达。例如,教师提出一些问题:“你觉得作者想通过这篇文章传达给读者什么样的情感和思想呢?”“你有没有相似的体验呢?”通过这样的任务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学生自读课文,吸收其中的语言材料,能够形成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阅读《观潮》这样的经典文学作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

(二)基于精读课文,品味语言材料

首先,精读课文能够提高学生对语言细节的敏感度。在仔细阅读课文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发现课文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让学生理解这些手法的运用效果。在品味语言材料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提高自己的语言分析能力。其次,精读课文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段逐句地阅读课文,帮助他们理解其中的重难点。在深入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文章主题、结构和情节,提高对课文的整体理解能力。同时,通过分析课文中的细节和线索,推测故事的发展和结局,学生能够形成推理思维。最后,精读课文能够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审美素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语句,并进行深刻思考,让学生精读课文,品味文本中的语言材料,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以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繁星》为例,课文通过对繁星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繁星的热爱。教师可以让学生精读课文,品味其中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其欣赏水平。

首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感受作者利用时间顺序展开描写的方式。课文中描述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通过对这些情景的描写,学生能够深入感受时间和空间的变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段阅读,理解每个情景中所传达的情感,并帮助学生将这些情景串联起来,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和主题。

其次,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例如,课文中提到:“……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这样的表达方式不仅丰富了语言,而且增加了文章的意境和美感。学生仔细品味这些修辞手法,有利于提高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并将类似的表达方式运用在自己的写作中。

精读课文,品味语言材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学生深入理解和分析课文,能够提高对语言的敏感度,锻炼阅读理解能力和推理思维,拓宽知识面。

(三)基于美读课文,内化语言材料

美读是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的一种阅读方法,是指带着作者情感读出作者情感的朗读方式。首先,美读课文能够增强学生语感,提高其口语表达能力。通过模仿、朗读、感受课文的语言节奏、韵律和语调,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其次,美读课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音准确性和语调表达,提升他们的口语能力和朗读的流畅度。再次,美读课文可以加深对文字的理解。通过反复朗读和品味课文,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用意,加深对语言材料的理解。最后,美读课文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更好地体会文学作品的情感。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美读课文,内化文本中的语言材料,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以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走月亮》为例,首先,在开始阅读课文之前,教师可以进行一些预热活动,如展示一些与云南洱海畔散步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进行观察,猜测故事情节,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然后选择精彩的段落或句子进行诵读,引导学生跟读。例如,在课文开头部分,教师可以用温暖的语调读出“阿妈牵着我走过月光閃闪的溪岸”“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让学生模仿教师的语调和表达方式进行跟读。同时,教师可以在朗读中特别强调词语的音调和停顿,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语言的节奏。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情节,帮助他们形成生动的想象。如“阿妈牵着我的手在云南洱海畔散步时会看到什么景物?”让学生用课文中的描写和自己的联想描绘丰富的画面。为了让学生细细品味课文,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精美的词语或句子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例如,解释与当地特色相关的词汇和民族特色,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

最后,让学生再次阅读整个课文,着重理解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主题,同时挖掘课文中的细节和隐含意义。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阿妈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如何体现在课文中?”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

以上教学策略能够帮助学生美读课文《走月亮》,并内化语言材料,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学生朗读和品味课文的语言表达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掌握阅读技巧,还能够深入理解课文情感,培养对语言的敏感性和审美能力。

三、培养质疑能力

首先,质疑能力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当学生开始质疑,并思考问题背后的原因和解决方法时,就会主动寻找答案并积极学习。其次,质疑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学生能够形成辨别知识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的能力,从而提高思辨能力。最后,质疑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质疑现有的观点,学生能够形成创新思维,提出新颖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以部编版四年级上册《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为例,在阅读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先为学生介绍课文的大概内容,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例如,教师问学生:“你们有没有想过豆荚为什么会裂开?豆粒飞到世界各地后会发生什么呢?”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并质疑故事情节和原因。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探究活动,让学生主动寻找答案。例如,安排学生观察豆荚的形状和结构,并探究豆荚会裂开的原因,学生通过视频及文本资料来获取答案。这样的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阅读完课文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故事情节和人物的思考。例如,学生可以讨论豆粒飞到广大世界后可能遇到的困难、探讨一颗落入青苔裂缝中的豆子的经历为什么能够带给生病小女孩生机。这样的讨论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培养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策略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兴趣。学生通过提出问题和探究活动,不仅能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够形成批判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探讨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发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质疑能力对其全面语文素养的形成至关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基于以上方面,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乐趣,为其未来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理解能力课文语言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背课文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大学生公民国际理解能力测评指标体系构建
运用纸质地图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上)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