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红蕾
黄河是中华文化的发源地,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极其重要的母亲河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之根,是树立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当前的小学生应该成为黄河文化的保护者、传承者和弘扬者,从小了解国家战略、了解家乡、认识中华民族优秀文明的根源,从而树立民族自信。本文就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实现小学生做有根脉的中国人的实践进行探讨。
一、黄河文化融入小学教育的重要性
(一)加强小学思政教育的家国情怀
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念以及人格塑造的启蒙阶段,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时,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的渗透,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为学生成为有根脉的建设祖国的接班人而努力。
家国情怀教育一定要从小培养,学校要做好扎根本土、深植时代的基础性工作,才能更好地实现培养有根脉中国人的育人目标。首先,教师要树立有国才有家的思想,立足核心素养的落实,坚持“守正创新”的教育理念,用好黄河文化,合理拓展教学资源,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其次,将一些蕴含家国情怀的故事,如历史故事《岳母刺字》《孔融让梨》,近代故事《刘胡兰》《地道战》《建军大业》《开国大典》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给学生听,相信学生一定能够从中明白些什么,一个个经典的故事一定能够在他们懵懂的心灵种下爱父母、爱家乡、爱祖国的种子,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培养起家国情怀。
(二)促进新课标课程体系的完整
黄河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教师要与时俱进地在时代发展中丰富自身内涵,不断创新,将黄河文化融入小学课程体系,为培养有根脉的中国人、具备民族自信等素养的新时代劳动者贡献力量。
随着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教师可以运用项目式理论,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与活动组织形式,提炼黄河文化“根脉课程”内容,搭建多维度、层次性较强的黄河文化主题活动,从而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家国情怀主题活动的主动性,提高其人文素养,促使其形成一定的家国情怀。
二、黄河文化主题课程设计策略
结合当前学生对家乡文化与黄河文化的了解现状,课题组开发基于地域特色、民族风貌的黄河文化校本课程,以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他们所能达到的高度,同时想方设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完成主题项目。
(一)明确黄河文化与学科的关系,确定设计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出,黄河文化在内的优秀传统文化要“统筹设计和科学安排,强调素养导向、系统规划和全科覆盖。”
课题组以黄河文化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培育有根脉的中国人,在新课标的学科实践活动理念下落实好学校的培“根”课程,梳理出“爱崂山、爱青岛、爱山东、爱祖国”这一主题,从跨学科的实践活动做起,形成一个顶层设计的学校主题课程。如举办“黄河文化的吟诵比赛”,为学生探寻黄河文化、感悟黄河精神提供展示机会,帮助学生提高朗读水平。同时,以黄河文化主题的文本内容为主线,以学生为主导,通过自主探索的方式探索展示黄河文化的途径,充分利用新媒体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黄河文化的魅力。
低起点、全员参与、全面普及是本课题研究的宗旨。基于小学生人数多的现实,“养其根立其本”要从小抓起。探源黄河文化,培“根”铸“魂”,弘扬黄河文化孕育的民族精神,从小学生视角落实好这一国家战略并抓早、抓好,有利于守好中华儿女共同的心灵故乡,传承民族文化自信。
基于国情(地情)、校情、学情而设计的主题内容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一个也不能少。首先,当前小学生对黄河文化的认同感弱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和市场经济时代各种社会思潮对小学生的冲击,加上学校对黄河文化的普及内容较少,当代小学生对黄河文化的认同感弱化。其次,大部分学生很愿意了解黄河文化,也对黄河具有深厚的感情,但是谈到传承和创新,其意识相对薄弱,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导致包括黄河文化在内的传统文化呈现边缘化现象。因此,构建“一核三维五环节”的黄河文化课程体系迫在眉睫。“一核”指的是紧紧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三维”指的是小学“走近黄河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三个维度,即追寻黄河文化、传承黄河文化、创新黄河文化;“五环节”指的是项目式主题有五个实施环节,即确定主题、提出问题、合作探究、分享展示、评价改进。
(二)加强黄河文化的校园主题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基本的文化特色和整体风貌,都属于校园文化内容。学校从小处和细节处入手,通过张贴黄河主题的诗词、成语故事、寓言故事手抄报,或者开展黄河文化宣传教育讲座等方式,使黄河文化逐渐成为校园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黄河文化与校园主题文化的深度融合,还应通过系统的校园文化主题展示,将黄河文化普及与校风相结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出现了诗词广角、国学经典、灯谜楹联、雅致方寸、传承戏剧、剪纸……成为一道亮丽的色彩,充分发挥着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这样的方式具有长期积极的效应,增强了时代性,因此应该加强建设,实现创新性的文化建设中的描绘,形成黄河文化的育人底色。
(三)促进黄河文化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
新课标方案“培养目标”中提到:要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设置”中指出:充分认识好地方特色教育资源,注重用好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资源……促进学生认识家乡,涵养家国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语文、道德与法治等学科课标中增加了“民族自豪感”“养其根立其本”等核心素养,为黄河文化与学科的深度融合指明了方向。
基于此,校本课程应让当代小学生从小了解国家战略,了解家乡,认识中华民族優秀传统文化的根源,梳理出合肥路小学全员家国情怀培育的 “深融·巧构·实探·真学”黄河文化主题,将生活经验、学科内容与社会热点事件等进行组合,架构起教学相长的黄河文化主题课程。如图1所示。
校本课程将学生对家乡崂山的了解与项目式活动有机结合,结合真实情境下学生感兴趣的核心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双眼看过去、用自己的双手触摸历史,宣讲古代名人和现代英模的故事,浸润式体验对家乡山山水水的深厚感情,由点及面地感受家乡的变化,进而唤醒他们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在吟诵黄河诗词的过程中,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在探究微塑料的生态环境主题中形成关怀生命和环境的观念,建立起重视环保的生态理念。
图1 指向家国情怀培育的
“深融·巧构·实探·真学”黄河文化主题设计模式
三、基于黄河文化的主题课程实践
(一)追寻黄河文化——学科知识寻根
欲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各学科基于本学科的基础知识,找寻黄河文化的育人基点。如语文学科有古诗文里的黄河、成语、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等;数学学科有传统的七巧板、祖冲之的圆周率、勾股算理等;科学学科有水土流失、四大发明等。基于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黄河文化,教师设计了主题多样、形式新颖的“课本里的黄河”“我身边的黄河元素”等活动课程,如校级“根慧”课程的古诗分级闯关。在诵读的基础上,教师还开展了春花烂漫,古诗园里畅游一番的“古诗漫游”,引导学生走进春天里的古诗词,品味成语魅力。同时,设计了“我和国旗合个影”“我对祖国说句话”等实践活动,厚植学生的爱国之根。
基于黄河地上河的特点,科学学科开展了“小实验,大课堂”活动,让学生对黄河有更深入的认识,使其从小养成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数学学科开展“数说黄河”活动,让学生感知黄河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丰富的学科寻根活动让学生在主题课程的引领下找到黄河文化之根,进而建立起传承黄河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二)传承黄河文化——实践活动润根
基于真实情境,教师采取“学科+主题+活动”的方式开展黄河文化主题活动。首先,走近“引黄济青”工程,找到青岛人与黄河的这条生命纽带。作为青岛长大的新生代,学生对20世纪的缺水状况没有深入了解,而作为“引黄济青”的受益者,理应知道“引黄济青”能够确保青岛市及胶东半岛的用水需求,会用简单的方法鉴别水,培养积极的探究热情,同时认识到水是宝贵的资源,要形成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通过调查问卷、实地参观、调查访问等实践活动的开展,学生亲身了解了青岛水资源现状,正确认识到人与水资源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迫切感受到水资源的重要和紧缺,而且加深了对母亲河——黄河的认识。
学校积极开展“我与种子同成长”活动,学生亲手种植,亲眼见证了一颗颗种子萌发、长大的整个过程,培养起阳光向上的积极心态,更重要的是懂得了呵护生命成长要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
在种植活动中,学生同时体验到农耕的辛劳:黄河两岸的古代劳动者,他们要经过多少努力、付出多少汗水,才能培植好一颗麦粒、一粒大米,碰到天旱时甚至颗粒无收……在学校餐厅里,学生争先恐后做“光盘小使者”。学校以学生喜闻乐见的种植活动为依托,让学生在种植中学、在种植中悟,既懂得道理,又做道理的实践者,将节粮、爱粮、惜粮等生态文明理念入眼、入耳、入脑、入心,从细节做起,从小做光盘行动的实践者。
(三)创新黄河文化——主题课程养根
基于学生的生活环境,教师开展了多样的“主题课程养根”,如走进海水浴场、走进中科院、走进博物馆等,开展浸润式的主题体验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认知,打造了多样态的黄河文化教育场域。
学生喜欢大海,教师设计了“保护海洋生态——微塑料”主题活动,从真实的情境出发,引发学生思考。本项目紧密联系实际生活,调查班级同学家里每周的塑料类垃圾数据,并以此为依据推算出全班(全校、全国)每月或每年的垃圾数量,让学生直观认识到生活中塑料垃圾的产生速度,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本项目通过资料查询、问卷调查、科普讲座、实验探究等方式了解塑料类垃圾对环境的危害,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塑料垃圾的来源和最终去向,并利用收集的塑料制品制作手抄报、明信片或广告牌,积极参与“减塑我行动”活动。同时,学生通过外出调查、实践、广泛宣传等形式,共同提高塑料制品的回收利用率,努力成为不“塑”之客。
主题课程已经入选“科创筑梦 ·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云平台”,校本课程已经实施,案例已经入选“科技学堂”网站微课资源,并在网络上展示,全国的科技教师可以免费学习。
集传统与创新为一体的智力七巧板是学生最喜欢的学具之一。在七巧板主题课程中,教师不仅引导学生拼摆、制作出自己的环保智力七巧板,还挖掘课程资源,发掘七巧板的来源与历史,了解七巧板的前世今生,让学生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了解“唐图”在古代文化传播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信,为从小做有根脉的中国人主题教育增添了课程底色。七巧板可以用来拼摆火箭、黄河形状图、家国图等,还拼出了端午节的习俗“赛龙舟”、古诗《凉州词》的场景等,小组团结合作,用小小的拼图玩具拼出了精彩的黄河文化大世界,加深了对“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的认识。
学生在活动中越来越专心,开始更加认真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懂合作、爱思考、敢质疑、会提问等学习表现越来越明显。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探索黄河文化的过程是不断观察、提取信息、积极探究答案的过程,也是思想成长和情感升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觉地团结合作、慢慢学会沟通,眼睛也开始焕发神采。
学校构建“校—家—社”多方助力的教学生态,活动过程由专家、教师、家长指导,学生人人参与,融合各学科知识,注重学科渗透,为学生的实践活动真正找到立足点和落脚点,让学生在主题活动中经历一个思维成长的完整闭环,为他们未来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一定的方法引导,使黄河文化教育更有效、更完善。
四、结语
基于核心素养,教师采用项目式学习方式,以学生为中心,基于真实情境,创设了能做事、会做事、做成事的学生成长跨学科训练场域,为黄河文化主题课程的开展注入了更多的新思路。
注:本文系山東省“黄河文化流域生态保护和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科学专项课题“基于黄河文化的小学项目式学习主题课程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2HHZX279)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