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改实施中的相关思考

2024-06-06 10:16朱秀娟
天津教育·中 2024年5期
关键词:法治小学生评价

朱秀娟

随着新课改工作的有序推进,教育理念、教学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影响了学生的真实体验和自我发展。道德与法治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小学生道德品质及法治观念的培养尤为重要,同时新课标进一步强调,课程要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导向,这就需要教师在具体实施中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特征有意识地调整教学策略,规划组织细节,使其能够自主、自觉、自信地参与其中,从而保证核心素养的有效渗透。

一、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思想。不少教师在课改实施的过程中时常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拿来主义”较为明显,未能考虑到小学生的主观意志及客观需求,造成双方交互的尴尬与低效。同时,部分教师过于追求“以生为本”,其活动组织较为松散且缺乏约束性,导致课堂秩序混乱,同时对课时目标的完成效果造成一定的影响。二是方式。科学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对小学生学习效率及课堂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仅看重形式上的“合作”,对方法的运用及创新较少,导致学生仍旧以机械刻板的模式接受知识,这既违背了新课改初衷,又难以保证学习效果。三是衔接。实现学生与课本、与生活之间的双重对话,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转化效果及实践能力。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一些教师未能关注两者之间的衔接意义及价值优势,仅围绕学科知识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导致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学生在自我认知方面产生一些困惑。

二、基于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的教学分析

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初级阶段,其感知、分析、记忆等能力仍然存在明显的特点和缺陷,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进行调整和优化,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指引满足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基于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解,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内容。教学内容的合理设计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还能有针对性地计划和实施活动,以提高教学效果。对此,在内容设计上,教师要重视多维度分析,既要考虑到学生的理解层次和认知能力,又要对环境、资源、要点等要素进行个性化分析,以保证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求和特征。二是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活动方式的多样化呈现对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热情以及核心素养的培养起到一定的作用。另外,现阶段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一些极具挑战性的学习项目或课时活动能够促使其更好地吸收和记忆知识,从而达到有效迁移的目的。三是评价。评价是反映教学活动有效与否的关键指标,对学生学习行为的产生起到监督与强化的作用。多主体、多样化、过程性的分析与评估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激励,使学习更有意义、更加难忘。

三、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一)教学内容

1.以学情为主。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学内容的设计理应以真实学情为主,教师对学情进行多角度分析,才能制定合理、详细且充分的施教方案,以保证教学活动效果和质量。同时,在学情分析阶段,仅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进行分析还远远不够,还需要从动机、风格、体验及情感等方面入手,充分了解学生,才能为高质量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提供保障。

例如,在部编版五四制二年级下册第13课“我能行”教学中,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并通过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的方式,引导其树立“今天还不行,明天可能行”的发展观。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心理及交互特点,教师可以采用游戏互动的方式,如“手偶游戏”,帮助其发现、欣赏、表达自己和他人的优点,从而感受到成长的快乐。教师还可以联合家长,通过“大拇指名片”“家人送大拇哥”等方式,列举其在生活中的优点,这也将极大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幸福感和积极性。另外,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接纳自己的不足,并找出其“不行”的原因及解决方法,以此培养其肯定自我、努力奋斗的心态与意志。

2.以兴趣为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以兴趣为指引,不仅能够增强小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还能够摆脱传统说教的刻板与沉闷,使课堂更加活泼、欢乐,也更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专注力。例如,在部编版五四制三年级下册第9课“生活离不开规则”教学中,如果单纯地强调规则对生活的意义和作用,过程会较为枯燥乏味,难以达到启蒙、促思的效果。对此,教师可以采用多人游戏的方式,如“瓶中取球”“交通灯颜色匹配”等,突出协作、协同的精神内核,以增强小学生的规则意识。

以“瓶中取球”为例,教师可以让多名学生通过拉绳拽球的方式从狭小的瓶口取出小球,刚开始,学生都急于拽出小球,导致多球拥堵到瓶口而难以取出,教师借此提出问题,如“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我们应该怎样快速安全地取出小球?”等,并结合课本内容进行拓展,使其进一步了解规则的重要性,以此在后续游戏中有序取出、顺利完成。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导入一些“小任务”“小活动”,提高学生的关注程度,使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更深刻的感悟。

3.以生活为线。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基础课程,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主线,不仅能够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感,而且对小学生综合能力及道德理解力的提升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新课标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使他们在感悟生活中认识社会,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由此看来,加强课程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对小学生社会责任感及实践创新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应合理选择一些生活化的素材和资源,从学生的生活层次出发,将其融入教学内容,营造更真实的学习环境和课堂场景,以保证教学活动质量。

例如,在部编版五四制三年级下册第11课“四通八达的交通”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身边的交通”这一话题入手,组织学生就其所体验过的交通工具及出行方式进行交流,进一步唤醒其生活经验,使其了解不同的交通工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又如,在部编版五四制四年级下册第9课“正确认識广告”教学中,教师可以展示生活中各种各样的广告样式及信息内容,如广播、短视频、杂志、朋友圈等,并对其可信度进行调查,以帮助学生了解广告的作用,使学生正确识别虚假广告,提高自我防范能力。

(二)教学方式

1.情境分析。

主题情境的运用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参与兴趣和观感体验,且对师生之间互动性的增强起到一定的作用。另外,对问题情境的分析还可以降低学习难度,确保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例如,在部编版五四制五年级下册第2课“建立良好的公共秩序”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认识到公共秩序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生活中一些破坏公共秩序的行为及情境呈现给学生,如“践踏草坪”“乱扔垃圾”“排队加塞”等,采用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的方式,让学生对不文明的行为及问题场景进行说明,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法,以培养其文明行为和秩序意识。

又如,在部编版五四制四年级下册第8课“网络新世界”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教师可以演示一些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网络陷阱”,一方面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网络世界的复杂性,另一方面通过对“陷阱”深度剖析,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使其养成安全上网的习惯。不同情境的实施为小学生认识、学习、理解及运用所学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并在分析讨论过程中增强了其政治意识、强化了其行为品质。

2.案例讨论。

案例讨论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教学方法,对案例进行多层次分析既可以引发学生对核心问题的关注,又可以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形成独特的见解,这将对其判断力及决策力的提升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在案例选择和运用上,教师要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通过必要的讨论,使学生深入了解其原则和意义,以增强法治观念,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方法。同时,一个好的讨论时机,如观后感、矛盾点、存疑等,对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及综合能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例如,在部编版五四制四年级下册第8课“网络新世界”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与小学生沉溺网络游戏有关的社会案例,如“小学生沉迷游戏,8天花掉爷爷2万多元”“9岁孩子玩手游偷偷充值逾万元”等,通过对这些事件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网络游戏的利弊,正确认识网络游戏及健康的生活方式。此外,教师可以组织聊一聊、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从兴趣、情绪、时间、计划等方面出发,如“游戏中寻求优越感”“现实生活不充实”“模仿家长行为”等,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在心理,促使学生就这一话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与他人分享。教师还可以围绕“游戏充值”“隐私信息保密”“交易安全”等问题与学生进行探讨,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上网习惯及价值体系。

3.综合实践。

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对小学生认识社会、了解世界、感受生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根据课标要求及资源情况合理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灵活地运用学科知识,提高其创造能力。对此,教师要充分考虑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基础特征,积极优化资源、丰富活动形式,加强课内外知识间的衔接,实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目的。

例如,在部编版五四制五年级上册第4课“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教学中,为了加深其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教师可以开展以“汉字之美大家赏”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分享会”“说文解字”“寻找汉字文化圈”“汉字的书写乐趣”“汉语的现代化应用”“汉字演变手抄报”等环节感受汉字的魅力。此外,教师可以借助社会资源组织一些角色扮演、课本剧表演、历史遗迹探秘等活动,以增进学生与社会的亲密感和交互性。相关活动的实施不仅对小学生道德修养及核心素养的提升产生积极影响,而且有利于培养其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弘扬优秀文化的使命感。

(三)教学评价

1.多样化评价。

评价是保证课程目标有效实现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及其基本价值的形成具有导向作用。同时,课堂教学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交互过程,评价维度的选择要根据教学活动的不同阶段进行调整和优化,以保证反馈的真实性。

其一,思想评价。评价的中心集中在教育观念、教学思想、课程性质等方面,如“是否体现德行”“是否贴近生活”“是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等,以确保整体活动的组织方向及核心落实情况。

其二,目标评价。根据课标要求及实际学情,教师要对教学目标中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以了解学生是否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在目标评价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了解学生学情,并帮助其改进与提升。

其三,内容评价。对教学内容进行评价的目的是保证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我发展的效果和状态,并对关键知识点展开创造性地联想和延伸,以实现深度学习。此外,考虑到教学本身的复杂性,内容指标也需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针对性,如“高水平认知活动(能否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所学知识、能否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等)”“创造性表现(是否积极投入思考、是否敢于质疑等)”。

2.补充性评论。

在教学评价中,评价主体不应局限于教师角色,还应融入其他参与者的评价,以便从不同的视角给予学生更加客观、真实的补充性评论,从而发挥诊断、调节、激励、导向的价值。其一,主体补充。学生、家长、社会群体等都可以作为教学评价主体补充对象,这也将极大提升评价的全面性和准确度。如“让学生通过自评、互评的方式清晰地认识自我”“通过家长视角,记录孩子在家的表现及成长轨迹”等。其二,评测补充。对原有评价细则进行适当补充和调整,可以进一步发现学生个体的需求与差异,促进其个性成长。如“教学素材是否进行个性化处理”“师生之间的互动是否自然”“关键知识是否掌握”等。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取片面评价的方式,就课时中的某一环节展开针对性评析,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但在运用时,要重视课堂教学的中心点,避免以偏概全的问题发生。

四、结语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实施既要重视内容设计,又要改进方式方法,并采用科學化的评价提升课堂整体质量。同时,在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小学生的学习态度及认知变化,及时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以引导其逐步掌握知识,为其学习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环境。

猜你喜欢
法治小学生评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我是小学生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