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罗镇战役:党中央落脚西北的奠基礼

2024-06-06 14:05:40王彩红
红岩春秋 2024年4期
关键词:中央红军军团战役

王彩红

直罗镇位于陕西省延安市西南,临近甘肃省。这里森林茂密、风景宜人,一条葫芦河自西向东穿境而过,盛产的直罗贡米远近闻名。然而,真正让这个小镇载入史册的,是80多年前发生在这里的一场战役——直罗镇战役。

意义重大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部队长征到达陕北。对此,蒋介石极为恐慌。他不仅命尾随而来的骑兵队伍加紧追击,还急忙命令东北军张学良的精锐师对陕北苏区红军发动第三次“围剿”,企图围歼我军于葫芦河以北、洛河以西地区。

为彻底摆脱国民党军,中央红军先在吴起镇进行了“切尾巴”战斗,避免将敌人带入根据地,紧接着又在甘泉下寺湾召开政治局会议。会议决定中共中央兵分两路行动,一路由张闻天等率中央机关北上陕甘晋省委所在地瓦窑堡,调查和解决陕北“肃反”问题;一路由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率红一军团南下,与徐海东率领的红十五军团会合,准备发起一场粉碎国民党军对陕北苏区“围剿”的战役,即直罗镇战役。

对于直罗镇战役,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总结道:“长征一完结,新局面就开始。直罗镇一仗,中央红军同西北红军兄弟般的团结,粉碎了卖国贼蒋介石向着陕甘边区的‘围剿,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他在《直罗战役同目前的形势与任务》的报告中提到:“劳山、榆林桥两次胜利后,敌主力由西边进,企图构成葫芦河东西封锁线,然后北援甘泉、延安,构成洛河南北封锁线,如果没有直罗胜利,则我们向南发展就被限制了,已有的苏区也不能得到完全的巩固。”由此可见,直罗镇战役的胜利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内外交困

直罗镇战役是在外有强敌、内有“肃反”,自然条件十分艰苦的环境下打响的。

蒋介石向陕北苏区红军发动第三次“围剿”时,在外围部署了西北军杨虎城的两个军、东北军的数个师,形成强大的包围之势,想趁中央红军长途远征立足未稳之际,彻底消灭红军的有生力量。而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时只剩下7000余人,与红十五军团会师之后也不过1万余人。敌强我弱、兵力悬殊、装备短缺,是当时红军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

这一时期,在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影响和统治之下,陕北红军内部正进行着残酷的“肃反”。“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执行者不调查研究、不了解陕甘革命斗争历史,对同志进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他们指责刘志丹等同志只分川地(平川的土地)、不分山地(陕甘边某些地方土地多,光川地平均每人就有十几亩,群众只要川地不要山地),不全部没收富农的土地和牛羊,不在游击区分配土地,是“不实行土地革命”;指责习仲勋等同志和杨虎城有联系,是“秘密勾结军阀”。于是出现了一种怪现象:红军在前方打仗,抵抗蒋介石的进攻,不断取得胜利,“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执行者却在后方先夺权、后抓人,把刘志丹等一大批干部扣押起来,红二十六军营以上的主要干部、陕甘边县以上的主要干部,几乎无一幸免。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引起群众的极大疑虑和恐惧。地主、富农乘机挑拨煽动、反攻倒算,以致保安、安塞、定边、靖边等县的群众“反水”。根据地陷入严重的危机。

10月的陕北已进入寒冬,滴水成冰,干冷缺氧。红军将士从南方而来,身上都还穿着单衣、单裤、破草鞋,一下子很难适应这样的天气条件,寒风中不断有人因病送医。在内外交困、环境恶劣的重重困难下,红军却实现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巨大胜利。

取胜之道

1935年11月30日,直罗镇战役总结大会在富县北道德乡东村举行,毛泽东在大会上作《直罗战役同目前的形势与任务》报告,分析总结了直罗镇战役胜利的原因。一是两个军团的会合与团结;二是战略与战役枢纽的把握;三是战斗准备的充足;四是群众与我们一致。他指出,这四个条件决定了我们的胜利与敌人的失败。没有第一个条件,就不能取得这样伟大的胜利;没有第二个条件,敌人很可能占领葫芦河与直罗镇;没有第三个条件,则部队没有休息训练,士气与战斗力不能提到这样高;没有第四个条件,则荫蔽主力、搬运伤兵、供给粮食都不能做得这样好。

首先是两个军团的会合与团结。当时,红十五军团打出了“打胜仗庆祝会师”“以战斗的胜利欢迎毛主席”“在战斗中向中央红军学习”等口号。在东村会议旧址里,至今保留着这样一条宣传标语:“千不怕,萬不怕,就怕不一心。”

红一军团和红十五军团会师后,中央红军与西北红军亲密合作、相互配合、南北夹击,最终实现了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为中共中央落脚陕北奠定了基础。正如毛泽东在直罗镇战役总结大会上所讲,直罗镇战役的胜利,“使刚刚会合的南、北两支红军得到进一步的团结”,两军的会合与团结是基本的。

其次是战略与战役枢纽的把握。中央红军经过实地查看,了解敌情后制定了“口袋阵”的作战计划。

11月5日,毛泽东等领导在下寺湾军事会议上,详细听取红十五军团领导介绍前期作战情况,全面了解分析东北军战斗力和高级军官特点,据此判断东路之敌第67军遭重创后会十分谨慎,再次诱其上钩比较困难,而西路之敌第57军尚未吃亏,部分高级将领还很骄狂,诱其深入创造战机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决定设计引诱第57军东进,在其前进方向上选择易攻难守、有群众基础的直罗镇伏击歼敌。

在中央红军的精心布局及引诱下,第57军军长董英斌于11月17日奉命出动。第57军109师师长牛元峰误判直罗镇一带没有红军主力,于11月20日上午兵分三路在6架飞机配合下向直罗镇进攻。当天下午,第109师5800余人进占直罗镇,按红军指挥员的设计进入“口袋”,最终被埋伏在两山之间的红军将士一网打尽。

第三是战斗准备充足。为迎接这场至关重要的战斗,各部队在战前做了充足的准备。一方面部队进行了休整,决定参战部队除主要指挥人员外,凡是伤病员和行动不便者基本上动员留下,不上前线。另一方面按照毛泽东指示,中央红军和红十五军团团以上干部在张村驿以西会合后,前往直罗镇勘察地形。

大家首先登上直罗镇西南面的一座高山,脚下就是直罗镇。这个不过百户人家的小镇,三面环山,一条从西而来的大道像一条白色的带子铺向镇子中央,穿镇而过。镇子东头有座古老的小寨,里面的房屋雖然倒塌,石头砌的寨墙却大部分完好。镇的北半面是一条流速缓慢的小河。红军将领们从左到右、从东到西细心地观察道路、山头、村庄和河流,一个小山包、一棵小树、一条小沟、一间独立房屋都是指挥员们观察研究的对象。大家深入了解、仔细观察,最终得出结论:把敌人放进直罗镇,再消灭它。为防止敌人利用镇东头的寨子作固守的据点,当晚,红十五军团派出一个营拆除了寨子。

第四是群众与我们一致。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直罗镇战役中,人民群众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富县人民为参战红军筹集、运输军粮600多担,建立了4个俘虏转运接待站,组织了1500多人的担架队,妇女给红一方面军赶制棉衣数千套、布鞋袜子数千双。富县游击队和地方武装配合红军主力诱敌深入,完成阻击任务。许多群众和革命志士把一腔热血洒在了这片土地上,为直罗镇战役的胜利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在这场战役中,特别要提到红一军团4团代政委黄甦。黄甦1908年出生于广东佛山,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了省港大罢工。历任中国工农红军闽西新12军政治委员、第34师政治委员、第一军团第1师政治委员,1935年1月复任红一军团第1师政治委员,与师长李聚奎率部参加强渡乌江、攻占遵义、四渡赤水、强渡大渡河和策应第2师4团夺占泸定桥等战役战斗,为中央红军胜利完成长征作出重要贡献。

直罗镇战役前夕,中革军委任命黄甦为陕南红73师政治委员。接到调动工作命令时,黄甦主动要求打完这一仗再赴任。战斗中,他不幸牺牲,年仅27岁。毛泽东总结这次战役时说,“我们时刻准备牺牲,我们的牺牲是换得全国全世界工农的解放。黄甦同志是中央委员,他的牺牲是有意义的”。

红十五军团少共营的12名小红军也在这场战役中牺牲,他们年龄最小的只有12岁,最大的也才15岁。此次战役,留下姓名的烈士有300多人,另有600多人连姓名都没有留下。

直罗镇战役保卫了全国硕果仅存的陕甘革命根据地,宣告了蒋介石破坏陕甘革命根据地、消灭红军计划的破产,使历时一年行进二万五千里的中央红军由此“下了地”、站稳了脚,中国革命从此迎来一片新天地。

作者单位:陕西延安干部学院

编辑/王尧

猜你喜欢
中央红军军团战役
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
金秋(2023年16期)2023-11-25 07:38:10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前的准备工作
文史春秋(2022年3期)2022-06-15 01:48:58
组建你的恐龙军团
战役中的你
黄河之声(2020年5期)2020-05-21 08:24:38
湘江战役:决定中央红军生死存亡的一战
文史春秋(2019年7期)2019-09-10 08:36:32
剑指创新,CBE“包装军团”再扩容!
上海包装(2019年4期)2019-08-30 03:52:48
吉利4A军团出战
汽车观察(2018年10期)2018-11-06 07:05:18
备而不发,功不可没——评抗美援朝“第六次战役”
军事历史(1998年6期)1998-08-21 03:00:46
抢占三所里 阻敌建奇功——忆抗美援朝二次战役穿插作战中的先遣团
军事历史(1996年1期)1996-08-20 07:15:34
中央红军最早实行供给制
军事历史(1992年3期)1992-08-21 07: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