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的历史贡献及现实意义

2024-06-06 14:05:40苏叶
红岩春秋 2024年4期
关键词:重庆历史建设

苏叶

三线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作出的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重大举措,促进和带动了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当前,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用正确党史观全面、科学地认识这段历史,对于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号工程”走深走实,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全面审视

用正确党史观认识三线建设的历史,就是要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准确把握党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从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出发,实事求是、客观全面地看待三线建设,弄清楚这一战略决策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

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与20世纪中期我国所处的复杂国际局势和国内实际情况密切相关。从世界局势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后一直面临着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圍和战争威胁。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动荡激变的国际局势中,我国面临的军事压力与日俱增。美国在朝鲜战争失败后,又发动了侵略越南的战争,把战火烧到我国南大门外。在此之前的1962年,美国多方支持国民党武装特务部队窜犯我东南沿海和广东沿海地区,妄图建立大规模进犯大陆的“游击走廊”。印度政府不断蚕食我国领土,在中印边境东、西两段同时向我国发动大规模武装进攻。我国北部中苏边境地区的气氛也很紧张。后来披露的相关档案显示,60年代美国甚至试图对我国的核计划实施打击。这一系列严峻事实,使得党中央不得不高度重视国防和战备后方建设。

从国内形势看,在1956年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我国进行了近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一系列成果,积累起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但1964年4月25日,军委总参谋部作战部提交了一份报告,认为“有些情况相当严重”。由于工业过于集中,大城市人口多且存在防空问题,主要铁路枢纽、桥梁和港口码头多在大城市附近,所有水库的紧急泄水能力都很小等,显示出我国在应对战争威胁方面尚存在诸多隐患,一旦遭遇敌人突袭,将酿成巨大灾难。报告还建议由国务院组织一个专案小组,根据国家经济的可能情况,研究采取一些可行措施。

对于报告中所暴露出的我国生产力区域布局不平衡问题,毛泽东早有关注和思考。1956年,他在《论十大关系》中就提出了改变沿海与内地生产力区域布局失衡情况的观点。他认为,我国轻重工业约70%在沿海,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为平衡工业发展布局,新的工业大部分应当设在内地,使工业布局逐步平衡并利于备战。1963年9月,毛泽东在修改《关于工业发展问题(初稿)》时进一步指出,“这里存在着战争可以避免和战争不可避免这两种可能性。但是我们应当以有可能挨打为出发点来部署我们的工作,力求在一个不太长久的时间内改变我国社会经济、技术方面的落后状态,否则我们就要犯错误”。对此,在讨论国民经济第三个五年计划时,他认为“只要帝国主义存在,就有战争的危险”,“在原子弹时期,没有后方是不行的”,“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要自己造步枪、冲锋枪、轻重机枪、迫击炮、子弹、炸药,有了这些东西,就放心了”。

经过综合考虑,中共中央在1964年5月15日至6月17日召开的工作会议上,作出了“迅速展开三线建设,加强战备”的决策。这一战略决策是党中央站在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战略高度,面对来自多方的侵略威胁、战争挑衅和军事压力,出于对国家整体安全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考虑而作出的重大决策,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准备抗击任何来犯之敌、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是符合国家、民族和人民长远利益的。

科学评价

用正确党史观认识三线建设的历史,就是要处理好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充分肯定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三线建设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重要条件,科学总结、辩证看待三线建设的历史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没有1949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也很难顺利推进”。尽管存在规划投资综合平衡不够、配套建设跟不上、布局过于分散、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等问题,但工程浩大的三线建设历时三个五年计划,在西南、西北广袤的三线地区投入2052亿元资金,建成涉及能源、交通、冶金、机械、电子及军工等领域的1100多个大中型企业和科研院所,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工业布局不平衡的状况,促成一大批当时顶尖的军工企业、国有企业、科研院所来到西部,为西部地区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奠定了物质、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基础。

对重庆来说,以常规兵器工业基地,造船工业基地,汽车、机械制造和冶金工业基地建设为重点进行的三线建设对重庆的工业发展、道路交通、城镇建设等产生了重要影响。一是促进了综合性工业体系的形成。三线建设不仅极大增强了重庆的国防工业实力,而且与之配套的冶金、机械、电子、仪表、化工、轻纺等民用工业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使重庆形成了门类较齐全的综合性工业体系。二是奠定了城市现代立体交通网络的基础。这一时期修建的川黔、襄渝铁路从根本上改变了重庆交通闭塞落后的状况;牛角沱嘉陵江大桥、合川涪江大桥、北碚朝阳嘉陵江大桥和石板坡长江大桥改写了重庆无公路桥的历史,打通了制约重庆市域交通的瓶颈;重庆港的扩建和长江、嘉陵江十几个码头的建设,以及白市驿机场的改扩建,大大增强了重庆航运业和航空业的吞吐能力。三是带动了沿线经济和小城镇的发展。随着一些大型工业项目的实施,重庆初步形成了北碚仪器仪表、长寿化工、綦江机械制造、西彭有色金属加工、双桥重型汽车工业基地等规模不等、职能各异的现代城镇体系。四是增强了科技实力和发展后劲。随着沿海大批厂矿企业内迁,4万余名优秀熟练技工和科技、管理人才来到重庆,保障了三线建设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重庆的综合实力和科技水平,为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建设集聚了骨干力量。

就全国而言,三线建设是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步骤,建成了后来被称为西部脊柱的攀枝花钢铁基地,酒泉、西昌航天卫星发射中心,六盘水煤炭基地,贵州、汉中航空基地,川西核工业基地,长江中上游造船基地,重庆、豫西、鄂西、湘西常规兵器工业基地等,对于提高国防能力、改善国民经济布局、推动中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邓小平曾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从战略层面上看,三线建设建立起来的国防基地和体系,扩展了国家战略纵深,建设了战略大后方,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我国反侵略战争的潜能,起到了预防强敌对我国发动战争的积极作用。

从经济文化层面上看,三线建设不仅初步改善了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不平衡状况,为西部地区的发展奠定了工业化基础,引进了先进的技术装备与管理方式,培养了大批技术和管理人才,也把城市文明带入了当地,大大提高了内陆城市化水平,为国家调节东西部经济和文化差异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政治层面上看,三线建设坚持“全国一盘棋、集中优势力量进行重点项目建设”的指导原则,充分展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为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经验。实践证明,集中力量办大事为中国成功破解众多发展中国家难以破解的难题,进一步成就事业提供了重要法宝。

现实意义

站在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起点来看,三线建设留下了丰富的工业遗产和宝贵的精神遗产。三线遗址承载了共和国一段辉煌的建设历史和一个时代的文化风貌,是弥足珍贵的工业遗产。巴渝大地上的三线遗址见证了重庆乃至西南地区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对于了解我国工业及经济社会发展历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保护和开发利用三线历史资源,是对民族历史完整性的尊重,是对广大三线建设参与者历史贡献的铭记,体现了重庆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内涵和底蕴,对培育重庆城市精神、增强广大市民建设新重庆的积极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为内涵的三线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充分体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和弘扬三线精神,有助于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激励更多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视野来看,三线建设为应对危机变局、掌握历史主动提供了借鉴启示。三线建设是我们党在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中分析演变机理、探究历史规律,积极掌握历史主动,力争将战争的破坏性降到最低而提出的因应策略,为今天更好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提供了历史借鉴。在百年奋斗历程中,面对前进道路上来自国内外的各种重大风险挑战及其带来的变局,我们党始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把握历史大势,正确处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抓住历史变革时机,顺势而为、奋发有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环境深刻复杂变化的基础上,坚持用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困难、风险、挑战,充分展现出“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和“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战略视野。

当前,面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要从三线建设的历史中汲取智慧,进一步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保持战略定力,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来看,三线建设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积累了丰富经验。当年的三线建设和今天的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都是国家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具有时空上的战略延续性。三线建设时期形成的工业基础和产业格局,建设的骨干企业和铁路公路干线等,为当前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号工程”走深走实,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战略动能、厚植了发展优势。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要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将三线建设的历史经验和丰厚精神有效融入到崭新历史条件下的国家发展战略中,以三线建设打下的基础为依托和支撑,树牢“一盘棋”思维,贯彻“一体化”理念,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续写新篇章,铸就新輝煌。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

编辑/王尧

猜你喜欢
重庆历史建设
重庆客APP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中国外汇(2019年18期)2019-11-25 01:41:56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电子制作(2018年14期)2018-08-21 01:38:28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人大建设(2017年10期)2018-01-23 03:10:17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民生周刊(2017年19期)2017-10-25 10:29:03
在这里看重庆
今日重庆(2017年5期)2017-07-05 12:52:25
新历史
全体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历史上的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