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群视角下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的实践

2024-06-06 23:01:07顾小华
留学 2024年11期
关键词:思辨性寓言观点

顾小华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语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触摸到思维的内核,提升思辨意识和能力,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方式。但是,诚如哲学家黎鸣先生所言:“逻辑理性是中国传统文化琴声中最弱的一根弦”,语文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往往会侧重于拿分点和感悟式学习,欠缺高质量的思辨性教学设计,导致学生理性思辨意识和能力不足。如何在新课程、新教材的背景下,利用语文课程的学习任务群,进行课内外有机结合的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实践,提升学生的思维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强调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在教学中,特别安排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旨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思维品质,增强学生的自信和自主学习意识。这也是“2022年版课标”的创新点之一。本文以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寓言故事”为例,引导学生通过读寓言故事,开展思辨性阅读,并自主探究其中蕴含的道理,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意识和能力。

梯度划分单元内容,渐进式培养思维能力

“2022年版课标”在各学段中多次强调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探索课文内容,并表达自己的观点,旨在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他们的质疑能力,并引导他们以辩证的方式思考问题。本单元的四则寓言故事,采用对比的手法、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笔者将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划分为三个梯度进行教学,通过渐进式的教学设计与实施,培养学生的进阶式的思维能力和素养。

《守株待兔》和《陶罐和铁罐》这两篇课文具有明确的寓意,可划为“一梯度”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通过找一找(结果)、探一探(原因)和悟一悟(寓意)三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寓言的特点,初步理解寓言的含义。

《鹿角和鹿腿》这篇课文提出了两种不同的观点,可划为“二梯度”的教学内容,拟引导学生以不同的视角辨析现象,理解寓意,并增加了“辩一辩(理由)”环节,要求他们结合课文内容提炼自己的观点。在辩论过程中,学生需要认真听取对方的观点,同时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提供能有力佐证观点的论据和素材,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池子与河流》这篇课文则要求学生通过“找一找(结果)、探一探(原因)和悟一悟(寓意)”的自主学习,充分理解文本后,增加“联一联(生活)”——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和表达。这一梯度要求学生将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身经验进行思考和表达,从而培养学生阅读时的判断和迁移能力。

设思辨性学习情境,撬动思辨性阅读杠杆

“2022年版课标”指出思辨性阅读是一种突出思辨特点的阅读方式,它要求学生对文本信息进行深入思考、辨析,并做出合理评判。这种阅读活动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动性,需要他们积极思考并建立自己的观点,而不仅是被动地接受信息。通过进行思辨性阅读,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判断信息的能力,提升对文本的理解和思考能力。笔者围绕课堂教学目标,依据“小故事有大道理”的学习主题,在班级图书角创设“我最喜欢的寓言故事”栏目的学习情境,设置了三个学习任务。

任务一:寓言“初”印象,感知文本内容。此任务中,笔者设计了三个学习活动:了解寓言、梳理寓言、积累寓言。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的过程中,教师可提供微课、图片、视频等相关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厘清故事内容,让学生在梳理脉络的过程中感受寓言的魅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燃学生的思辨火花。

任务二:寓言“深”体验,感受角色特征。此任务中,笔者设计了两个学习活动:理解角色和情节、评价角色和现象。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人物的处事方式,探究人物的最终结局,这也恰恰是为寓意的辨析作充分的准备。以《陶罐和铁罐》为例,笔者先让学生默读寓言故事,用横线画出“陶罐”说的话,用波浪线画出“铁罐”说的话,用三角形标出描写神态的词语,为他们理解不同人物的性格快速找到依据,进而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语言来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在此基础上,演一演当时的情境,深入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最后,引导学生分析相关语句和观点之间的联系,将文本中寻找到的线索和依据进行关联、理解、识别、比较和判断,对“陶罐”和“铁罐”的人物形象进行剖析和评价。

任务三:寓言“慧”思考,感悟故事深层。学习寓言故事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让学生懂得某个道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思考和自我提升。任务三设计了口语交际、习作两个教学活动。比如在教学课文《池子与河流》时,教师借助“池子”和“河流”的观点让学生进行思考、开展辩论。“池子”认为“忙碌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要追求悠闲舒适的生活”,而“河流”认为“水要流动才能保持清洁、新鲜,只有给人们带来利益,才能受到尊敬”,由此提出思辨性问题:“池子”与“河流”的观点,你更赞同哪一种?考虑到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可提供一些正反两方面的资料,然后让学生分成正反两方,以小组为单位梳理、分析寓言和资料中的相关信息,并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展开辩论。辩论结束后,布置习作——《生活中的“池子”或“河流”》。这种紧扣核心观点去拓展视野、发散思维、辩论输出的思维性阅读与表达,无论对语文学习还是思维发展,抑或思想、情感、价值观教育,均有补益。

依托大单元教学,综合生成思辨性阅读能力

综合生成是一种将分析和论证结果有机整合及重构的过程,最后形成新的观点、策略、作品或其他创造性成果。《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指出“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结构化”。大单元教学拓宽了学习任务群的选择范围与内容组织形式。教师可依托大单元教学,组织主题式项目学习,设计项目化学习任务,鼓励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发展其思辨性思维,提升其语文素养。

在“寓言故事”这一单元,笔者设立了此大单元的教学目标:通过项目化学習,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明白其中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并能将寓言故事的教益融入生活中。在这个大单元的项目化学习中,笔者以“寓言是生活的一面镜子”为主题,设立了驱动性的问题——“如何读懂寓言故事?”,并设计了三个相应的学习任务:(1)选择一则寓言故事,通过互助阅读、角色扮演或小组讨论的方式,探究故事中的隐喻和象征性,理解故事背后的意义。(2)运用所学的寓言故事中的道理来审视和分析身边的事物或事件。(3)选择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困境,创作一则寓言故事来传达自己的观点和价值观。在项目化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深入研读寓言故事,还要将其中的道理结合现实生活进行自主思考和表达,不仅能策励学生深入领悟寓言故事背后的意义,而且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以及分析复杂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让思辨激活语文课堂,使阅读与表达因思辨而闪耀。提高学生思辨性阅读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易事,教师可以以学习任务群、主题式探究、项目化学习为载体进行组织设计,也应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用好、用活的教材资源,持续进行教学探究,并在过程中进行反思和改进。此外,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只有充分唤醒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意识,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才能真正培养他们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意识和能力,让他们在思想的河流里熠熠生辉。

(作者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进才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思辨性寓言观点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寓言
文苑(2020年5期)2020-11-19 10:41:17
成长的寓言
文苑(2020年5期)2020-06-16 03:18:16
时装寓言
智族GQ(2020年3期)2020-06-01 07:26:50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观点
业内观点
营销界(2015年22期)2015-02-28 22:05:04
新锐观点
清风(2014年10期)2014-09-08 13:11:04
高考作文突出思辨性是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