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芬兰经验

2024-06-06 01:31王超男邓莉
留学 2024年11期
关键词:芬兰课程标准学科

王超男 邓莉

全球化时代,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发展促使人们愈加关注应对不确定性未来所必需的能力,核心素养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并被视为学校教育系统变革的关键要素之一。当前,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各国增强教育竞争力、提升国民素质的共同行动。2012年,芬兰启动了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在芬兰,核心素养被称作“横向能力”(transversal competences),指的是由知识、技能、价值观、态度和意志组成的整体,被视为“个体在现在和将来成长、学习、工作和公民活动的先决条件”。

芬兰中小学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框架

芬兰将核心素养融入了国家课程标准并在中小学实施。2016年,芬兰国家教育委员会(Finnish National Board of Education)颁布了《基础教育国家核心课程2014》(National Core Curriculum For Basic Education 2014);同年,发布了《普通高中国家核心课程2015》(National Core Curriculum For General Upper Secondary Schools 2015);2020年,发布《普通高中国家核心课程2019》(National Core Curriculum For General Upper Secondary Schools 2019),对《普通高中国家核心课程2015》进行了修订。基础教育阶段和普通高中阶段各自构建了核心素养框架,并将其整合进各学段的课程教学中进行实践。

其中,《基础教育国家核心课程2014》将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核心素养分成七个领域:思考与学会学习,文化素养、互动与表达,多元识读能力,信息通信技术能力,关心自我、管理日常生活,职场生活能力和企业家精神,参与、影响和建构可持续的未来。围绕每个领域的核心素养,国家核心课程标准从其价值和意义、内容与要素、基础教育培养任务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支持学生成长为完整的人,夯实其参与未来民主社会所必备的能力,并且为这些未来公民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活提供相应的教育支持。《普通高中国家核心课程2019》中构建的高中核心素养框架则由相辅相成、相互关联的六大素养构成:全球和文化素养、健康素养、沟通交流能力、伦理和环境素养、社会能力、多学科素养和创新能力。这些素养共同指向“将学生培养成平衡的、具有文明素养的公民”这一目标。

芬兰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在中小学的实施

核心素养的课程整合

芬兰核心素养与学科课程的融合表现出“垂直连贯、水平统整”的特征。一方面,核心素养贯通芬兰中小学各个阶段,并基于对学生成长规律和课程内容等要素的考量,聚焦学习行为和内容主题两个方面,在不同学段实现了良好的衔接与递进;另一方面,核心素养对各门学科课程进行了统整,几乎被纳入所有学科的教学目标中,实现了学科教学与核心素养的联结。其中,不同学科课程虽然在核心素养培养上有所侧重与偏好,但最终都指向素养目标的达成。

以《基础教育国家核心课程2014》为例,首先,芬兰在各个学科板块下规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明确了对具体学科知识或能力培养,以及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發展的要求。其次,在细化各门学科教学目标的基础之上,以教学目标为载体,在国家课程标准中设置了与之相关的多个内容领域。这些内容领域不仅包括学科的知识概念体系,还包括具有学科特色的思想方法与应用主题,为教学目标的实现指明了方向。最后,新课程标准中通过标注的方式提示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与完成的一个或多个核心素养目标,有序地构建起了学科内容与核心素养之间的串联,并由此实现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核心素养三者的有机整合。这种内部互通互联的课程设计为教师明确学科教学与核心素养发展的关系搭建了桥梁,为教师有意识地在教学中融入与实施核心素养提供了“抓手”,极大地增强了核心素养在课程与教学实施中的可操作性与实现的可能性。

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

为实现课程整合目标,芬兰在教学方式的革新上也进行了一定的探索。芬兰在新颁布的课程标准中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要采取整合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所学知识和生活现象之间的联系,意识到所学知识对自己的生活、对社区、对社会和对人类的意义。整合教学跨越了单一学科分散化的教学边界,遵循着典型的跨学科教学实践逻辑,为以往的分科教学提供了良好的补充,也更契合全人教育理念观照下的芬兰教育变革方向。

在整合教学理念的指引下,芬兰在中小学课程标准中进一步引入了现象式学习的方式。《基础教育国家核心课程2014》明确阐述了对多学科学习模块的要求,规定“从2016年秋季起,面向7—16岁学生的全部学校必须在课程纲要中留出一段时间(每年至少有1次,可持续数周)用于多学科教学,具体时间长短留待学校自行决定”。多学科学习模块的提出体现了两个原则:一是指导基础教育运作文化发展的原则;二是支持核心素养发展的原则。新课程标准在解读多学科学习模块时,便用现象式学习对其进行了阐释与说明:“整合教学的一个先决条件是对教学内容和工作方法都要采取一种教学法,在每个科目中,特别是在多学科研究中,将现实世界的现象或主题作为整体进行研究。”“多学科主题教学”这一现象式教学举措的提出,表明芬兰从国家政策层面正式推进学习观和教学观的革新。2021年8月起,芬兰高中阶段的全部课程也都围绕着以多学科模块为基础的学习单元进行教学,现象式学习被全面贯彻到芬兰中小学课程体系之中,成为芬兰核心素养培养的必要方式与主要手段。

芬兰国家课程改革者认为,全球化背景下提出的现象式学习是一种适合21世纪学习者的方式,它代表着学习方式朝向一种新的跨学科方向转变。现象式学习关注学习者的好奇心和兴趣,以寻求和解释学习者周围现实世界的各种现象为路径,是一种学习者自我驱动的全面的学习方式,具有整体性、真实性、情境性、问题导向性等特征。在这种方法中,“现象”被视作完整的实体,也可以被解释为现实世界中不能被单一学科解释的主题,这些主题有助于建构、扩大学生的经验世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持续自我发展意识以及终身学习能力,最终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

核心素养的评价范式

芬兰在《基础教育国家核心课程2014》中指出:学校应通过营造积极努力的校园文化、创造促进学生参与的环境氛围、帮助学生学会了解自身的学习进程等途径,积极构建以完善或进步为导向的评估文化。随着基于学科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式逐渐退出主导地位,芬兰的教育教学评估重点内容也由标准化的学科知识转向能力与素养,在评估方式上,则重视围绕学生学习过程展开的纵向的、持续性的形成性评估,以支持学生对核心素养的掌握。

由于核心素养本身难以通过纸笔测试进行考察与评估,加上芬兰独特的评估文化和互信的评估氛围,芬兰并没有采用频繁的标准化测试,而是发展出了使用多样化的评估方法支持学生多样性的发展,利用评估所提供的信息改进教学的评价体系,其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反馈以促进他们的学习,并提升或完善整个教育系统的质量。在国家层面,芬兰教育评估中心(Finnish Education Evaluation Center)会基于抽样原则对部分学校的数学和母语教学结果进行考查,有时也会依据评价计划抽样调查其他学科。该中心还对教育系统上位目标等采取主题性评估,而核心素养就属于这一类主题性评估的范畴。在学校层面,目前,芬兰中小学提倡的评价方式丰富多样,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会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主要包括档案袋评价、口头评价、数值评估等形式;在评价主体上,大部分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估通常在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中完成,同时纳入了同伴和家长等主体的评价意见;在评价内容上,对核心素养的评价被整合到学生的工作能力、在校行为、不同学科或更宽泛的模块中。总体而言,芬兰以完善或进步为指导原则的评估既彰显了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关注,又为学生核心素养的考查评估奠定了基础。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

猜你喜欢
芬兰课程标准学科
落实《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践反思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立足《课程标准》优化一轮复习
稳中求进,不断替身
——依托《课程标准》的二轮复习策略
芬兰学校能治愈“厌学症”
在芬兰坐火车
Herrmans对芬兰工厂进行扩建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