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档
追根溯源
语出《三国志·蜀志·彭羕传》:伏见处士绵竹秦宓,膺山甫之德,履隽生之直,枕石漱流,吟咏缊袍,偃息于仁义之途,恬淡于浩然之域,高概节行,守真不亏,虽古人潜遁,蔑以加旃。
译文:我见处士绵竹人秦宓,他服膺仲山甫的德行,践行隽不疑的直率,枕石而卧临溪漱盥,身着麻制衣袍吟咏山林之间,在仁义的道路上偃息,于浩然的境界中恬淡,高风亮节,真诚不渝,即使古之高人隐士,也还比不上他。
又,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孙子荆(孙楚)年少时欲隐,语王武子(王济),当‘枕石漱流,误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
点拨
枕石漱流,头枕着山石,用溪流漱口,指隐居山林的生活。古人认为归隐一定要做到枕流洗耳,一去俗尘;漱石砺齿,远离人间烟火。后遂用“枕流漱石、枕流、漱石、枕石、漱流、枕石漱流”等借写隐居或闲逸的生活,或称品质的高洁无尘。
适用话题
归隐 山水之乐 自然之美 闲与忙
创新示例
乘兴穿行于溪谷之中,樵歌在耳,峡风萦怀。或登高而啸傲,或临溪而赋诗。或坐石而听溪,怀想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话知音的故事;或枕石漱流,重温晋人孙楚枕石洗耳、漱石磨齿的逸闻。
溪箐幽深,山势奇险,路转溪头,忽见溪北山道旁的石岩下有座濯足亭,虽然亭名模糊,柱石斑驳,但让人想起楚大夫屈原被谤流放泽畔、形容枯槁时,江湖高人沧浪渔父唱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歌。也由此联想到“开宋诗之一代面目”的苏舜钦被宋仁宗劾治闭居苏州时,心怀“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的心境。此地建濯足亭,以表超尘出世,不愿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清碧溪水在山清,出山也清,可以澡雪五脏,涤荡六腑,溪边构此一亭,耐人寻味,独具风情。
(杨鲲峰《苍山听溪语》)
我爱竹,更爱它那份朴真。与它同在,便会多一份自然,少一些修饰;多一份清静恬适,少一些世俗带来的纷扰。你看吧,那份摇曳的芊华,那份悠扬的神韵,怎能不让人宁静飘逸,心生向往。想古代魏时的名士阮籍、嵇康、山涛、王戎、阮咸、刘伶、向秀“竹林七贤”,身世不同,地位有异,然而他们有一共性就是高蹈遁世,不贪权,不求利,寄情竹林,抚琴作画,枕石漱流,与周公梦语,与竹声和唱,便在世上留下了“天上有祥云,竹林有七賢”的佳句。江南有些地方还把“竹林七贤”奉为神仙敬仰。这就是文人竹样的气节、竹样的性格,面对他们,今天的人们是否能够感到俯仰有愧?
(于保月《仰慕翠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