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迁移式问题链 构建运算的一致性
—— “小数四则运算的再认识” 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2024-06-04 08:02冯佳美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4年14期
关键词:加减法小数个数

□冯佳美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 “数与运算” 主题中指出,要让学生 “感悟数的运算以及运算之间的关系,体会数的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形成运算能力和推理意识” 。然而,五年级学生在学完小数四则运算后,对四则运算的理解往往是孤立的,缺乏对小数运算算理一致性的全面认识。

从教材的编排情况来看,在小数加减法的学习中,学生受整数加减法正迁移的影响,能够较好地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意义。然而,在小数乘除法的学习中,教材并未结合小数乘除法的运算意义展开教学,而是引导学生依据积的变化规律和商的变化规律,将其转化为整数乘除法进行运算。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学生对算法的掌握,弱化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因此,引导学生建立小数加、减、乘、除法之间的联系,融通算理与算法,整体构建运算的一致性,成为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问题是教学的核心,也是推动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问题链,有效支持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建构过程。在教材中小数四则运算相关内容教学结束后,笔者设计了 “小数四则运算的再认识” 这一教学内容,在核心内容 “计数单位统领小数四则运算的一致性” 的统领下,以问题链为抓手,设计了 “关联加减、迁移乘法、类比除法” 的迁移式问题链。通过问题链帮助学生建立小数加、减、乘、除法之间的联系,深化学生对运算整体性与一致性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推理意识和模型意识。

一、聚焦核心内容:计数单位统领小数四则运算的一致性

核心内容体现了数学学科本质,有助于揭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具有很强的迁移价值。因此,深入理解与把握核心内容,能够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网络,从而实现知识与方法的迁移应用。那么,运算一致性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对此,史宁中教授指出:数的建构与数的运算都是基于计数单位进行的,所有的运算都是相同计数单位个数的变化。加法是计数单位个数的合并,减法是计数单位个数的拆分,乘法是计数单位个数的累加,除法则是计数单位个数的递减。因此,运算一致性的核心内容就是计数单位。

(一)计数单位如何统领小数加减法?

在进行小数加减法运算时,首先要统一计数单位,然后再计算计数单位的个数。例如,在计算小数加法0.42+0.3 时,可以将其看作 “4 个0.1 加3 个0.1 加2 个0.01” ,结果为 “7 个0.1 加上2 个0.01” 。但这种表示方式不能直观显示计数单位的个数,故教师可以将计数单位统一为更小的单位,如0.01,把加法运算变为 “42 个0.01 加30 个0.01” ,结果得到 “72 个0.01” 。减法运算同理。如0.42-0.3 可以看成 “42个0.01减30个0.01” ,结果为 “12个0.01” 。因此,在计数单位的统领下,小数加减法的运算体现为计数单位不变,计数单位的个数相加减。

(二)计数单位也可以统领小数乘除法吗?

在小数乘除法运算中,计数单位相较于小数加减法有所变化。具体表现为:在进行小数乘法计算时,如计算0.2×0.3,可先将其转化为 “(2×0.1)×(3×0.1)” ,再简化为 “(2×3)×(0.1×0.1)” ,最终得到 “6×0.01” 。在这一过程中,新计数单位通过两个原计数单位相乘得到。在进行小数除法计算时,如计算0.06÷0.3,可先将其转化为 “(6×0.01)÷(3×0.1)” ,再简化为 “(6÷3)×(0.01÷0.1)” ,最终得到 “2×0.1” 。这里的计数单位则是通过两个原计数单位相除得到。尽管小数乘除法的计数单位有所变化,但其核心依然是围绕计数单位的个数进行计算。无论是乘法还是除法,都可以归纳为 “计数单位与计数单位进行运算,计数单位上的数字与计数单位上的数字进行运算” 。

综上所述,以计数单位为核心内容教学小数乘除法,不仅可以使教学内容保持前后连贯,还能帮助学生整体建构对小数乘除法的理解。

二、提炼核心问题:小数四则运算一致性的迁移式问题链

郑毓信教授曾强调, “问题引领” 的研究重点是 “核心问题的提炼与加工” 。教师应基于教材编排内容,立足实际学情,聚焦核心内容,精准提炼核心问题。在此基础上,对提炼的问题进行深度加工,形成问题链,以链条式结构为学生提供清晰的学习主线。在 “小数四则运算的再认识” 这一内容的学习中,教师以小数加法为学习起点,进一步设计 “关联加减、迁移乘法、类比除法” 的迁移式问题链,为学生的探究与迁移搭建支架(如图1)。

图1

(一)关联加减,寻找一致性的 “敲门砖”

在这一内容的学习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运算意义。为此,教师从加法运算开始教学,先让学生借助 “百格图” 涂色表示 “0.42+0.3” ,再引导学生思考应如何表示 “0.42+0.3” 的涂色过程。是选择4 个0.1 加上3 个0.1,再加上2 个0.01,还是选择42个0.01加上30个0.01?大多数学生是选择42 个0.01 和30 个0.01 进行涂色的,因为在统一计数单位0.01后,可以直接看出计数单位的个数。由此得出,小数加法的算理是 “求有几个相同的计数单位”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一学习经验顺向迁移至小数减法的算理表达上,以促进他们对小数加减法算理共性的深入思考。

有了加法运算的基础,学生在学习减法运算时表现出较高的水平。教师教学时,先分析学生的涂色作品,再让他们结合相应的算式进行表达。例如,0.42-0.3可以表示为 “42个0.01减30个0.01,还剩下12个0.01”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小数加减法之间的算理共性在于一致性,这也是整体建构的关键点。因此,核心问题 “小数加减法之间有什么联系” 成为将知识迁移到小数乘法的 “敲门砖” 。

(二)迁移乘法,打通一致性的 “隔断墙”

小数乘法虽然和小数加减法一样,都表示 “求有几个相同的计数单位” ,但与小数加减法不同的是,原来的两个计数单位相乘会创生新的计数单位。因此,感悟乘法 “计数单位的变化” 就成为建构运算一致性的 “隔断墙” 。

在初步感悟 “求有几个相同的计数单位” 之后,学生自然会产生猜想: “小数乘法会不会也是在求有几个相同的计数单位?” 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计算0.2×0.3,并比较(2×3)×(0.1×0.1)与(2×3)×0.1 两种结果,分析其计数单位是0.1还是0.01(即0.1×0.1)。根据计算结果0.06,学生能够准确判断出计数单位为0.01。但随之也会产生疑问: “为什么计数单位是0.01?” 为此,教师引导学生通过 “画一画” “找一找” “说一说” 等活动,感悟小数乘法计数单位变化的原理。学生在充分探究后,通过与小数加减法算理进行比较,发现小数乘法的算理也是 “求有几个相同的计数单位” ,不同的是计数单位发生了变化,原来的两个计数单位相乘产生了一个新的计数单位。

(三)类比除法,巩固一致性的 “顶梁柱”

“小数除法还是在求有几个相同的计数单位吗?” 是本内容教学中的最后一个核心问题,也是建构运算一致性的 “顶梁柱” 。为此,教师基于先前对小数加减法、小数乘法的融会贯通,充分利用直观的微课,以帮助学生理解小数除法计数单位变化的原理。

在教学0.06÷0.3的计算时,教师可以借助长方形的面积模型进行讨论。通过将0.06 视为长方形的面积,0.3视为长方形的长,从而将0.06÷0.3转化为 “已知面积和长,求宽是多少” 的问题(如图2)。那么,算式0.06÷0.3 就是在求 “宽有几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即求宽这部分的计数单位是多少,以及有多少个这样的计数单位。确定宽这部分的计数单位个数,需要进行以下两个关键步骤:第一步,确定计数单位。由图3的涂色部分可知,正方形面积表示的计数单位是0.01。而长这部分的计数单位为0.1,故通过0.01÷0.1 就可以求出宽这部分的计数单位,得到0.1。第二步,确定个数。长方形面积表示的计数单位有6个,其中一行有3个,可以排列成2 行,由此可以得出0.1 的个数为2 个。最后,将求得的计数单位与个数相乘,就可得出宽为2 个0.1。在上述师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利用动态的微课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除法计数单位变化的原理。

图2

图3

迁移式问题链的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抓手。教师应围绕核心内容,设计核心问题,并以序列问题链为教学路径,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与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推进学生对知识本质的深刻理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猜你喜欢
加减法小数个数
小数加减“四不忘”
怎样数出小正方体的个数
我国古代的小数
小数的认识
怎样巧算小数的加减法
小数的认识
做好课改“加减法” 提高课改实效
等腰三角形个数探索
怎样数出小木块的个数
怎样数出小正方体的个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