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身份迸发大力量

2024-06-04 14:32邱芳玲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年16期
关键词:制度建设

邱芳玲

摘要:近年来,中小学心理健康问题频发,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迫在眉睫。和心理教师相比,班级心理委员有更多的时间接触同学,在班集体当中发挥的助人作用较大,不仅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了解班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可以通过心理工作的开展提升自我关怀意识和技能,共同构建良好互助的班级成长环境。基于学校经验,对小学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建设进行了实践探索,提出了三位一体培育模式,实践效果较好。

关键词:心理委员;制度建设;朋辈互助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4)16-0068-03

一、引言

从定义上来讲,班级心理委员是指经过一定的心理专业培训,负责组织班级心理活动、及时反馈班级同学心理动态、初步处理同伴一般性心理问题的学生心育队伍。而班级心理委员制度是指在班级中设立专门负责开展心理健康相关工作的班委会成员的制度,该制度是国外朋辈咨询制度的中国化和本土化产物,既吸取国外朋辈互助的优点,又适应了我国学校基层组织管理模式,即班委会制度。

班级心理委员的设立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必然结果。近几年,校园心理危机事件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国家及各城市相继出台政策呼吁教师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建立健全“三预”工作机制,构建和谐平安校园。心理委员作为班级中的一分子,由于年龄和身份都与其他同学相近,因此具有沟通交流更顺利、观察上报更及时的优势。正因为心理委员在校园危机干预事件中具有联结器、探测器和警报器的作用,因此培育一批具有高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心理委员势在必行。但当前在小学阶段建立心理委员制度还存在诸多困境,探索如何突破困境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小学心理委员制度建设的困境

虽然国家、学校均已意识到了心理委员的身份举足轻重,但当前心理委员制度的建设依然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主要从选拔方式、工作职责以及专业能力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选拔方式过于随意导致同伴影响力不足

心理委员在班集体当中扮演着监测班级整体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开导问题同学、汇总问题学生及时上报的监测员和联络员身份。其身份特殊性决定了选拔标准的多元化,但心理委员大多由班主任直接委任已有班干部兼任,或者选择班级当中比较听话的学生担任,其结果往往出现心理委员积极性不高,同伴影响力不足、工作执行困难的情况,大多数班级甚至并不知道心理委员是谁,由此可见心理委员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工作职责不清晰导致身份认同度不高

小学就设立心理委员的情况不多,时间不久,由于缺乏可借鉴的经验,因此学生对心理委员的工作职责并不清晰。经调查询问得知,很多学生以为心理委员和其他班干部職责大致相当,即管理课堂纪律,收发作业,辅导后进生等。但心理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心理课堂是活动性课堂,课后纸面作业不多,更多是教师引领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成长。正是由于心理课堂的特殊性导致心理委员并不清晰工作职责有哪些,并且认为心理委员可有可无,也没有需要心理委员做的事情,而这种“闲职”导致了心理委员的身份认同度不高,心理委员的自我价值感没有得到确立。

(三)专业能力不足导致工作效能感低下

由于既无日常心理知识的学习又无针对性心理专题培训,心理委员处理心理问题,如情绪以及压力等的技能严重不足。同时小学高段的学生身心发展正处于高峰期和转折期,进入青春期以后身心变化带来的问题已让心理委员自顾不暇,故再无余力帮助同学解决问题。既有的心理委员重要身份与一直无所作为毫无工作成就感的事实差异,让心理委员的工作效能感低下。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有无能力完成某一件事情的估计和判断,与个体行动力直接相关,若长期的工作效能感低下,挫败感持续上升会导致心理委员的焦虑情绪增加,既不利于心理委员的个人健康成长,也不利于班级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

三、三位一体培育模式

针对心理委员制度建设现存的困境,本文拟从三位一体角度出发突破该困境,即从选拔方式标准化、工作职责清晰化以及专业培训系统化入手建立完善班级心理委员制度,提升心理委员的身份认同感、工作效能感等。

(一)选拔方式标准化

根据助人自助原则,心理委员应当具备既能进行自我关怀又能帮助他人的能力,因此在选拔标准上我们制定了如下要求。

个性上情绪稳定,为人开朗乐观;行为上工作积极,关心同学,具有较强的为人服务意识;人际关系上有较好的亲和力和组织力;人际沟通上语言表达能力强,条理清晰,有敏锐的观察力;专业素养上热爱学习,积极进取;人格品质上正直和善,尊重他人,善解人意,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选拔方式为三级选拔,即组织考察,确保该生思想纯正;征求候选人及群众意见,确保该生的工作热情及责任意识;民主选举确保心理委员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具体的选拔方法如下:心理委员选拔消息公布后,采取毛遂自荐+同学推荐+教师审核的形式获取初步候选名单,接着在全班公开征集同学们的意见,最终产生心理委员,男生女生心理委员各一名,试用期为一个月,在这一个月里面若接到同学的投诉举报,对该心理委员进行调查,情况属实且严重者撤销心理委员职位,重新选择新的心理委员。

为了让心理委员的身份影响力更大,最大程度得到班级同学的认可,学校专门为心理委员的设立举行了聘任仪式,并通过公众号发布相关内容,不仅从学校层面表达了对班级心理委员的认可,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更从家长层面呼吁家长也要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关注,从而实现家校共育。

(二)工作职责清晰化

由于工作职责不清晰,导致心理委员的身份认同感不足,为此根据心理委员的作用与角色,我们明确了其如下的工作职责。

(1)良好的自我关怀意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2)在工作中,认真负责,严格遵守保密原则。

(3)及时反馈信息,发现有过激行为或者危机问题学生及时上报给班主任或者心理教师。

(4)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协助心理教师完成工作。

(5)积极关注班级特殊人群并给予帮助。

(6)主动学习心理知识,提升专业素养。

(7)定期参加心理委员专题培训,不无故缺勤迟到早退。

此外,在明确工作职责以后,为了让心理委员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我们还对心理委员进行了培训,告知其工作流程,处理学生问题的步骤有哪些,同时设计并制作了心理委员工作手册。

在明确了工作职责以及工作流程以后,心理委员对自己的角色会有进一步的认识,能够根据工作内容指导日常工作行为,通过实实在在为班级同学办事收获工作成就感,进而提升身份认同感。

(三)专业培训系统化

心理委员的培训目标是由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决定的,小学高年级心理委员的工作应以发展和预防为主,因此根据此定位进行具體化明确化以后,小学高学段心理委员的培训目标应该是保持自身心理健康、能够积极学习宣传心理知识、及时识别反馈班级内需要心理教师帮助的同学。

根据培训目标我们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包含以下内容:工作职责及流程培训、自我关怀能力培训、助人能力培训、危机干预应对策略培训等,在每个大的主题下面又包含了更加典型突出的小主题培训,如情绪调节、压力管理、共情能力提升、人际沟通策略等。培训频率为一个月1次,每学期有4~5次培训,参加完培训以后要求心理委员在工作手册上记录培训心得,进行自我反思和提升。

培训模式则采用杨红梅提出的心理技能培训中的“1+N”培训,该模式是指“一般技能+情景运用”,一般技能如共情、倾听、具体化等心理辅导的基本技能。情景运用指这些技能在入学适应、亲子冲突、人际沟通等问题情景中的实际应用,这种形式的培训更有利于心理技能的掌握与实践运用。

四、小结

班级心理委员是心理教师以及班主任的眼睛与帮手,能够及时发现问题上报,积极帮助困境中的同学,大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等,是校园危机干预事件中的联结器、探测器和警报器,因此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建设势在必行,全力培养优秀能干的心理委员,充分发挥朋辈互助的力量,小身份也能迸发大力量。

参考文献

[1]周玲.三阶培育:初中班级心理委员胜任力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33):63-66.

[2]代晓敏.小学班级心理委员工作实践与探索[J].安徽教育科研,2022(13):5-7.

[3]冯娟.班级心理委员“双阶段模式”的探索与建议[J].学理论,2011(23):243-244.

[4]马建青,欧阳胜权.高校心理委员的发展历程及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2020(6):106-111.

[5]陈宇燕.三阶赋能:中小学班级心理委员胜任力培养路径[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0(36):61-63.

[6]张瑾.心理委员胜任力视角下的朋辈互助工作探析[J].教育时空,2018(23):123-126.

[7]李莉.高校班级心理委员角色定位与工作职责的思考[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6):742-743.

编辑/卫 虹 终校/孙雅晨

猜你喜欢
制度建设
对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的若干思考
对企业内部会计制度建设的思考
加强制度机制建设完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我国成年人监护制度的问题研究
浅析我国场外交易市场发展存在的问题
加强公德制度建设
依法治校背景下高校二级教代会制度建设的方法探究
价值观视角下的政治认同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探究
提升南昌市软实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