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欣
密歇根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徐晓宏近日因病逝世,他的妻子陈朗发文悼念。在文章中,她说:“我曾经跟我的心理医生说,嫁给一个情投意合的人怎么可能幸福?你们想要的是同一个东西,但是总要有人管孩子,报税,理财,做饭,于是这就成了一个零和博弈。他越成功你越痛苦。”所以,人应该跟爱好不同的人结婚,一个人喜欢形而上的东西,就最好跟一个热爱管理生活的人结婚,实现劳动分工,提高效率。
这年头找到一个伴侣已经很难了,理想中情投意合的伴侣更是可遇不可求。找到了情投意合的伴侣,到头来居然会更痛苦,那应该找什么样的人呢?凡事都跟自己不一样的吗?
生活中的确会观察到个性互补的伴侣生活比较和谐,比如一个话多一个话少,一个好动一个好静,一个急性子一个慢性子,一个悲观一个乐观……
在当下,人们习惯于把家庭看成一个经济单位。如果也根据效率和分工的法则来进行家务分配,就应该是赚钱能力强的那个少做家务,赚钱能力差的那个多照顾家。这种分配方式或许能得到不少人的认可。但是在婚姻的开始,双方的职业发展和赚钱能力还没分出高下时,谁该多做家務又不好决断了。在大多数情况下,总是走进了婚姻的女性扛起一切,不论她在走进婚姻之前有多好的职业发展前景。
一旦孩子出生,女性就“自然而然”被孩子牵着衣角,留在了家里,照顾孩子,照顾一切,如陈朗列举的,“管孩子,报税,理财,做饭”。这不公平。不仅是女博士们觉得不公平,她们的伴侣也会体会到这种痛苦。因为共同的兴趣和志向走到一起的两个人,如果其中一个日复一日不快乐,陷在越来越深的痛苦中,另一个无法心安理得地享受成功。
男性可以享受家庭的温暖和幸福,却不必付出相应的劳动。女性负担了大部分家务劳动,代价是职业上升通道受阻。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女性,在知晓利弊的前提下,走进家庭,生儿育女呢?
因为家庭并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单位,它是人休息和再生的地方,是人的来处和归处。许多男性和女性在家庭中都能得到外部无法获得的宁静和快乐。一些女性从小就被培养持家的能力,她们独立后能轻松建造一个舒服的小巢。她们一边在学校里拿好成绩,一边学会了做美味的饭菜,搭配四季衣服,把房间收拾得整洁明亮,赏心悦目……而大部分男性没有得到过这种教育,社会指望他们及时找到妻子得到拯救,这样的人生是不健全的,需要完善。
在现代世界,女性正努力进入过去只属于男性的职业领域,男性也应该进入女性的传统领域,体会建造生活、养育照护的成就感,获得完整的人的体验。理想伴侣应该是双赢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