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德魁
践行初心,就不会迷失方向。担当使命,就不会精神懈怠。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使用“初心”概念的,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董必武。董必武也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卓越领导者,从红船到红岩,始终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统战理论和实践探索。
他严守党的纪律,在南方局工作期间,曾为伙食费有六角钱不能平账而向中央作了检讨。
首次使用“初心”概念
董必武出生于1886年,湖北黄安(今红安)人。他自幼目睹国家日益衰败、人民饱受压迫,少年时就立志救国救民。
1903年五六月间,17岁的董必武因不满官府欺压考生,参加了包围贡院、封锁龙门的斗争,勇敢地向封建科举制度发起冲击。8月,他因在巡抚衙门门口观望了一下而遭到殴打。这一打,使他更加看清了清政府的腐朽无能。
1911 年10月,董必武得知武昌起义的消息后,毅然投身革命洪流,先后参加了汉口刘家庙、三道桥战斗,之后加入同盟会。然而,辛亥革命的成果很快被袁世凯窃取,致使“触于眼簾,即市井萧条,民气沮丧,沉郁惨淡,人以幸生苟免为心”。在失望和悲愤之余,董必武走上了重新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道路。
1914年,董必武负笈东瀛,并追随孙中山,加入中华革命党,积极参加反袁斗争和护法运动。即便因此两度入狱,他仍“以谋民族和个人幸福为心”,抱定“做得一分是一分”的决心,为重新改造中国而奋斗。
1918年,在得知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后,董必武对人民革命的胜利深感敬佩,更加如饥似渴地研读马克思主义书籍,探询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情况,探索新的革命方法和道路。
1919年5月18日,为声援五四爱国运动,他向全国发出通电,称:“现值外交失败,国内和会忽告停顿,致对外益陷穷境……是岂国民希望和平之初心所及料。”这是目前有史可查、中国共产党人首次使用“初心”的记录。
这一“初心”尽管是以国民的名义表达对和平的渴望,但在当时特殊历史背景下,想要实现“初心”就必须反对国际强权,实现民族独立。在董必武看来,要实现“初心”,就必须建立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革命。
一年后,武汉共产党早期组织在董必武的寓所正式成立。
在红船发出“统战先声”
据1957年由苏共中央移交中共中央的珍贵档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记载,中共一大上,与会代表在讨论如何对待其他党派时发生了激烈争论。有些人主张,我们应“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包惠僧、刘仁静等甚至提出,对孙中山应像对北洋军阀一样,不应有任何妥协,党决不能联合孙中山。
董必武对此坚决反对。他认为,“中国人民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严重压迫下求得彻底的解放,进行了长期的艰苦的斗争……孙中山就是他们中间一个最卓越的代表人物”。因此主张“在行动上与其他党派合作,反对共同的敌人”;为了打倒共同敌人,应该“对其他革命党派一面在思想上进行批判,一面在行动上实行联合”。这些主张无疑具有统一战线性质。
当时,尚在襁褓中的中国共产党并未充分认识到统一战线的重要法宝作用,以至于大会通过决议时,并未采纳董必武等人的意见。
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董必武这种朴素的统战观点,是正确的、进步的,代表了“共产党人的早期统一战线思想”。它的前瞻性、科学性,不断在共产党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得到反复印证。
在红岩巩固壮大统一战线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董必武临危受命,担任中共中央南方局主要领导人之一和南方局统战工作的具体负责人。他常驻重庆,结庐红岩,坚定不移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忠实贯彻中央制定的全面抗战路线,坚决执行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原则。
为完成党交付的在国统区开展统战工作的光荣使命,切实把统战工作做好,董必武除坚持在政治原则上的团结外,还积极主动与广大中间党派、民主进步人士、国际友人推心置腹交朋友,以诚相待建立感情和友谊。每当民主人士遇到危难,他都及时伸出友谊之手,给予真诚帮助,由此赢得了各方面人士的信赖和赞誉。陶行知专门写诗称他为“团结标志一老翁”“春风时雨天下公”,邓初民称赞他“有品有学,至仁至义”“公忠自矢,爱国爱民”“独秉孤忠之念,与气数抗衡,百折不回,生死不顾”。
1945年4月至6月,董必武作为中共代表,出席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联合国制宪会议。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亮相重要国际政治舞台,董必武非常珍惜这次机会。参会之余,他积极把中国共产党“宣传出去”,广泛与侨胞和美国朋友接触,把他们“争取过来”。美籍华人邝治中回忆,那时董必武“给纽约的华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后来在考虑中国在战后世界中的前途时,华人中间几乎没有人认为国民党的独裁统治继续下去会有什么好处”。
在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过程中,董必武充分展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崇高思想境界和浩然革命正气,成功“把当时在国民党区域的各民主党派和各方面人士团结在我们共产党的周围”,卓有成效地完成了党中央赋予的重任。中共中央高度称赞他“正代表党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卫地位”,是“中国共产党的模范的领导者之一”。
为六角钱作检查写检讨信
1941年,受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反共高潮影响,重庆红岩村的生活条件极其艰难。红岩机关财务开支的重担由中共中央南方局常委、统战工作委员会书记董必武掌管。为了维持红岩机关的正常运转,董必武殚精竭虑地拨打着这把“小算盘”,亲自制定机关伙食标准,实行包干调剂。这年底,为改善在红岩的南方局领导人的生活状况,遵照党中央关于干部保健的有关决定,南方局拟定了一个干部保健标准,给那些担当繁重工作的领导同志适当提高生活津贴。然而,周恩来、董必武却没有把自己列入其中。为了改善红岩的生活状况,董必武要求办伙食的同志既要想尽办法改善领导和同志们的伙食,又决不能乱花一分钱。有一个月,在月底伙食费结算时,账面上有六角钱的开支平不了。为此,董必武十分自责,他对身边的同志们说:“我们党的经费来得不容易,每分每厘都是同志们用血汗甚至生命换来的,我们只有精打细算的责任,没有浪费铺张的权力。”之后,他执意在机关大会上作了检查,并亲自向党中央写了检讨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