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题目】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沐浴,广东称之为“冲凉”。沐浴文化,在中国由来已久。如:“沐浴而朝”或“斋戒沐浴以祀上帝”;在出生、婚嫁、死亡等重要的人生阶段皆有隆重的沐浴礼俗——洗儿礼、结婚礼、丧葬礼等;读书之时,古人也讲究焚香、沐浴、更衣。
材料二: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沐浴,净化的不仅仅是身体,还有心灵。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点拨】“沐浴”在现代生活中如衣、食、住、行一样不可或缺,看似普通寻常,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由身到心,由表及里;由礼到仁,由净美到崇高;其内核在于对“洁”的不懈追求。
材料一起笔日常,导入文化。“沐浴而朝”或“沐浴以祀上帝”,以示虔诚庄敬,可见“沐浴”是一件严肃且具有象征意义的大事。在出生、婚嫁、死亡等重要的人生阶段沐浴,可见“沐浴”广泛、深远的影响。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在人生的重要阶段都选择以“洁净”的自我迎接新生或死亡。甚至是独处读书之时,也需沐浴,可见这种对“洁”的追求已经深入骨髓,成为一种自觉。
材料二来自教材《屈原列传》,是屈原关于“沐浴”的经典言论,也在提醒学生,屈原就是一位追求“洁”的典范。“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以此启发学生产生相关联想:《清洁的精神》中洗耳却被嘲沽名钓誉的许由,《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的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吟唱“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王冕……这是怎样的一幅关于“洁”的精神图谱。
写作引导语,“不仅仅”“还有” 为递进关系,引导学生将思考由生活中的“沐浴”转向精神上的“沐浴”,学生可以思考两者间的逻辑关系,也可以侧重谈精神上“清洁”的意义。
世纪之交的今天充满机遇与挑战,也有许多困惑与忧虑:伴随着经济的起飞,生态环境的破坏、价值标准的混乱、道德理想的沦落、生活意义的消解也在同步加剧。怎样如庄子般,做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成为每一个人面临的心灵挑战。文化部部长蔡武表示,近年来,文艺创作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低俗化、娱乐化倾向严重。这正是本次作文的意义所在,引导学生通过写作完成一次灵魂的洗涤。
【范文示例】
沐于醴泉,浴于薪火
珠海市第一中学高二(13)班 程雯佳
亘古穿今,“沐浴”一直是一件神圣的事情,平民百姓于至清之水中洁净身体,方朝见天子与神明、迎接人生的重要时刻;伟人屈原于圣贤之语中涤荡心灵,便不再能忍受尘世的污浊,宁葬乎江鱼腹中。由是观之,我们应于至清醴泉中沐浴身体,以蜕尘秽,也应于相传薪火中沐浴心灵,以洁吾志。
沐浴身体为万事之始,乃涤心之先声。洁净身上的尘土、污垢,不但能体现人对将行之事的态度,更能让人在此过程平息情绪、正心诚意。不在朝天子、祀神明前洁净身体,怎能示尊敬之心?不在出生、婚嫁、丧葬前行隆重的沐浴礼,怎能给人以洗尽前尘、开启新生的感觉?不在读书前虔诚沐浴,怎能让人满怀渴求,投身明理与真知?曾皙向往“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生活,他在沐浴中放下俗世的功名,预备精神的锤炼;白居易也曾抒“明朝更濯尘缨去,闻道松江水最清。”他整日繁于公务,惟愿寻至清之江沐浴,求喧嚣尘世中独属自己的一方天地。在淙淙水流中,他们得以浮游尘埃之外,探察内心滋垢,感悟过去的成长,重拾对未来的信心。
沐浴心灵为万事之要,乃洁身之升华。孟轲有言:“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屈原未曾失去他的至纯心灵,因此成就《离骚》这一千古绝唱,也终因其察察之心而不容于汶汶之世。但世上总有自甘堕落之流,心术不正之辈,他们胸中的污浊还会侵染他人,因而洗涤心灵更是要事所在。贤如孔子,仍“吾日三省吾身”;以《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改名的朱自清,宁死不受“美援面粉”;从未停止学习脚步的沈从文,终铸不折不从的芜净之心。浴身已先行,继以自我省察净化心灵,以先人德行感化心灵,以圣贤之语警示心灵,方成澄澈皓然之心,予人表里如一。
洁身与净心当并举,先浴身,再浴心,方成混浊世俗中的不败清莲。倘若只沐浴身体而不沐浴心灵,终被诟病“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倘若只沐浴心灵而不沐浴身体,不仅失了神圣之感,还会璞玉蒙尘,泯然众人。因此,必将先沐其身,再浴其心。洁身当于醴泉,以获至纯至静之心;净心当以至理,贤人言行千古流芳,薪火相传,在其中涵泳玩索,以成高洁之志,浴火重生。
吾辈青年生逢其时,于修身立心之年华,更应常行沐浴之礼。沐于醴泉,持最沉静的心态投入学习;浴于薪火,景仰先贤的德行,拂去心灵的尘埃,如屈原一样维持察察之身心,即便不能纯净如斯之宁赴常流,也凭一腔对洁之追求,改造汶汶之世界!
【点评】文章紧扣“沐浴”,深入思考了沐浴“身体”与“心灵”的逻辑关系:沐浴身体为万事之始,乃涤心之先声。沐浴心灵为万事之要,乃洁身之升华。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论证中紧扣材料,展开联想,论据典型且丰厚。于文章结尾处能紧扣当代青年的学习生活,完成呼告,适度升华。(语文老师张俊宇)
身也浴乎沂,心也风乎舞雩
珠海市第一中学高二(3)班雷欣菲
屈原曰:“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沐浴,不仅是“沧浪之水可以濯吾缨”的洁净,更是“虚室生白”的心如止水。故我曰:“身也浴乎沂,心也风乎舞雩。”
沐浴礼俗以洁净身体承载传统文化之底蕴與厚重。沐浴二字,均以三点水为偏旁,以“木”“谷”分别为右半部分,引人遐想古人在溪边净身,葱林环绕之情景。沐浴文化在中国由来已久,“沐浴而朝”或“斋戒沐浴以祀上帝”,均是以沐浴为礼,显示对自己内心信仰的敬重,宛如虔诚的呢喃,谦恭的私语。古人拔琴弄瑟之前必沐浴更衣,岂非“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之敬重?而这敬重背后,更是对一路奔腾向海的文化之河的兴叹,赓续着文化的基因,树立着文化的坐标,描绘着文化的尺度。无论是焚香、沐浴还是更衣,都是一位位中华儿女用一杯杯文化香茗敬我泱泱华夏之举;而“洗儿礼”“结婚礼”“丧葬礼”流传至今,更是为文化拂去历史尘埃,历承经典,启文明新章。
心灵之沐浴置生命之室窗明几净呼唤人性之本真。清亮豪放的渔歌酝酿出无忌的释然,屈子步至江滨,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却仍能喟叹“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彼时的屈平,有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寂然,然而谁又能否认在他的心灵的大厦中,丝毫没有一粒灰尘敢久留?沐浴,沐的还是心境,浴的还是灵魂,净的还是操守,洁的还是志向。作为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外交官,我们亲爱的周总理,凡出门宴客必肃整容装,沐浴洁身,那笔直的中山装后,是一颗用炽热的爱国情怀充盈着的滚烫的心;翻译界的泰斗,许渊冲,总是戴着贝雷帽,穿着黄色外套,整洁而有风度,折射出其对文学之美的孜孜不倦穷尽一生的追求;子路在守城城将破之时,知已无还天之力,犹正其冠,慷慨赴死。沐浴正心,呼唤着人性本真,通过洗净心中的杂念,让人们于浮躁中脱离,找到内心的志向、情怀,抹去蒙尘,折射出坚毅的光。
沐浴礼俗擦净心灵之窗,心如止水回敬文化香茗。读书之时,焚香、沐浴、更衣,勾画出心房的窗明几净,让读书人把时光融化在典籍当中。沐浴,给予身体之洁净,更平息内心之杂乱。同时,以净化的心灵行沐浴之隆重礼俗,更是对泱泱千年华夏文明的回敬,是衣袂翩翩、华须飘荡者的揖拜礼。
春风十里,衣冠既成,何不携两三友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点评】
本文紧扣材料对“洁”的追求立意,以曾皙“浴乎沂,风乎舞雩”切入且首尾呼应,有设计感。行文过程中能紧密结合、阐释材料,分析到位,结构清晰合理,语言流畅,各种修辞运用娴熟,书写整齐文面干净。(语文老师徐大伟)
求沐浴之净,守身心之洁
珠海市第一中学高二(3)班郑德霖
沐浴,本为人们清洁身體用意,在文明进步中予其文化,赋其内涵、哲思,象征人们对洁净的追求与坚持,故我言,要以沐浴追求洁净,从而坚守身心之高洁。
沐浴,是人们对自身干净、美好、光明的不懈追求。古人在出生、婚嫁、死亡等重要人生节点皆有隆重的沐浴礼俗,甚至读书前也要沐浴焚香更衣,这其实意味着在新的人生阶段,将自己的身体和心灵都洗涤干净,从而以崭新之自我追寻人生理想。洗尽污泥,寻求美丽洁净,此般积极入世的向上姿态,同千百年来文人士大夫的追求不谋而合。是“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的豪迈;是“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忠贞;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决绝;这些“出将入相”、积极昂扬的追求,能在潮来浪涌时激流勇进,乘风破浪,坚定我之追求信念,以求身体心灵的更洁净,更完满,沐浴之意皆在乎此,我们也应怀着如此向往去追求人生之“洁净”。
沐浴,是对自身人格、操守、精神的不屈坚守。新沐新浴者必弹冠振衣,人不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沐浴涤尽了身心,就更应守护这份脆弱的洁净。夫屈原皭然涅而不滓,怀瑾握瑜,赋《怀沙》而投江,诉爱国大志与愤懑幽思;苏武北海牧羊,愿肝脑涂地,乐斧钺汤镬,宁死不降,熔铸民族之魂魄,家国之气节;陶潜爱丘山而归园田,不为五斗米折腰, 守内心桃源,月下荷锄,书山水之灵韵,古今文人志士的高洁品格,在举世混浊中更显清澈, 在满目疮痍中更透亮节,他们亲身践行“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品格,在蝇营狗苟里坚守那份洁净,让“洁”之精神传续至今,如明灯如火炬引领代代国人前行攀登。
沐浴既是对洁净的追求,也是对洁净的坚守,有追求而后才有坚守,有坚守追求才更显珍贵。这一追一守,凝结了古今多少人波澜壮阔的理想,为我们的人生提供借鉴道路:于太平清明时兼济天下;在浑浊黑暗时独善其身;亦或是“身在江湖”而“心存魏阙”,二者相互补充而协调,最终在“洁净”上达到统一,无论是进是退,身心的洁净都不可或缺。吾辈青年,当品味领悟沐浴之思,承洁净之道,追求坚守身心高洁。
皓皓之白,不蒙世俗之温蠖;彤彤之日,光明世间之洁净。
【点评】
本文紧扣材料对“洁”的追求立意,结合引导语“净化身体、净化心灵”两个方面展开论述,入题干脆利落,结构严谨清晰,段落内有起承转合,深谙议论文行文之法,论述过程中能对“沐浴”“清洁”予以合理的虚化和迁移,素材丰富恰当,并以“一追一守”进行总结和升华,语言上流畅有气势,文面整洁。(语文老师徐大伟)
沐浴自我之身,净化心灵之尘
珠海市第一中学高二(23)班陈冠文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古人将沐浴当作仪式与礼节,隆重且致以敬畏。沐浴不仅是洗去客观的污浊,更是对心灵的清扫和洗礼。故依我之见,应善用沐浴之道,沐浴自我之身,净化心灵之尘。
沐浴自身,摒除杂念,远离干扰。古人设洗儿礼、结婚礼开启人生的新阶段,实是希望洗去一切不需之物,以纯净之身姿进入生活。杂念是附着于思想的枷锁,干扰是笼罩于灵魂的乌云,使我们感到步履沉重、顾虑倍生。只有完成沐浴,我们才得以凭一身轻装上阵,加速前进的步伐,而不受各类因素的阻碍。陶渊明决心离开官场、归隐山林,何曾不是对心灵的冲洗?他洗去于自身权名争斗的痕迹,回到田园,达成的是身心的纯洁、脑中的无虑无忧。摈弃杂念是个人选择,同时是提升自我的良好准备。沐浴内心,沐浴自身,脱除令人不快的念想,帮助自己前行。
沐浴自身,审视过去,迎接未来。古人“沐浴而朝”,表示自己上朝时的尊重;沐浴也是留以机会观察自我,反思自我,当作下一次启程前的过渡。“吾日三省吾身”,沐浴时在洗去身体的滋垢,更是在改正不足,查漏补缺,让自己全面发展,端正心态,用明亮的气度面对世界。旧中国经过革命的沐浴,迎来了新民主主义的胜利与蓬勃发展的曙光,其此之谓乎!沐浴是改造的进程,是更替的序章,是迎新的致辞;经历理智沉稳的反思,迈向时代的新目标。
沐浴自身,升华内心,提升境界。屈原有“皓皓之白”的认知,沐浴后应是全新的心灵认知、全新的心灵状态、全新的心灵疆界。沐浴后清洁不仅是身体,更是荡涤心灵,达到品格的崇高。杜甫在残破的茅屋中遭受暴雨的沐浴,却大声喊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人抱负。沐浴唤醒了人位于心灵深处的品德与修行,让人们身处污泥而不沾染,以皓皓之白而不蒙世俗之尘,众人皆浊而我独清。沐浴自我,也是维持心灵的高洁,清醒地存于世界。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也应要发扬沐浴之道,挖掘其更本质的启示;保持独立,排除杂念,学会反思与订正失误,培养自我纯洁的品格。“素月分辉,明月共影,表里俱澄澈”。望吾辈青年沐浴自我,净化心灵,以“肝肺皆冰雪”的姿态,获得以“尽挹西江,细斟北斗”的生命高度。
【点评】
本文以“沐浴”为核心层层展开剖析,由摒除杂念、远离干扰至审视过去、迎接未来,再至升华内心、提升境界,展现了严谨的思维逻辑。至结尾,直指当代新青年,链接教材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发出了“表里俱澄澈”的呼告,一气呵成,浑然天成。(语文老师艾新文)
责任编辑 廖宇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