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让思维向更深处漫溯

2024-06-04 11:59张世英
广东教育·高中 2024年5期
关键词:胸怀论据论点

张世英

议论文写作以思辨见长,其目的重在说理,说理就要让读者心悦诚服。那么所讲的道理不仅要逻辑正确还要思维深刻。从现象到本质、从前提到结论、从原因到结果、从表面到深层、从感性到理性,各个方面都要经得起推敲。但高中学生的议论文普遍存在着概念不清,论证不明,过于浅显、没有深度,过于孤立、缺乏联系等问题。怎样才能让文章更有逻辑、更有深度呢?本人认为“追问”是一个有效、高效的路径。

一、追问的内涵及作用

杰拉尔德·格拉夫《高效写作的秘密》一书中曾有言:“好的文章即是与其他观点对话,而非独白。写作的动机往往是为了回应他人的观点。”在新高考提供的具体语境和情境中,这种“对话”并不等同于简单的表层呼告,而应该是深层交流。我们读到优秀的议论文,往往能够感受到作者证明自己观点的同时,站在读者的立场不断追问,再用自己的方式不断回答,在不断的问与答中构建起了整篇文章的体系,从而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消化并认同接受作者所写的内容。

二、强化追问意识,有序构建文章结构

俗话说“骨立则文生”,结构是文章的骨架。当作者按照题目要求亮明中心观点后,要考虑到读者会对中心观点产生怎样的疑问,并且需要给出清晰精准的回答。

(一)观点中存在特殊含义或者相对难懂的字词,需及时阐释、说明

文章的观点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展开,在强调观点时,作者要让最重要的观点得到最详尽的阐述。要理解别人的观点,首先要精准聚焦别人观点里的关键词。观点里的关键词是什么?有限定吗?它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如果有好几个关键词,它们之间有没有关系?是怎样的关系?在这些关键词的关系里,有没有隐含的条件和特殊的情境限制?这些都需要进行追问,直至把它们思考明白。对于考场作文来说,考生需要通过明确告诉阅卷者,“我明白中心观点是什么意思”,同时提醒自己“所有的论证要在这一范围内完成”,若缺失这一逻辑起点,观点可能会被掩盖在“迷雾”之中。例如2023年新高考Ⅱ卷作文試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语言文字运用II提到的“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想法,在当代青少年中也不鲜见。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有时希望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从提供的材料来看,试题考查的是多元思辨关系。材料中包含多个关键词:安静、空间、放松、沉淀,成长。包含了因果逻辑:因为安静,所以人学会了放松、沉淀,从而获得了成长。要写好这篇文章,首先需要对“安静”作诠释,表层是指戴上耳机,周围没有声音,没有吵闹。根据后面“自己的空间、放松、沉淀,成长”这几个词语,我们往深层挖掘,大致可以发现“安静”有更深层的含义。它可以是内心里的专注而不浮躁,可以是品性的淡泊而不喧嚣,可以是放松状态的一种深度思考。同样,“自己的空间”,既指独立的房间、图书馆、卧室等现实空间,也指为内心安静创设的外在环境,享受的独处、精神寄托或者心灵慰藉等虚拟空间。在写文章之前,需要将“安静”“自己的空间”是什么阐释透彻,对这些概念挖掘得越深,接下来的说理就会越深刻。如河南优秀作文《安静一下不被打扰》:

“安静”不单指无声或不嘈杂,也指不受干扰的清醒的认识。我们为什么这么渴盼“安静”?因为安静被打扰的现象越来越多、也越来越让我们陷入焦虑。这种打扰不仅是指大爷大妈们激情四射跳着的广场舞,不仅是指司机们不合时宜的高分贝喇叭声,不仅是指图书馆内旁若无人的高声喧哗,也不仅是指沉迷于手机中令人眼花缭乱的信息;更多的是指人们内心深处本应固守的价值观在受到波动。你看:当你学习累了想要休息时,看到别的同学还在埋头学习,你是不是对自己应不应该离开课桌而焦虑?当你想要选择自己的爱好做自己的专业时,发现这个职业的就业前景渺茫,你是不是对自己应不应该继续钟情于这个专业而焦虑?当你看到有人好像很轻松就挣得大钱的时候,想到自己还如此辛苦,你是不是对自己应不应该放弃急功近利的做法而焦虑?

这就是采用化虚为实、举例论证的方式方法帮助读者理解“安静”在文中的含义,清晰明确。

(二) 回答“追问”,深挖原因,辨明关系

结合材料阐明主题是作者需要完成的核心任务。读者首先会产生疑问:“观点是什么”。当“是什么”得以解决时,读者会进一步发问:“为什么”“怎么办”“会怎样”“一定这样吗”。“为什么”“怎么办”常常是文章写作的核心。只有解决这些问题,观点才能真正被读者接受,作者的核心任务才算真正完成。

对于时事评论类文章,常常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行文思路。对热点事件的追问,不能停留在事件追因的浅表层面,因为一种现象或者一个问题的产生,其条件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因素共同制约的结果。要理解、阐释这些现象或问题,还要在纵深上对事件进行盘根究底的挖掘,其中涉及的各种制约因素就是时评文章的重要分论点。据统计,大概可以分为如下几个要素:

对于思辨类文章,作者在提出观点后必须对“这几个关键词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进行回答,关系辨明,文章破题立意、谋篇布局也便顺理成章。如2024年T8联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民日报》副总编辑王一彪在一部优秀新闻文集的后记中,用三句话来概括这些文章的写作经验和切身体会:天安门上看问题,努力做到胸怀“国之大者”;田间地头找感觉,努力做到心里装着人民;鉴古学今求突破,努力做到笔端葆有乾坤。

这些新闻写作的道理,对青年的成长也会有所启发。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则材料由新闻写作悟成长之理,最佳的立意是三者兼具,既要“天安门上看问题,胸怀‘国之大者”又要“田间地头找感觉,心里装着人民”还要“鉴古学今求突破,笔端葆有乾坤”。“胸怀‘国之大者”即为“格局远大,胸怀家国。心里装着国家、百姓,有着济世之心”;“田间地头找感觉”可以理解为“扎根基层、勤勉务实。因为勤勉,深入到群众中间找感觉,就很勤勉务实”;“鉴古学今求突破”指“借鉴学习,创新突破”。这三个关键语句就是文章三个分论点,但是,只是简单并列未免思维扁平,落入下乘。本文写作的重点与难点在于揭示三者的思辨关系。那么三个分论点具有何种关联呢?回答追问,文章将体现作者深刻的思考:

关系1:胸怀广大为勤勉务实指引了方向。没目标没情怀,就难有勤勉务实的行动;

关系2:勤勉务实为胸怀广大提供前行的动力。没有勤勉务实,胸怀广大就是夸夸其谈,空谈误国;

关系3:求学创新为勤勉务实提供方法和效率,没有求学创新,勤勉务实就是苦干蛮干,事倍功半,哪里还能成就广大的胸怀梦想?

为此,破题立意完成,明确文章中心论点:时代青年,当胸怀天下,务实奋进,以勤学创新之法,成就自我,兼济天下。

当然,指出关系简单,那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关系呢?作者需要对追问进行回答。回答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展示过程,是考场高阶思维的体现,将构建起文章的主体框架:

分论点1:胸怀广大,决定人生成长的高度。

道理论述:格局广大,生命的维度才够大。《中庸》云“君子道问学,当致广大而尽精微”。先有广,再求细。先有广大,才能拓宽时代青年成长的格局与空间,才能落地生根,找到踏实奋斗的方向。站得高,所以胸有家国,才能心怀苍生,才能有耐心到田间地头找感觉。一个没有大格局的人,容易走入狭小的自我天地,孤芳自赏,心里又怎么会装着人民呢?

分论点2:勤勉务实,决定人生成长的厚度。

道理论述:勤勉务实,生命的质量才够厚。因为勤勉,所以能砥砺奋斗,宏大的胸懷、伟岸的人生梦想,才能一步一步实现。因为务实,所以能理性坚持,为生民请命的决心才能一点一点落地生根。失去了勤勉,胸怀广阔只能是志大才疏,有心无力;没有了务实,格局高度只会成为纸上谈兵,满嘴虚假,空谈误国。

分论点3:求学创新,展示人生成长的力量。

道理论述:人活于世,决定其成就的根本在于认知,唯有博学勤思,才能帮助我们突破认知壁垒,升格认知维度,认知世界的本质;唯有创新求变,才能自成一家,行稳致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无器,则不达”;倘若没有海纳百川的学习借鉴,没有打破常规的创新,再宏大的胸怀,要想实现,难于登天;缺乏学习意识和创新精神,勤奋务实,也是事倍功半,行得艰辛,难以致远。

总结收束段:回望风雨如晦的历史,时代的进步,无不是胸怀苍生、努力实干、创新求变的人推动;揆诸新时代的当下,我们更应有所作为。我们胸怀广大,所以有了高远的发展空间;我们勤勉务实,所以奠定了扎实的发展基础;我们求学创新,所以有了效率与方法。三者兼有,定能扬帆起航,直达远方。

(三)联系实际,回应追问,强化现实意义,弘扬正确价值观念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高考“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有些试题会选择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材料,规定写作者的身份或者主要立场。在考场写作过程中,考生需要关联自身实际,写出现实意义。如2020年全国卷I作文题要求写的发言稿情境为“班级读书会”;2020年全国卷II作文题:“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材料要求站在“中国青年”的立场上完成一篇讲话稿,号召世界青年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21年新高考I卷特意点出内容出自《新青年》;2022年新高考II卷作文题考查复兴中学团委组织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的征文;2023年全国乙卷“一花独放不是春”出自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2024年九省联考“交错带”“选专业”“介绍非遗文化”“送礼&送钱”未考查宏大叙事,但都要求学生从真实生活出发,写出自己的联想和思考。所以,考生关联自身身份,明确现实意义,既是对阅卷者“为什么你这个青年学生今天要跟我讨论这些”这一追问的回答,也是对阅卷者“你知道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跟你们这些青年人讨论这个话题”的答复。所以,追问命卷人意图,弘扬正确价值观念,点明现实意义在文章整体框架结构中至关重要。

三、强化追问意识,有序构建文章主体段落

文章主题框架建立以后,论证各分论点便成为该主体段的重要核心任务。为了说理充分透彻,写作者需要回答进一步的追问——这个观点为什么成立?有没有理由证明或证实它?若有,是怎样的理由?若没有,又是怎样的理由?这些理由充分吗?是否有其他相关的原因可以强化或弱化这个观点?支撑观点的论据有哪些?这些论据是否还有其他可以补充的?这些论据可否用其他论据替代?这样说理存在什么漏洞?等等。考生在论述过程中,要就每一条理由再做深入分析,为理由的成立寻求普遍性的规律,从而获得理由成立的保证,同时,还需要思考一些用于支撑的论据材料。

以2023年新高考I卷“好故事有力量”广东优秀作文《聚故事之伟力,续发展之辉煌》主体段为例:

好的故事帮助我们打开心灵的大门,启迪人生汲取智慧,在表达与沟通之中书写自己的命运。

雪莱曾言:“浅水是喧哗的,深水是沉默的。”初出茅庐的我们,见识和阅历尚浅,需要通过阅读好的故事,使我们干枯的思想得到滋润,使顽愚的天性得以收敛,使无知的灵魂得到洗礼,从而更好地学会表达与沟通,开创自己的人生道路。我们有感于苏轼几经贬谪却依旧豁达的故事,汲取“何妨吟啸且徐行”的力量;我们触动于史铁生从颓唐消极到顽强生活的故事,收获与命运艰苦抗争的智慧;我们感动于有志青年江梦南“无声玉满堂”的故事,学会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勇敢追求。正是通过与古今名人故事的交流与沟通,我们心灵的大门才愈开愈大,我们才能够不断成长,以更加饱满丰盈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国家发展的磅礴浪潮之中。

文章第一句亮明分论点,也是本主体段需要证明的中心观点。第二三句援引理论论据、阐释解读观点,回答“好故事的力量”在于“滋润思想”“启迪智慧”“表达沟通”“改变命运”。此时,读者或许会产生新的疑问:“为什么好故事可以有这些作用呢?”紧接着,考生用古今名人苏轼、史铁生、江梦南的例子正面回应,最后得出结论——交流与沟通,心灵的大门才愈开愈大,我们才能够不断成长。主体段有序回答“中心观点是什么”“有哪些理由可以支撑观点”,文章思路流畅,脉络清晰,论证充分而自然。

综上所述,追问,可以有序构建文章结构;追问,可以有序丰实文章主体段落。

四、操作示例

笔者将以2024年九省联考“送礼&送钱”作文题为例,用追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会怎样”“真的是这样吗”“一定是(会)这样吗”“这样好吗”等等思考角度去破题立意、谋篇布局: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亲人、朋友之间互赠礼物是人际交往中常见的现象。一些人认为接受礼物的一方可能并不需要这个礼物,与其精挑细选不如直接把买礼物的钱送出去,这样对方就可以去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明确立场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具体操作 ※

(一)审题

追问:这个作文材料有几句话?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有几个关键概念?概念之间存在什么逻辑关系?材料有什么具体任务?写作情境或限制是什么?

明确:材料分为两句话:第一句话设定了写作的情境:亲人、朋友之间互赠礼物。第二句话是“送礼物”还是“送钱”的两种选择,且都给出了相应的理由。无论选择送礼,还是直接送钱,都必须考虑“亲人、朋友之间互赠”这个情境,给出的理由也必须基于这个情境,不能脱离这个情境泛泛而谈。此外,题干中有“明确立场观点”的要求,需要考生铿锵有力、立场坚定的论点,以往各种“骑墙”“和稀泥”的投机取巧行为,在这道题中都被明令禁止了。

(二)破题立意定框架

追问:材料有几个关键概念?

明确:核心关键词——互赠礼物、送钱。任务明确要求必须选择“送礼”或“送钱”中的一种立场,所以必须从立驳结合的角度进行论证,要赞一个驳一个,不能泛泛只论述送礼或送钱。

具体思路:

1.深挖关键词内涵,得出中心论点(是什么)

追问:“送礼”指什么?内涵和外延是什么?有什么特征?有什么意义?

明确:①表面:赠送礼物。②内涵:是为表达情谊而肯为对方花心思的用心、用情;目的是带给他人惊喜和幸福。礼物是心意的表达,是情感的交流。③特点:丰富多样,贵重轻微均可;普适性广,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皆可以通过赠送礼物表达感情。

追问:"送钱”又指什么?内涵和外延是什么?有什么特征?有什么意义?

明确:①表面:金钱。②内涵:用方便“万能”的货币打发而不是精挑细选,带着敷衍或是做交易的色彩,缺少真情。③特点:形式单一,缺少惊喜,普适性差——贫穷的人或儿童或许苦于无钱无法表达对亲友的爱?此外,从社会影响来说,送钱容易滋生拜金主义,造成攀比、权钱贪腐等不良风气。

经过以上思考,得出中心论点:比较送礼和送钱,我们应该选择送礼,因为礼轻情义重,送礼暖人心。

2.继续追问,构建文章分论点(为什么送礼物更好)

追问:为什么送礼物比送钱更好?

明确:①从送的角度:礼物寄托送礼人的赤诚真心、深情厚谊;②从收的角度:礼物见证收礼人的满心欢喜,封存恒久回忆;③个人到群体:送礼是普适人人的方式;④群体到社会:送礼物可营造和谐美好的社会氛围。

至此,以上四个理由便成为文章分论点,文章的主体框架已然构建完成。

3. 追问,有序构建文章主体段(谋篇布局)

(1)构建第一段

追问:开篇如何引用材料,提出中心論点?

明确:分析材料,构建对立,引出中心论点

人情往来,难免送礼。礼物承载温情,温暖人心,所以我们跨过礼物的桥梁,联通彼此,滋润心灵。然而有人并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送礼不如送钱,钱可以买到所有喜欢的东西。对此,余不敢苟同,余以为,礼轻情义重,礼物暖人心。

(2)构建第二段

追问:送礼和送钱,两者有何区别呢?

明确:诠释论点,对比深挖送钱送礼的内涵

何谓送礼?送的绝不仅是区区礼物,更是其背后承载的深情厚谊。美好的礼物,物质价值尽管低微,但背后的深情却能温暖人心,这些温情岂是金钱可以衡量?倘若送钱,就只是把物质价值放在了真挚情意之前,人与人之间,失去了真情的温暖,未免可叹可惜!

(3)从送的角度思考,构建第三段

追问:为何送礼就能表达真挚的情感,温暖他人呢?

明确:分论点1:送礼是真挚心意的表达

追问:有哪些道理证明此观点?

道理论述:我们愿意对方开心,所以选择对方喜爱之物,当然承载了我们的温情厚意;倘若我们只送金钱,岂不是人之感情都可用金钱衡量?如若情意有价,这又岂是我们想要的真情?

追问:有哪些论据材料支撑此观点?

论据1:亲人朋友间的酬和赠答诗: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赠汪伦》,尤其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白居易《醉赠刘二十八使君》,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一人赠,一人酬,千古佳话,脍炙人口。

论据2:游子出行前母亲缝制的衣服,患癌母亲提前为儿子录好每年的生日视频,洋溢着母亲浓浓的母爱,是任何金钱无法衡量的。

(4)从收的角度思考,构建第四段

追问:送礼比送钱更能寄予深情厚谊,那收礼和收钱又有何区别?

明确:分论点 2:送礼是美好情意的怀念

追问:有哪些道理证明此觀点?

道理论述:送人礼物,如赠美酒,承载深情,可以恒久保存,日久弥香。每当人生困窘,看看亲人、朋友所赠礼物,常可以温暖人心,促人奋进。倘若送钱,亲人朋友送的钱,跟自己的钱没有分别,且金钱很快会被花掉,又岂能承载深情,在漫漫人生途中,时时温暖我们?

追问:有哪些论据材料支撑此观点?

明确:论据1:鲁迅先生:每到消极懈怠时,也常被藤野先生送的画像提醒勉励,砥砺前行,奋笔疾书。

论据2:生活中母亲亲手织的毛衣,穿烂了也舍不得扔。毕业时同学赠送的签名册,总是放在书柜里,承载岁月的回忆,格外温馨。

追问:如果以上两个分论点段都没有具体事实论据,该如何寻找材料或理由支撑观点呢?

明确:只要紧扣送礼的本质,可用泛例群。如:有种礼物,是战争中的一封家书;有种礼物,是困顿中的一双援手;有种礼物,是先烈渣滓洞中留给后辈的精神馈赠。这些礼物,从未标价,也不能标价,却成了看不见的营养,支撑着我们远行的每一步。

(5)构建第五段

追问:送礼有哪些不可替代的特点和意义?

明确:分论点3:送礼是普适人人的方式

追问:有哪些道理证明此观点?

道理论述:“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礼物不分高低贵贱,只要真心用心,万物皆可为礼。倘若送钱,牙牙学语的稚童又怎样来表达对父亲之爱?倘若送钱,物质匮乏清苦之人,岂不是没有资格表达真情,该被排除于人生幸福之外?

追问:有哪些论据材料支撑此观点?

明确:论据1:古人离别折柳相送,诗人陆凯路上折花赠范晔。路边花草皆可为礼物,多么清雅动人。

论据2:三岁孺子,手工折纸,虽然拙陋,也能让父亲感动得热泪盈眶;教师节时,学生一捧康乃馨,传递浓浓师恩;恋人相聚,一枝小小的玫瑰,也能激荡人心,让彼此浪漫幸福。

追问:除了个人,有没有群体或社会互赠礼物的行为?

明确: 论据3:单位、企业合作联谊常常互赠牌匾笔墨留念;国与国之间为表示庆贺、友好也会互赠“国礼”:非洲国家赠送象牙宝石,中国古代赠送良驹宝马、丝绸茶叶,现代赠送“国宝”大熊猫、古董瓷器、书法手卷等,为纪念联合国成立70周年,中国政府向联合国赠送一座“和平尊”。

(6)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思考,构建第六段

追问:联系实际,从社会文化角度思考,送礼有何文化意义?

明确:分论点4: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揆诸当下,我们早已进入到物质高度发达的时代,送礼更有其普遍的社会意义,能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物质生活中,有更多温情滋润心田,让社会更加和谐美好;如果只是送钱,容易滋生诸多弊端,引发不良风气的盛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盛行,权钱交易的贪腐,哪一个不与金钱相关?

(7)构建第七段

追问:既然送礼更好,该如何送?怎样送?送了会如何?

明确:联系现实,总结收尾。

人生之旅,独行难免孤单,所以亲人、朋友为伴,而礼物的存在,让我们彼此幸福温暖,且行致远。礼物不在贵重,在于真心。理性送礼,真心待人而非送礼求人,落入功利主义的漩涡。愿我们每个人,送出每一份礼物,都能快乐他人;收获每一份礼物,都能温暖自己。礼物虽轻,却能以真心换真心,常暖人心。

通过以上“追问”“回答”,一篇七段式、包含“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会怎样”的文章主体框架便架构完整了,主体段落也丰实充分。当然,针对同一问题,因为个人写作能力、生活经验、认知水平的差距,不同能力水平的同学可接受的写作支架也不尽相同。但是,从作文本质而言,写作是寻求真理的方式;从考场作文来说,真正打动阅卷者的文章必定是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的,既要有坚强的逻辑之骨,又要有健美丰硕之肉。追问,实乃走向深刻的有效方法,也是思维走向理性的重要品质。希望以追问为桨,让思维向更深处漫溯!

责任编辑 廖宇红

猜你喜欢
胸怀论据论点
胸怀军旅梦
恰当使用论据
恰当使用论据
用好论据“四字诀”:准、新、精、美
胸怀 情怀 不曾忘怀
胸怀 情怀 不曾忘怀
议论文分论点的提取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
怎样确定议论文的中心论点
中共党史论文论点摘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