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训练(二)

2024-06-04 00:09
关键词:二爷茶室媒介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如何看待飞速变化的媒介

陈 雪 邓白露

我们该如何看待飞速变化的媒介?记者就此话题专访了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胡泳教授。

记者:进入移动互联时代,新媒介、新事物、新現象更迭的速度越来越快,潮流是否有周期性和规律性?

胡泳:很多事物都有它的流行周期,比如固定电话当年也是新的流行事物,很多人会为家里装上一部电话而自豪;到了“大哥大”时代,固话的重要性就下降了;到现在,手机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再发布何种新品,都不会被当作新奇的工具了。技术在变,时代的流行趋势也在变,所以我们不能以一种固化的眼光看待媒介,而是要以动态的观点观照所有的这些现象。

记者:那么,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媒介形式变迁,我们应该持怎样的态度?

胡泳:我们对于所有的媒介都应该有这样一种态度:一种媒介被创造出来后,是不太可能完全消失的,它会被重新利用和重新想象。

媒介研究存在两派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是“断裂史观”,另一种是“延续史观”。“断裂史观”强调新媒介与旧媒介存在巨大鸿沟,新媒介的出现会引发新的革命,会推翻有关旧媒介的一切,旧媒介将被彻底并入新媒介的轨道。这种“断裂史观”给我们的感觉是旧媒介很落后,新媒介总会取代旧媒介。而“延续史观”则倾向于看到历史的延续,指出新旧媒介互为交织的复杂性,强调媒介更迭中的回归、创新与共生。一个新媒介到来后,原有媒介并不一定会消失,而是会在新媒介的冲击下重新定义自己,在新的媒介生态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

记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胡泳:基于AIGC技术的人工智能出现后,大家的确被它震惊到了。它一定会对内容生产和传播产生无可回避的影响,但我们也不能盲目夸大这种大语言模型对内容生产的冲击。

一方面,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它会减少内容生产中的人力投入。它已经从单纯的理解语言走向了理解图片与视频,它可以把你给予的提示输出成多媒体,甚至几秒内就可生成几千条内容。所以,我们可以把很多程式化的工作交给人工智能,这样可以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减少人力投入。

另一方面,我认为,人工智能不太可能成为真正的原创者,它的内容生成方式是通过对大量的文本数据进行挖掘,用统计学来推断出问题的答案。所以,严格来说,它生成的内容并不是原创,而是对已有文本的再加工。那么,当我们需要真正的原创内容时,只有人类才具有这种原创性。

记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胡泳:人工智能出现后,内容创作者确实存在一种“被替代的恐慌”。我认为,在整个知识生产过程中,创作者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协助内容创作、提升创作效率,人工智能将会成为一种“写作助手”,替代一些自动化、模式化的工作。但这并不是说可以将知识生产这项工作完全交给人工智能。现阶段,人工智能在原创性与资料的真实性方面仍未超越人类,机器远达不到人的原创力。也就是说,人工智能可以帮助我们完成一些级别较低的任务,让人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投身到更擅长的事情,这就是人工智能对我们的意义。

所以,回到“延续史观”,人与机器应当是相互补充帮助的关系,而不是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人工智能所要做的不是模仿人类、成为人类,而是应当专注于增强人类的能力,这是它真正的价值所在。

就目前的技术而言,人工智能是不能替代文艺创作者进行文艺创作的。一方面,从内容上看,它缺乏原创性,它所生成的内容,都是基于已有的人类文本而进行的模式化、套路化的创作;其次,基于这种“文本的过时性”,它对一些新的议题是无能为力的;再次,它无力处理复杂的议题,比如宗教和政治的议题。另一方面,它还存在算法限制,一些人工智能本身内置了一定的界限,而它的训练数据也无法摆脱偏见,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其内容的客观性,所以人工智能背后仍需要人——有鉴别力的人。

今天,每一个写作者仍需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某一天,人工智能是否会超过我的写作水平?其实,人工智能就像一个反向的图灵测试。图灵测试是人类去检测机器在多大程度上像人类,而反向的图灵测试是说,也许是我们人类通过使用人工智能,来测试自己具备多少专属于人类的创造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工智能的出现是让人的归人,让机器的归机器。技术应当引发人们去思考“何以为人”这一命题,也应当激发创作者思考自身创造力的问题。未来,在文艺创作上,人工智能将会追赶着创作者去不断创新、创造。

(摘编自陈雪、邓白露《如何看待飞速变化的媒介》)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媒介是在变化的,而且这个变化往往是飞速的,对此,我们要以动态的观点而不是以固化的眼光来看待。

B.新媒介出现了,旧媒介被推翻了,被彻底并入了新媒介的轨道,从此旧媒介消失了,这是“断裂史观”的观点。

C.人工智能是通过对大量的文本数据进行挖掘,用统计学来推断出问题的答案,其内容生成方式决定了它与原创无缘。

D.每一个内容创作者,都应该通过图灵测试来测试自己具备多少创造力,这对于自己的内容创作将大有裨益。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要减少人力投入,同时又要提升效率,就必须将很多程式化的工作交给人工智能。

B.人工智能会对内容生产和传播产生无可回避的影响,对内容生产的影响则仅限于对已有文本的再加工。

C.人工智能出现后,一些内容创作者之所以产生了“被替代的恐慌”,是因为这些创作者对自己的创造力缺乏足够的自信。

D.人工智能并不是全能的,很多时候它也会束手无策,比如面对宗教和政治这样复杂议题的时候。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本文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2022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5.30亿,同比增长4.75%,用户规模带动市场繁荣发展。

B.以《数字化生存》一书闻名的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预言:纸质书将在5年内消亡。2012年,拥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宣布停止纸质发行。

C.皮尤调查中心统计显示,39%的美国人声称他们只读纸质书,29%的美国人纸质书和电子书都读,7%的美国人声称完全不看纸质书,只看电子书。

D.意大利学者艾柯在题为“书的未来”的演讲中指出:“书是那种一旦发明,便无须再改进的工具,因为它已臻完善,就像锤子、刀子、勺子或剪子一样。”

4.请根据文本中胡泳教授的回答,设计出记者两次提问的问题,每次提问不超过30个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以众所周知的广播与电视为例,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媒介研究中“延续史观”的理解。(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黑蟒(节选)

谢络绎

前情交代:德源茶室老板林二爷突发急病。三个孩子对父亲的高昂医疗费用一筹莫展,被茶室的老顧客三张游说,变卖父亲的一件珍贵藏品——汉剧名家吴天保戏服,华丽的黑色大缎——黑蟒,以筹集医疗费用。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林二爷的意识处在临界点时,他还以为自己身在茶室。

他先看到德源茶室的招牌,那是他的老东家写的,有人说写得不怎么样,他却觉得好,尤其是那个源字,水字旁写得多姿有气势,①乍看细水长流,再看长河奔流,实在是妙。老东家的父亲1924年创办了云华茶庄,主营峨眉名茶。林二爷不到二十岁成了云华茶庄的伙计,干了几年,婚姻子嗣问题都解决了。林一男三岁那年,林二爷辞工出来单干。老东家虽有挽留,但也尊重他的选择,送他离开时,写了幅字给他。

德为源。

林二爷用德源做了店名。几十年来,风风雨雨,招牌旧了破了就重置,从未换过。林一男刚来帮忙时,想要实行会员制,被林二爷按下。上不欠厂家,下不敛客户,这是林二爷开店的原则。他认为他的店能开这么多年就是因为讲原则。林一男说正是因为讲原则,店才做不大。林二爷表示对也不对。本质上还是因为他没有野心,一家人吃饱不饿,没有大的责任,也就没有大的负担。这样好不好?好也不好。林二爷说。世间事不都这样吗,好也不好,看从哪个角度想,从来没有十全十美的。

小小的德源茶室在林二爷的处世哲学中晃晃悠悠活到今天。

②德源茶室不仅有茶,还有汉剧。

茶都是好茶,天南海北,哪里的都有。戏就只钟情于汉剧。早年林二爷在云华茶庄做伙计时,茶庄边上就是容纳了大大小小九个大舞台的民众乐园。林二爷只要收了工,必定要追着名角看戏。他就是那时候开始喜欢吴天保的。到了老二出生,逢吴天保去世,他又喜又悲,给孩子取名保生,既有纪念之意,又希望孩子能承大师之灵气。

林二爷心里一懊,突然清醒过来。

③他想起那日出门时脑袋像跳闸了一样,刷地就黑了。现在是电闸又拉回去了?

原来是在医院。他的嘴巴连着呼吸机。病房不大,没有一个人。他想叫一声,可一点力气也没有。他觉得自己时日不多了。

他的感觉同医生判断的不一样。

医生告诉林一男,这是起效啦,继续治,有希望恢复。林一男、林一男的老婆和林保生都在。林小梅俯在林二爷耳边,喊了几声爸。林二爷听见了,想动却没法动。但他想动时,肌肉微弱的跳动被他们看见了。

继续治,继续治。林小梅对林一男说。

林保生又扔下两万块钱,匆匆忙忙去接班了。

林一男说,加上我借到的,还能再撑一周。林小梅说,我也去借借。两人正商量着,林一男的老婆叫林一男,快,快,爸说话了。林二爷的嘴巴哆哆嗦嗦错动着。林一男和林小梅赶紧凑上前。只听林二爷含糊地说:

凳子……空……东西……找……段……唐……知道……找他……给他。

是老唐吗?给谁?林一男听得心一惊,给姓段的还是给老唐?

④段。

林小梅有些蒙,在林二爷不再说话,仿佛再次睡去之时,她转过脸来,问大哥,凳子?

茶室的呗。

林二爷的凳子是十多年前,他听一个茶友介绍,跟人合力从乡下买下一整块银杏木,专门请人打制的。凳子看起来没什么特别,一个圆墩,四条腿。只不过圆墩比一般的要大要宽。谁能想到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在里面藏东西?

林一男一下子就找到了传说中的黑蟒。灯光下,他看到龙鳞闪烁。

只说了给段少华吗?没提钱?闻声赶来的三张问。

没有,说是让老唐联系他。

要不先联系看看?

林一男给老唐打电话。老唐一听是请他帮忙找段少华,立刻说,林二爷不行了?

什么不行了?林一男一惊,感觉到某种信号。他招呼老唐到茶室来。

三人坐在茶室,从里面反锁上门。

老唐说,后来我在公园里又碰到段少华,才知道那天他打算出两千元收这件黑蟒。

两千元?林一男和三张对视一眼。三张说,他也好意思开价。

怎么?差得远吗?要我看,两千元都多了。老唐说。

林一男咳嗽一声。三张继续问,段少华还跟你说什么了?

说林二爷说了,他不差那两千元。说你就是给我两万元,两百万元,你也拿不走。

什么意思?三张糊涂了。

林二爷压根儿不想卖啊,他就是喜欢那东西陪在身边。

那他现在找段少华干什么?林一男问。

我猜啊,这是交代后事呢。老唐说。

真给他啊?卖两千元?三张十分不平。

什么两千元?老唐喝了一口茶,一个劲摇头,你们天天跟林二爷在一起,倒不比我了解他,他那么稀罕那件宝贝,怎么会用它换钱?就像他说的,两千元,两万元不会,两百万元……哎,应该也不会有人出两百万元吧?总而言之,他是不会这么做的。

就是说,林一男歪着脑袋,目瞪口呆,白送?

对,白送。

三人都不说话了。

许久,林一男打開门。天已经黑了,万家灯火中,四下在生活的寻常声音中显得十分安静。天竟然有些凉了。

(选自《小说月报》2022年第11期)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东家对林二爷在云华茶庄的工作和为人是满意的,所以在林二爷主动提出辞职出去单干的时候才进行挽留。

B.林二爷对老东家是很有感情的,所以他才以老东家给其所写的“德为源”中的“德”“源”二字做了店名,且几十年从未换过。

C.林一男和他父亲林二爷在如何经营德源茶室上有过分歧,但林一男毕竟是帮忙性质,所以最后还是依了林二爷。

D.三张、老唐都是和林二爷很熟的人,但二人对林二爷心思的理解并不一样。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句子①“乍看细水长流,再看长河奔流”,道出了老东家所写“源”字之妙,也写出了林二爷欣赏时的专注神态。

B.句子②“德源茶室不仅有茶,还有汉剧”是一个过渡句,由写林二爷开茶室,到写他对汉剧的痴迷,上下衔接自然。

C.句子③“他想起那日出门时脑袋像跳闸了一样,刷地就黑了”,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林二爷发病之急和后果。

D.句子④只有一个字“段”,是极端简略句,同时也是微型段落,作者如此行文,是为了做到段落、句子长短结合。

8.小说由七个部分组成,这里节选的是第五、六部分。后面的情节该怎么发展呢?请给出两个思路。(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读书小组要为林二爷这个形象写一则文学短评。经讨论,读书小组提出了一组关键词:痴迷·保守·重德。请围绕关键词写出你的短评思路。(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赵文子问于叔向曰:“晋六将军孰先亡乎?”对曰:“其中行氏乎!”文子曰:“何故先亡?”对曰:“中行氏之为政也,以苛为察,以欺为明,以聚敛为良。譬之其犹鞟革者也,大则大矣,裂之道也,当先亡。”

晋平公问于叔向曰:“昔者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不识其君之力乎?其臣之力乎?”叔向对曰:“管仲善制割,隰朋善削缝,宾胥无善纯缘,桓公知衣而已。亦其臣之力也。”师旷侍,曰:“臣请譬之以五味:管仲善断割之,隰朋善煎熬之,宾胥无善齐和之,羹以熟矣,奉而进之,而君不食,谁能强之?亦君之力也。”

晋平公过九原而叹曰:“嗟乎!此地之蕴吾良臣多矣!若使死者起也,吾将谁与归乎?”叔向对曰:“其赵武乎!”平公曰:“子党于子之师也。”对曰:“臣敢言赵武之为人也。立若不胜衣,言若不出于口,然其身举士于白屋下者四十六人,皆得其意,而公家甚赖之。及文子之死也,四十六人皆就宾位,是以无私德也,臣故以为贤也。”平公曰:“善。”

(选自《新序》)

材料二:

士景伯如楚,叔鱼①为赞理。邢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于叔鱼以求直。及蔽狱之日,叔鱼抑邢侯,邢侯杀叔鱼与雍子于朝。韩宣子患之,叔向曰:“三奸同罪,请杀其生者而戮其死者。”宣子曰:“若何?”对曰:“鲋也鬻狱,雍子贾之以其子,邢侯非其官也而干之。夫以回鬻国之中,与绝亲以贾直,与非司寇而擅杀,其罪一也。”邢侯闻之,逃。遂施邢侯氏,而尸叔鱼与雍子于市。

董叔将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曰:“欲为系援焉。”它日,董祁②愬于范献子曰:“不吾敬也。”献子执而纺于庭之槐,叔向过之,曰:“子盍为我请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请焉?”

(选自《国语》)

【注】①叔鱼:叔向之弟羊舌鲋。士景伯出使楚国,羊舌鲋代行理官职责。②董祁:董叔之妻,范献子之妹。范氏为祁姓。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求系[A]既[B]系[C]矣[D]求[E]援[F]既[G]援[H]矣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煎熬,煎与熬均是将生的食材加工成熟食的方法,这里是指烹饪食材。

B.党,指偏向,与我们经常使用的成语“结党营私”中的“党”词义相同。

C.患,指对……深感焦虑,“且庸人尚羞之”中的“羞”指对……深感羞耻,二者用法相同。

D.执,指抓,与《促织》中“执图诣寺后”中的“执”的词义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叔向看来,作为一个官员,一旦走上苛刻、欺骗、搜刮敛财的道路,那么距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B.无论是叔向,还是师旷,都是说理的高手,他们都特别善于使用比喻,以求说理深入浅出,便于他人接受。

C.赵武是叔向的老师,一生举荐贫寒之士四十六人到政府做官,而且是完全出于公心,对此,叔向很是敬佩。

D.邢侯在朝廷上将叔鱼与雍子杀死,为了报杀弟之仇,叔向认为三人同罪,要求立即抓捕邢侯,并处以极刑。

13.把材料中画橫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譬之其犹鞟革者也,大则大矣,裂之道也,当先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羹以熟矣,奉而进之,而君不食,谁能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齐桓公曾多次称霸,叔向认为是臣子的功劳,师旷认为是齐桓公的功劳,你的观点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送次公子之官安仁监税

杨万里

汝仕今差晚,家庭莫恨离。

学须官事了,廉忌世人知。

争进非身福,临民只母慈。

关征岂得已,垄断欲何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开门见山,诗人的临别赠言不是祝愿平安,而是耳提面命,谆谆告诫。

B.颈联诗人对儿子先从“非身福”上反面警策,再从“只母慈”上正面激励。

C.尾联下句的反问,不仅是诫子之教,更是对封建社会黑暗统治的愤怒斥责。

D.全诗用第二人称来写,似乎是面对面促膝而谈,让人置身此境,倍感亲切。

16.诗人为什么告诫儿子“廉忌世人知”?试予以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氓》中写女主人公出嫁后每天都辛勤劳作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离骚》中屈原介绍自己的名与字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鸟名入诗也是诗歌中的一道风景。试写出含有鸟名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直到闯进网络这个居高自远的舞台,我们才蓦然发现,网络舆论场对我们的影响如此巨大,以至于成为我们判断是非、纾解情绪、体现价值、张扬个性的重要载体,成为影响生存发展的重要土壤。网络交流,不是在自家客厅里自说自话,   A   ;公共空间,也不是锁在抽屉里的日记本,需要保持公共理性。有表达就有责任,   B   ,

有言论就有边界,每个人有了这样的主体意识、媒介素养,才能呵护好我们共同的集体生活,让我们这艘信息汪洋中的小船,不致被喧嚣的情绪吞噬和倾覆。

有统计显示,①生活在大城市的中国人,②每天平均要查看差不多100多次智能手机,③吃饭、坐地铁、聚会、等候,④一切空闲时间都被转发分享、翻看公众号、讨论沟通填满,⑤甚至等红灯的司机都常常会争分夺秒拿起手机。⑥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生活空间!⑦发言与聆听、表达与思考,都足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⑧增强媒介素养、培养主体意识,⑨并不是要限制表达权利,⑩也不是要泯灭说话个性,?而是强调对“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担负一份责任,?对他人权利、公共秩序存有一份敬畏。?那种责任与敬畏,?体现了尊重他人即尊重自己的公共意识,?也彰显着“使所有人利益最大化”的公共理性。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文中第二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有人说,这个时代的标志之一是“人以群分”。但再细分的群仍然是“群”,集体的共识不可能在相互孤立中找到,沟通的能力更不可能在自我封闭中研习。过好“网络集体生活”,不仅需要遵守规则,更需要建立凝聚共识的气氛,做一个开放包容的“传播主体”。张口闭口“脑残”,动不动就“拉黑”,只会不断强化坐井观天者的夜郎自大,无益于让我们结成的“网络集体”进化成和谐共生、健康有为的有机体。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西方人关于召集会议的《罗伯特议事规则》,近年来在很多网络社区里成为热议的话题。更有趣的是,人们发现,依它行事其实并不容易。中国人的集体生活,已经走到今天的“多声部合唱”阶段,其声势之大、力量之巨,今非昔比。这对合唱者的技巧要求很高,既要留神稀里糊涂被别的声部带走,又不能故意越位破坏整体效果。精调音准、跟上节拍,才有最美和声。

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重新定义人群相处的规则。身处“网络集体生活”这个社会转型的实验场,多一点自律,多一点开放,多一点包容,我们才能不负时代的馈赠,也才能经受起来自现代化的检阅。

20.文中“人以群分”中的“群”,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中的“群”嗎?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第二段使用了比喻,其特点是什么?效果是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末的“检阅”改为“考验”行不行?为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谈到家乡,我们难忘的可能是富有特色的民居,可能是浓郁的民俗,可能是人人称道的孝子,可能是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

关于民居、民俗、孝子、烈士等,你有什么认识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一谈。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猜你喜欢
二爷茶室媒介
息心茶室
江湖茶室
江湖茶室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江湖茶室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杀猪二爷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李浩新作

《学习方法报》语文新教材高二选择性必修2024年42期

《学习方法报》语文新教材高二选择性必修的其它文章
第41期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