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慧
一
(一)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以《问李二司直所居云山》与《勘会贺兰溪主》两首诗为例,它们分别运用了四个问句,各自提出了四個不同的问题。它们所提问的问题的具体内容显然各不相同,但是,作为疑问句它们却有着相同的一般结构: A 。所谓“问式”是指提问的方式,它包括问号和问词。问号是用来标示疑问句的标点符号; B ,如一般问句中的“吗”“呢”以及前述两首诗中“何处”中的“何”,“几度”“几株”中的“几”,“谁家”“谁与”中的“谁”等等。所谓“题设”是指问句中除了问式以外的其余部分。如“今天去图书馆吗?”问句中的“今天去图书馆”,“你为什么不读点古诗词呢?”中的“你不读点古诗词”。用前述两首诗的诗句来说,如“门外流水何处?”中的“门外流水”,“贺兰溪上几株松”中的“贺兰溪上的松”等等。可见,题设可以是一个句子(如“今天去图书馆”),也可以是一个语词(如“贺兰溪上的松”)。
问式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在同类问句中,其问式是相同的,因此,我们可以把问式看作是问句的“常项”;相对问式而言, C 。任何一个问句,都是由这两部分所构成的,这就是问句的一般逻辑结构。按照这个结构,我们就可以对古诗词中那些涉及问答的诗句,包括有问无答或有答无问的诗句作出分析,由问以推答或由答以推问,并对包括古诗词在内所运用的各种问句进行归类,从而对之作出进一步的逻辑分析。
1.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中第二段中的引号用法与下列选项相同的一项是()
A. 很明显,古诗中的“浮云”,大抵皆喻游子,且多属自拟,具有正面的肯定意义。
B. “泥腿子专家”袁隆平又走进了安江农校的稻田,去寻找水稻的天然雄性不育株。
C. 钟扬的“暖”是有目共睹的,这更体现在他对学生的关爱上。
D.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作为“经”和作为“诗”区别甚大。“经”是维系中华文明的精神世界及其发展脉络的基本文献。《诗经》作为“经”在历史上起的作用是培养人的 A 的中正性情。它通过比喻、联想等手段感发人的心志情意,使人从美的情感体验上升到善的理性认知。《行苇》开头“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方苞方体,维叶泥泥”四句,若只作修辞上的兴看,便 B ;若作“经”看,则韵味浓郁。《毛诗》认为,此段表达了“周家忠厚,仁及草木”的道德。古人把《诗经》作为经,引申出“仁及草木”的哲学命题,把仁者“爱人”推进到了爱自然,这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上的意义是巨大的。可是,这些丰富内涵在现代诗学中是看不到的。
现代诗学问题出在何处?出在“文学”概念和世界观上。中文中“文学”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论语》,指的其实是文献、文化。在西方文化中,文学也有文化的含义,如《共产党宣言》中有“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的说法,其中“文学”的含义也是广义的文化。现代学科在西方分化出来以后,“文学”概念特指狭化的文学专业。“五四”以来的诗学从现代“文学”概念出发,把《诗经》当作文学作品,自然反映不出《诗经》在历史上的作用。
3.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要概括《诗经》作为“经”的重要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一)语言文字运用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苏州等城市恰如苏作“双面绣”:一城双面,面面精彩。千百年来人文与经济的精巧调和、 A ,造就了“苏湖熟,天下足”的绵延发展传奇。如果说人文是城市的腔调,那么经济就是城市发展的基调。人文与经济协调共生,犹如腔调与基调的匹配融合,是成就优美乐章的核心所在。
城市的发展基调至为重要,但城市的文化腔调也会反作用于经济发展基调。苏杭为代表的江南地区,长期活跃的经济促成了持续的文化繁荣,长久的文化积淀 B 奠定了城市发展的风格特质。精致、创新、内涵等文化特质,也是苏州等地经济发展的一贯坚持和内在追求。文化影响人的创造,将腔调注入,融成独特的物质和精神发展成果。
城市的文化腔调越是醇厚鲜明,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基调就能更加深厚持久。小桥流水、丝绸刺绣、戏曲弹唱,苏杭等江南城市汇聚在丰富的文化元素,既改造了千年文脉遗存和城市精神,更使得丝绸纺织等经济业态长盛不衰。历史证明,独特的文化中心更容易成为特色的产业聚落,坚韧的城市精神助推创业者深耕产业促成经济繁荣。城市也随之不断提升功能和品质,实现经济社会更高质量的发展。
6.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文中画横线句子表述不当,请恰当修改,可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文中畫波浪线的句子特色鲜明,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题。
音乐是思想的载体,因而音乐能传达出乐章所包含的神韵。人们能与音乐中所蕴神韵互交,这一互动过程,可谓之乐能动神,神可感乐。恰如其分的音乐, A ,提振人的情绪,激发人的潜力。例如古代行军作战,都备有战鼓。临战时,鼓声震天,士气如虹。一首《义勇军进行曲》,激励了多少热血志士奋发向前,每当我们行注目礼,目睹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耳闻雄壮的国歌徐徐奏响的时候,有谁能不心潮澎湃?有谁能不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坚定奋进?音乐能通过自身内蕴催人奋进,这方面具体的例子,举不胜举。哪个时代都不乏这样催人向前、催人奋进的音乐,它使得社会中有志之士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为了共同的目标拼搏不懈。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团结、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B ,在于道德教化。中外诸多先贤,对此都有过深入分析、研究和论证。汉代《毛诗序》讲道:“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在古代,诗、乐、舞是合为一体,密不可分的。
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请将文中画横线句子变为长句,可适当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见本期读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