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外衣下的真实
——《猫城记》导读
我们所熟悉的老舍笔下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是在抗战大背景下北平小羊圈胡同那一群普通人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是那个惨淡经营、莫谈国事的“裕泰茶馆”,是一个外号“骆驼”名叫祥子的人力车夫的悲惨遭遇,是借写“猫”展开对社会机械性思考的深刻……他用一部又一部的作品夯实了他作为“人民艺术家”的根基。这样一位聚焦于市民题材、北京题材的“人民艺术家”,我们大概很难想象,他曾经写出了《猫城记》这样奇特的作品。
《猫城记》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架飞往火星的飞机坠毁了,只剩下“我”幸存下来,却被一群长着猫脸的外星人带到了他们的猫城,开始了艰难的外星生活。猫人也有历史,拥有两万多年的文明,在古代他们也与外国打过仗,而且打胜过,可是在最近五百年中,自相残杀的结果让他们完全把打外国人的观念忘掉,而一致的对内,导致文明的退化。上上下下都以“迷叶”为食。“我”亲眼目睹了一场猫人与矮子兵的战争,以猫国全城覆没而结束。
《猫城记》是一部科幻小说。《猫城记》完成于1932年,在那个时代,人们所掌握的科技知识对于火星的了解还十分有限,对火星上是否存在高级生命也没有定论,仅仅知道火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而已。从这个角度来看,这部小说从主人公自救脱险,结识猫人朋友,到学习猫人语言,进入猫国都城历险,等等諸多细节,都是构筑在一个科学幻想式的背景之上,符合科幻小说的基本要求。
然而,《猫城记》更是一部极具现实意义的作品。老舍先生从英国留学归来,看到了满目疮痍的中华大地,当局不积极抵抗的事实,麻木不仁的人民,他悲痛莫名,愤然写下了这样一部作品。这里的“猫人”狂妄自大、贪婪成性、懒惰自私、混乱愚蠢,不爱劳动,不讲卫生,惧怕“外国人”,甚至于不喜欢吃饭,而是喜欢吃一种叫“迷叶”的“美食”。这种叫“迷叶”的美食,“吃少了让人欲仙欲死,有精神但不愿干事,吃多了能干事,但不久便会气绝身亡。”这部小说可以说是将当时的情况活脱脱地描述出来了,是“我”在猫城的奇遇,更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小说的结尾是这样的:我在火星上又住了半年,后来遇到法国的一只探险的飞机,才能回到我的伟大的光明的自由的中国。“我”在目睹了猫国的灭亡之后,最终回到了“我的伟大的光明的自由的中国”,这是老舍先生无声的呐喊与无限的希冀吧,让那些变成“猫”的人变回“人”,让那些陷入“迷叶”陷阱的人自己学会跳出来,让我们的国家重回那昌明盛世,朗朗乾坤!
精彩展示
我看见一片灰的天空。不是阴天,这是一种灰色的空气。阳关不能算不强,因为我觉得很热; 但是它的热力并不与光亮作正比,热自管热,并没有夺目的光华。我似乎能摸到四围的厚重,热,密,沉闷的灰气。也不是有尘土,远处的东西看得很清楚,决不像有风沙。阳光好像在这灰中折减了,而后散匀,所以处处是灰的,处处还有亮,一种银灰的宇宙。中国北方在夏旱的时候,天上浮着层没作用的灰云,把阳光遮减了一些,可是温度还是极高,便有点与此地相似;不过此地的灰气更暗淡一些,更低重一些,那灰重的云好像紧贴着我的脸。豆腐房在夜间储满了热气,只有一盏油灯在热气中散着点鬼光,便是这个宇宙的雏形。这种空气使我觉着不自在。远处有些小山,也是灰色的,比天空更深一些;因为不是没有阳光,小山上是灰里带着些淡红,好像野鸽脖子上的彩闪。
灰色的国!我记得我这样想,虽然我那时并不知道那里有国家没有。
从远处收回眼光,我看见一片平原,灰的!没有树,没有房子,没有田地,平,平; 平得讨厌。地上有草,都擦着地皮长着,叶子很大,可是没有竖立的梗子。土脉不见得不肥美,我想:为什么不种地呢?
写作借鉴
这是“我”对“猫国”的最初印象:一个灰色的世界。从小说后面的叙述中我们了解了“猫国”的特点:国家肮脏,所有的清洁全靠雨;人民懒惰,靠吃迷叶维持生命;没有思想,看见别人变革就完全照搬过来;没有人格,敌人来犯的时候,争先恐后地做第一个投降的人。我们可以设想一下,一个正常人,如果身处这样的国度,怕是会觉得压抑无比的,而“灰色”大概是最能够表现这种情感体验的颜色了,并且这“灰色”还厚重到了极点,完全不给人喘息的机会。老舍先生为了读者能真切地感受这种“灰色”,他还举到了地球上的雾霾,以及“夜间储满了热气,只有一盏油灯在热气中散着点鬼光”的豆腐房。不愧是“人民艺术家”,语言通俗、平白,让读者易于理解却又颇有深度。
精彩展示
迷林很好看了:叶已长得比手掌还大一些,厚,深绿,叶缘上镶着一圈金红的边; 那最肥美的叶起了些花斑,像一林各色的大花。 日光由银灰的空中透过,使这些花叶的颜色更深厚静美一些,没有照眼的光泽,而是使人越看越爱看,越看心中越觉得舒适,好像是看一张旧的图画,颜色还很鲜明,可是纸上那层浮光已被年代给减除了去。
迷林的外边一天到晚站着许多许多参观的人。不,不是参观的,因为他们全闭着眼; 鼻子支出多远,闻着那点浓美的叶味; 嘴张着,流涎最短的也有二尺来长。稍微有点风的时候,大家全不转身,只用脖子追那股小风,以便吸取风中所含着的香味,好像些雨后的蜗牛轻慢地作着项部运动。偶尔落下一片熟透的大叶,大家虽然闭着眼,可是似乎能用鼻子闻到响声——一片叶子落地的那点响声——立刻全睁开眼,嘴唇一齐吧唧起来; 但是大蝎在他们决定过来拾起那片宝贝之前,总是一团毛似的赶到将它捡起来:四围一声怨鬼似的叹息!
写作借鉴
快要成熟的迷林,像罂粟一样妖艳而美丽,然而在动植物界中,越是美丽的东西越有可能具备极大的杀伤力,迷林同样具有这样的特点。这美丽的迷林,吸引着懒惰又贪婪的猫人们在外围一天到晚地参观,他们闭着眼,张着嘴,流着涎水,用脖子追着带着迷林味道的小风……作者用一连串的动词,将猫人痴迷于迷林的丑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能用鼻子闻到响声”,更是运用通感的艺术技巧,将猫人们熟悉熟透的迷叶掉落地上的声音这一特点精准地表现了出来。从描写的角度来看,不可谓不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