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摘要:纵观我国千百年的发展,唐代在历史长河中闪烁的光芒是任何时候都无法被忽视的,不仅政治军事实力雄厚,经济文化更是繁荣昌盛,特别是文化,显然是百花齐放。在其中,唐诗的创作和传承是极为突出的,文人墨客都借诗歌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而他们积累的律诗也成为后来诗歌的重要形式。唐诗的表现力本身就极为突出,蕴含着丰富的文学价值和人文价值,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值得后世进行持续性探究和赏析,从中汲取智慧,感受民族风骨。对此,该文立足于小学语文中的唐诗,分析唐诗诵读的价值,解析不同主题唐诗的特点,提炼其精华和内涵,希望能够给小学语文教育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唐诗诵读;现实价值;内涵解析;精华提炼;思想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4(a)-0129-05
On the Appreciation of Tang Poetry Recitation under the Inherita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 Taking the People's Education Press Primary School Chinese as an Example
LI Juan
(Nanping School District Central Primary School, Pingliang Gansu, 744600, China)
Abstract: Throughout the thousands of years of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shining light of the Tang Dynasty in the long river of history cannot be ignored at any time. Not only was it politically and militarily strong, but also economically and culturally prosperous. Especially in terms of culture, it was clearly a hundred flowers blooming. Among them, the crea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ang poetry are extremely prominent, and different literati and calligraphers use poetry to express their ambitions and passions, and their accumulated regulated poetry later became an important form of poetry. Here, the expressive power of Tang poetry itself is extremely prominent, containing rich literary and humanistic values. It is a rare cultural treasure that deserves continuous exploration and appreciation by future generations, drawing wisdom from it and experiencing national character. In this regard, this article will also be based on the Tang poetry in primary school language, analyze the value of reading Tang poetry,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themes of Tang poetry, refine its essence and connotation, and hope to inject more novel inspiration into peers, only representing personal judgments and summaries.
Key words: Traditional cultural inheritance; Recitation of Tang poetry; Realistic value; Connotation analysis; Essence refining; Ideological insights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国家发展的深刻印记,无论身处何地,任何一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都有属于自己的精神动脉。就中华民族的发展来讲,我们的先人在历史上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唐诗就是文化银河中闪闪发亮的星星,是鲜明的文学标志,其内涵和外延已经超过了前人的高度,达到了新的顶点,其内在的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对唐诗进行反复诵读和赏析,有助于审美情趣的提升和民族智慧的吸收。
1 传统文化传承下唐诗诵读和赏析的现实价值
1.1 提升民族文化素养
经典的唐诗往往蕴含丰富的情感,是意志表达的载体和窗口,从小学语文的选篇来看,唐诗不仅传递着诗人的爱国之情,还承载了诗人对人生、对社会、对理想的思考,传递了正向的人生观和浓厚的爱国情怀,意蕴深刻。对唐诗进行持续性诵读和赏析,有助于提升民族文化素养,使人们在深入探索中获得思想的洗礼和熏陶。再加上唐诗题材的多元化,风格也变化多样,无论是李白的浪漫主义,还是杜甫的现实主义,抑或是白居易的平淡敘述,都是经典唐诗的瑰宝,都可以激发出民族自豪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有效的支撑和辅助。
1.2 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任务,民族崛起需要文化的强盛。纵观我国改革开放历程,积极吸收了大量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但对自身优秀传统文化的承接显然存在不足和疏漏。特别是在外来文化冲击、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影响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被挤压。此时,对唐诗的诵读和赏析,本质上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研究,这对于民族复兴来讲也是有利的[1]。
2 小学语文中唐诗的选材特点梳理
2.1 文化内涵极为深厚
近些年,国内文化建设的步伐正在加快,无论是现代文化还是传统文化,都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突出的作用。就传统文化的传承来讲,已经渗透到社会发展的不同层面。小学语文教育也不例外,就唐诗来讲,其在古诗词赏析中占了很高的比重,小学语文中选篇的唐诗包含政治、道德、理想等多个层面的内容,文化内涵是极为深厚的,具体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析。
一是,从时间上来看,唐代的发展包含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而教材中的唐诗大多彰显的是盛唐气象,展现了彼时的文化自信和特色。盛唐时期的选文较多,主要是因为这一阶段的文人墨客有着强大的精神内核,他们高度认可自我价值,极为肯定社会和国家。同时,盛唐时期的诗歌风格是很丰富的,在形式上多变,但始终不离盛唐风情,能够充分展现出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到顶峰的繁荣景象[2]。比如: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就针对波澜壮美的景色进行了描述和赞颂。同时,王之涣的《登黄鹤楼》也借用“更上一层楼”的表达,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和人生抱负,希望自己可以实现理想,成就一番伟业。抑或李绅的《悯农》,用“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鲜明对比,表达自身对百姓的同情,展现了其宽广的气概。另外,柳宗元的《江雪》,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寂寥壮阔的描写衬托内心的情感。以上这些诗人运用不同风格的表达手法,恰好展现出唐代开放的文明,能够让我们在赏析的过程中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更为深刻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坚定文化自信,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爱国精神的践行者。
二是,从内涵上来看,唐诗可以传递出文人墨客的思想抱负和情操,所以小学语文在选材上很突出思想层面的渗透,能够让我们提高思维境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认知水平。例如:从爱国角度来看,王昌龄的《出塞》,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展现壮士们的报国雄心,让保家卫国、奋勇杀敌的形象跃然纸上。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小学语文中的唐诗关注作者个人情感的表达,比如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就直接表达了他对景色的感受。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抒发了自己对家乡和亲人的浓浓思念。另外,也有不少诗人借诗歌抒发自己的个人志向。以上这些丰富的情感,对于赏析者来讲,都是极为宝贵的养料,可以在持续性的解读中感受到壮志难酬的苦闷心理,也会受到诗人远大理想和志向的鼓舞,进而增高打磨自己的意志力,实现道德的多维度进步[3]。
2.2 名家名篇突出
小学语文中的唐诗作者囊括了不同时期的诗人,其中,李白、白居易、王维、杜甫的占比相对较高,其次是韦应物、刘禹锡、杜牧、王昌龄、高适等文人。
就诗人来看,以上文人皆为突出的典范和代表。李白和杜甫可谓是唐诗的集大成者,李白的诗歌豪迈慷慨、激昂澎湃,能够用浪漫生动的语言传递强烈的感情,力量磅礴,想象力丰富,兼顾了诗歌的壮阔和优美。比如:在《望庐山瀑布》中,就有“飞流直下”“银河落九天”“紫烟”“香炉”等经典的景色描写,这些意象传递出来的感情极为磅礴大气,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而杜甫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他早期和晚年诗歌的写作风格差异是极为明显的。早年的诗歌明显带着盛唐的豪迈气概,比如《绝句》就用“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来描写轻快的景象和氛围。但在安史之乱过后,其诗歌更多的是描写社会的动荡萧条和百姓的苦难,比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用“剑外忽传收蓟北”表达自己对国家战事的关心和担忧。从始至终,杜甫都是心系百姓和民生的,再加上他自身的境遇也十分颠簸,因此晚年的诗歌风格显露出了深沉顿挫的特点。可以说,杜甫代表了唐诗发展的转折,引导了后续诸多民生作品的创作,许多诗人受到杜甫的影响,开始在作品中明确点出民生疾苦。比如:到了中唐时期,许多风格突出的诗人崭露锋芒,进一步推动了唐诗的高峰发展。在这里,白居易凭借自身写实和通俗的特点脱颖而出,他通过诗歌来比喻、反讽、抒发感情,比如《赋得古原草送别》,就用“离离原上草”来抒发自身的不舍之情。到了晚唐,久负盛名的“小李杜”——杜牧也创作了诸多流传至今的作品,杜牧的诗歌参考了许多历史素材,他会通过历史事件来表达自己的感情。这些诗人走过了唐诗发展的不同阶段,他们的创作深刻影响了唐诗的风格和题材,甚至是格律的形式,并赋予诗歌更加深厚的内涵[4]。
就作品来看,小學语文选编的内容也十分经典,唐诗作者皆为名家,他们创作的诗歌数量众多,但要想从中选出合适的也并不容易,需要反复斟酌和思考,这样才更有利于后期的诵读和赏析。具体来看,唐诗的经典性首先是展现了诗人本身的创作风格;其次是在用词上很是严谨精炼,能够让读者有丰富的美学体验和情感体验。从诗人的风格来看,比如李白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等,都采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词语,充分体现出李白浪漫且豪迈的创作风格。又或者,白居易的《忆江南》《池上》《暮江吟》等,都可以说明他的写作风格是通俗易懂、极为流畅的,整体的理解难度并不大,像是“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这种表述,简明直接地勾勒出了人物形象和行为。从用词来看,精妙的用词自然会带来更加美妙的赏析体验。比如:贺知章的《咏柳》,就用“裁”“剪刀”“垂”等词,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春日里柳树枝繁叶茂、燕子纷飞的勃勃景象,给人以扑面而来的清新之感。除此之外,还有胡令能《小儿垂钓》中的“遥招手”“侧坐”,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的“芳菲尽”“始盛开”等描写,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2.3 题材和风格丰富
在步入唐代之前,汉魏六朝时期虽然也有文人墨客创作诗歌,但题材较为狭窄,大多是对当时的社会动乱进行描写,或者是集中在宫廷贵族诗的吟诵上。但进入唐代以后,因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政治统一,所以诗歌逐渐下放,从宫廷“走出”,越过河流,跨过大漠关山,拓展了自身的外延和内涵,题材也变得更加丰富。早在明代,著名学者刘洁就针对唐代诗歌题材进行了分析,并出版了《唐代题材类论》,认为唐诗创作包含了山水、咏物、咏史、边塞等不同的部分。在现代,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继续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细化,把唐诗题材划分为羁旅思乡、山水田园、社会民生、咏史怀古等类型。不同类型的诗歌在内涵上有所交叉,但其差别更加明显。小学语文中的唐诗主要是以交游送别、抒发志向、山水田园、羁旅思乡为主的,很适合研读。比如:羁旅思乡诗能引起当下很多远离家乡的游子的共鸣。山水田园诗可以拉近读者和自然景色之间的距离,让读者透过诗歌对特定的景色产生向往,如李白诗中的“庐山”“白帝城”、白居易诗中的“江南”“大林寺”等。当读者更进一步感受到景色的意蕴以后,与诗人的距离自然更近。就抒发志向类诗歌来讲,诗人创作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志向和理想,读者在赏析的过程中可以受到鼓舞和激励,明确自身的未来发展目标。又或者,社会民生类诗歌也能让读者感受到家国情怀,在阅读时主动关心民生,把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联系到一起。总的来说,丰富的唐诗题材,可以让诵读和赏析变得更加多样,作为读者,更是能通过诗歌品百味人生,拓展人生的厚度和广度[5]。
2.4 体裁变化多样
诗歌形式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两大类,内含的体裁也极为丰富,唐诗更是体裁的集大成者。小学语文唐诗体裁主要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等,大多是近体诗。近体诗是在唐代得以定型的,诸多文人大家创作的诗歌属于这一体裁,其自身的规律性极强,所以在赏析的时候也更容易把握脉搏,杜甫就结合时事创作了许多经典的律诗。而绝句的篇幅更短,整体理解难度并不大,赏析的时候也不会过于复杂,重点是要在赏析的过程中感受其韵律美、和谐美。
3 小学语文唐诗意蕴解读
3.1 爱国抒志类
小学语文中的盛唐诗歌占比相对较高,诗人创作的爱国抒志类作品也紧密贴合了当时的国家发展情况,比如王昌龄的《从军行》就是以盛唐的战事为背景的。当时唐朝国力强盛,君主也有锐意进取的志向,希望稳定边疆,巩固自身的地位。而刚好,吐蕃和突厥一族也曾数次侵扰边疆,所以礼部尚书裴行俭就此领命,带军上阵讨伐。王昌龄据此来描写唐代武将的满腔热血,他受到了爱国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感染,直白歌颂了边塞将士的雄心壮志。
3.2 山水田园类
山水田园类诗歌大多是以景物描写为切入点的,所以诗人会选择突出的景色和意象来抒发自己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同时也会借景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理想。比如:杜牧的《江南春》表达了自己对江南春光的欣赏,还赞美了烟雨朦胧的景色,全诗描绘了广阔的画面,四句均为景语,对动物和植物都有描写,如“莺啼”“水村”“寺”“楼台”“烟雨”等,远近相宜,动静结合,声色俱佳,用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美妙的画面,一幅富有气魄和意蕴的江南春画卷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时,杜牧在欣赏江南景色时,也联想到南朝事佛虔诚带来的负面影响,寺庙的建设并没有造福国民,也没有求得长生,反而是加重了民生负担,杜牧也想借此来委婉劝诫唐朝统治者[6]。
3.3 羁旅思乡类
王维在17岁的时候写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因为他在年少时期就离开家乡,到长安和洛阳客游,而自身出众的才华也让他得到了青睐,年纪轻轻就成为驸马和达官贵人的座上宾。在觥筹交错中,王维也对统治阶级的贪腐生活感到厌倦。所以当久未归乡的他遇到重阳节的时候,积攒已久的思乡之情赫然涌上心头,内心情感爆发,写下这首诗。唐诗中的羁旅思乡类诗歌往往是游子抒发情感的窗口,多数诗人在创作时寄托了自己的情感和祝愿,最终也达到了和谐统一的效果。
3.4 社会民生类
李绅的《悯农》其一,就用“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的直观描写,表达了自己对百姓的同情。李绅虽然身居官位,但在看到农民辛勤劳动的景象以后,依然十分感慨,农民头顶烈日,手拿锄头,几乎没有休息的时候,纵然四海太平,百姓却在水深火热之中。该诗衬托出了当时社会极为突出的贫富矛盾,写作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易懂,表现力极强。总的来看,社会民生类诗歌的写作往往更加写实。
4 传统文化传承下唐诗诵读和赏析方法
虽然唐诗的体裁丰富,内容多样,蕴含着美妙的情感和意向,但我们和唐代诗人生活的年代相去甚远,无论是年龄、时代还是生活背景都千差万别,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更进一步感知文化气息,就要用合理的方法去跨越赏析中的鸿沟。
4.1 联系唐诗本体和时代素材
以山水田园诗歌的赏析为例,唐代诗人对山水田园的描写是宏大和细微结合的,不仅包含了遼阔的山水风光,也包含了最为日常平和的视角。就山水描写来看,唐代诗人更加注重在观赏景物的基础上,锤炼出精妙的语句,进一步渲染景色的壮阔感[7]。例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就用“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描写,衬托了天门山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环境优势。就田园描写来看,唐诗虽然注重写实,但更多的是在写实的基础上抒发自己的感情。比如王维的诗歌就弥漫着淡淡的忧愁寂寥之气,孟浩然的诗歌读起来更加温馨且和谐,有超然洒脱之感。这意味着,唐诗的解读必须联系本体素材。
值得注意的是,唐代诗歌的发展会随着社会背景的变化展现出不同的特征。在鼎盛时期,唐代对外交往密切,经济和文化沟通十分频繁,对内也治国有方,百姓安居乐业,社会秩序稳定,几乎文人墨客都有着乐观远大的志向。此时的诗歌创作显然更加突出对国家的歌颂、对理想的期待、对未来的向往、对自然的欣赏。但到了中后期,在安史之乱等多重事件的影响下,政局也更加动荡,此时的诗歌创作显然更加贴近爱国主题。小学语文中的唐诗选材跨越了唐代发展的不同时期,所以唐诗诵读和赏析也必须联系本体和时代素材[8]。
4.2 尝试朗读吟诵
朗读吟诵是打开唐诗理解大门的第一把钥匙,读者可以在朗读吟诵的过程中和诗人交流,展开跨越古今时空的对话,拉近自己和历史之间的距离。例如:在赏析杜牧《清明》的时候,“借问酒家何处有?”作为问句,尾声是要上扬的,可以按照“平长仄短”的一般规律去朗读,感受清明的氛围。同时,还可以在朗诵的时候标注出读音和声调,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吟诵节奏。另外,作为读者,必须掌握更多情感体会的技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搭配樂器去感受古诗词的魅力[9]。
4.3 绘画辅助
在赏析抒志诗和爱国诗的时候,也可以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绘制出时间轴[10]。比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就对应了763年的春天,当时的杜甫已经52岁。彼时是广德元年,唐军在洛阳衡水附近收复叛军,叛军头领薛嵩和张忠志纷纷投降,杜甫在听到这一消息之后十分欣喜,于是写下此诗。在这一背景下,可以绘制出诗歌创作的历史时间线,感受诗人的情感,用更加翔实丰富的资料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加深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知。
5 结束语
总的来说,唐诗的诵读和赏析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之一,身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理应意识到自身承担的责任和使命,掌握更多主动权。本文从文化内涵解读、名家名篇梳理、题材和体裁几个角度论述了小学语文唐诗的特点,并赏析了田园类诗歌、抒志类诗歌、民生类诗歌的内涵,具有理论的合理性与实践的可行性,可以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杜彤.国内近三十年国际中文教育文化教材古诗词选编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23.
[2] 王珺然.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宋诗的文本解读及教学策略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23.
[3] 杨惠琴.统整对比,让小学语文主题教学悄然落地[J].山西教育(教学),2021(8):47-48.
[4] 彭美霞.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21.
[5] 王艺霏.小学语文唐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研究[D].锦州:渤海大学,2021.
[6] 林珠英.用语辩思想培养小学生溯源性审美能力[J].新课程导学,2021(4):53-54.
[7] 方应会.语文教材经典唐诗的教学价值、现状与合理化反思[J].课外语文,2021(3):9-10.
[8] 邢成艳.传承经典文化领略古诗词之美[J].小学阅读指南(高年级版),2022(9):42-44.
[9] 章玉婷.文化自信背景下小学古诗文教学传承传统文化策略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3(22):30-32.
[10]侯云东.初中古诗文群文阅读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有效结合[J].世纪之星(初中版),2022(28):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