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是苏洵政论文的代表之作,文章结构严谨,论证有力,气势充沛,精警深刻。下面以对比论证为例谈谈《六国论》中的论证艺术。
一、横向对比,分析原因
1.通过比较双方土地的得失,分析韩魏楚三国灭亡的原因。
“秦以攻取之外,……其实亦百倍。”秦国获得土地主要有“战争手段”和“接受贿赂”两种渠道,作者表示,后者获得的土地远比前者要多得多。数据相差近“百倍”,这是非常惊人的。秦国得到的土地越多,拥有的资源也就越多,其他国家就越难抵抗秦国的军队。
“赂秦”的国家主要有韩、魏、楚。“思厥先祖父……以有尺寸之地”,韩魏楚的前辈当初创业是非常艰难的;“子孙视之不甚惜,……然后得一夕安寝”,韩魏楚的后代只顾眼前暂时的安定,把前辈辛勤得来的国土轻易给了秦国。作者将前辈获得土地的艰难与子孙视之如草芥的现实作对比,讽刺了诸侯后代的无能。用土地“赂秦”,只会让秦国的气焰越来越嚣张。韩、魏、楚这样做不是自取灭亡吗?
2.通过比较燕齐赵不同的覆亡道路,分析“以地事秦”带来的严重后果。
作者在第二段主要论述了韩魏楚三国灭亡的原因。它们均“以地事秦”来换得一时的苟安,但它们的土地是有限的,而暴秦的欲望是无法满足的。当它们再无用来“赂秦”的土地时,灭亡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但六国中的不“赂秦”者,为什么最终也灭亡了呢?作者将笔锋一转,将视角投向另外的燕、齐、赵三国。
燕国虽弱小,但在抗秦一事上较为积极,可惜他采取了错误的策略,以为派遣刺客刺杀秦王,就可以打破秦国即将统一天下的局面,太過草率。
赵国拥有赵奢、廉颇、李牧等名将,有一支足以抵抗秦军的军队,本来是不会轻易被秦国灭掉的。可惜,赵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杀掉了抗秦的关键人物李牧,于是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若论经济的富庶程度,齐国肯定排第一。不幸的是,齐国“与嬴而不助五国”,以为自己不参与就可以安然无恙。殊不知,秦国在兼并其他国家后,灭掉齐国是迟早的事。齐国“与嬴而不助五国”,无疑破坏了其他国家合纵抗秦的方略。
归根结底,这些不贿赂秦国的国家也是因为韩、魏、楚用土地贿赂秦国而灭亡的。
二、纵向对比,影射现实
之后,作者给已经灭亡的六国开了一方“良药”,即用贿赂秦的土地“封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奇才”,合力抗秦,“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与文章开头遥相呼应,凸显写作意图,将矛头直指北宋的对外政策,通过纵向对比来影射现实,以此警醒北宋统治者在对待外族入侵的问题上应该以史为鉴,坚决走武力抗击侵略者的道路。若一味地采取用土地贿赂侵略者来换取苟安的策略,六国灭亡的悲剧一定会在北宋重新上演。
总之,在《六国论》中,作者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六国灭亡的原因,告诫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六国灭亡的教训。整篇文章脉络清晰,条理分明,寓意深切,发人深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