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根据中央农村工作的部署和依法治国战略的要求,农村地区法制建设已经展开,农民对法律的认识和意识正在逐步提高,对自身合法权益的保护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法律环境和社会发展的不均衡等问题,导致农民法律意识的深度还不够、法律知识面还不够广,很多农民对国家法律法规的了解还十分有限。而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是加强法治建设、确保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的核心任务之一。促进乡村振兴,必须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在深入分析当前农民法律意识现状和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应加强农村法律教育宣传工作、落实农村法律服务体系、开展法律培训活动、增加农村法治建设资金投入、加强法律监督和农村农民维权保障体系建设和农村综合治理工作等对策,以期乡村振兴战略目标顺利实现。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民法律意识;途径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0.1;F3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4)08-0259-06
收稿日期:2023-05-06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编号:2022SJYB0493)。
作者简介:王莉娟(1981—),女,江苏扬中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三农”政策法规研究。E-mail:lilywgirl@126.com。
我国在大力发展乡村经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治理等问题亟待解决。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十九大”,其他以此类推)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二十大再次强调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可见,乡村振兴是我国当前的重要发展战略,而法治建设乡村也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内容。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推进法治进乡村,关系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同时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深刻认识到树立和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性,通过加强法律学习和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素养,让法治之光照亮乡村的每个角落并成为乡村振兴的推动力量。
1 相关概念的内涵意蕴
1.1 乡村振兴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三农”问题尤其是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做出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深刻阐述了乡村振兴的内涵、方向、布局、任务、原则等。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总书记再次强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在农村。乡村振兴是一项综合性的国家战略,其总体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总方针,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制度保障,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1]。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现现代农业发展。改革现有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步推进农村现代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第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基本覆盖率和质量,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第三,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发展多样化、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不断优化农村经济产业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与现代化水平。第四,吸引人才和资本。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引进机制,引进优秀的土地经营、管理和科技人才,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和农村发展领域。第五,实施乡村文明建设。加强乡村社会建设,推动农村社会和谐发展,保护农村传统文化和乡土特色,弘扬乡村新文明、新风尚。第六,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新农村风气;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加强农村文化建设以及卫生保健保障等工作,综合提高农村的整体文化素质。第七,保护生态环境。按照绿色发展理念,加强乡村生态建设,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农业质量与绿色生态的可持续性[2]。
1.2 农民法律意识
农民法律意识是农民在生产和生活中形成的对法律知识、法律制度、法律权益的理解、认知和信仰,是农民以其实际生活为依据,逐渐形成了对法律意义的认识与理解,并在生产和生活中积极地运用法律制度的观念与行动,它是人们对法律认识的一种反映,是农民在法律环境下形成的一系列法律观念和行为意识[3]。农民是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他们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农民的法律意识水平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法治建设进程和乡村振兴步伐。随着我国的法治建设不断加强,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也成社会所关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遵守法律意识。这是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守法律是法治社會的基本要求,也是一种基本公德。农民在生产和生活中应当尊重和遵守法律,从自身做起,增强遵守法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第二,依法维权意识。在现代社会中,法律在维护公平和正义、保障公民权益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农民在维护自身权益时需要了解法律知识并合理运用,防止受到侵害。因此,依法维权的意识已经逐渐成为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关注法律教育。法律教育是提高农民法律素质的重要途径。重视法律教育是提高农民法律素质的重要条件,也是维护正义的重要手段。第四,合理诉讼意识。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争议,因此,合理诉讼意识也成为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应当理性、合法地诉讼,不滥用司法程序,也不抵制司法程序。第五,用法律武器保障自身权益。了解法律是农民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的前提。只有了解法律,在遇到问题时才能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权,保障自身权益。因此,研究法律是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方法。第六,法律文明意识。法律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农民应当尊重法律、相信法律,注重法律意识的培养,构建文明法治社会。
2 农民法律意识现状与原因
2.1 农民法律意识现状
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民对法律的认识和意识正在逐步提高,对自身合法权益的保护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另外,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从实际情况看,农民法律意识的提高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农民的法律知识面还不够广,很多农民对国家法律法规的了解还十分有限;农民法律意识的深度还不够,很多农民对于法律精神的认同程度仍然不足,遇到法律问题时也缺乏解决的经验。具体表现为:第一,法律意识淡薄。农民是我国的基础人口,其在我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当前我国农民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依然存在,他们缺乏法律意识、维权意识,没有法律警觉性。他们对于法律的重要性和法律规范的适用理解不正确,甚至往往误解内容和法律实施过程,故常常不能及时或准确地察觉并处理问题[4]。第二,法律知识缺乏。由于缺乏法律知识,农民在生产生活中并不完全清楚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不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不仅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也容易受到侵犯。第三,法律信仰缺失。由于法制教育不足,农民对于法律的信仰也有所缺失,认为“人情世故大于法理”,甚至存在一些不良心态,认为违法有利可图。第四,法律服务不足。农村法律服务机构严重缺乏,且规模小、人员少,不能有效承担引导法律事务、普及法律知识、解决法律问题等工作。这使得农民无法及时获取专业法律服务,解决法律纠纷,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5]。
2.2 农民法律意识问题的原因剖析
农民对法律的理解和适用仍然相对简单和机械,缺乏对法律精神和法律价值的深刻理解;同时,农村地区普遍存在一些社会不公现象,农民的法律保护和维权仍然面临一定的挑战。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需要深入分析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分析其存在问题的原因,探索积极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将法律知识和法律精神真正融入到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以全面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2.2.1 缺乏法律知识教育
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进展缓慢,且法制教育相对不受重视。这种情况不可避免地导致农民缺乏法律知识。大多数农民未曾接受过任何法律教育,因此他们对法律的了解非常有限。有些农民不仅不懂法律条文,甚至一无所知。因此,他们对与权利义务相关的事物的了解少之又少,也很难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种现状不利于促进法制建设,需要重视农村地区的法律教育,并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关注。
2.2.2 地区文化传统影响
地区文化传统对人们的法律意识产生重要影响,在某些地区尤其明显。较保守的农民普遍认为法律只是一种束缚,无法在日常生活中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因此缺乏对法律的认识和了解。很多农民宁愿相信自己的亲人和朋友,而不相信法律和司法制度[6]。
在农村地区,人情关系和社会互动普遍比法律更加重要。一些老年人更重视与亲友的人情关系,认为“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段亲情”。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在农村地区可以更加轻松地解决问题,而不需要通过法律渠道。然而,这种文化传统对人们的法律意识的影响也可能会带来问题。当法律和人情关系产生冲突时,人们可能更倾向于遵循人情关系的原则,而不是法律,很多人可能会选择依靠自己的社会关系,而不是通过法律和司法机构寻求解决办法。
2.2.3 司法机关服务不到位
农村司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相对于城市普遍较弱,在维护农民权益方面容易出现疏漏和误判,农民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第一,司法机关的分布和数量较少,往往存在服务范围广、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第二,农村司法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相对较低,工作经验不足,处理案件的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第三,农村司法服务设施相对匮乏,很多地方缺乏合适的司法服务场所和设备,导致司法服务的效率低下。这些问题导致农民在维护自身权益方面面临较大的困难,往往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如在土地流转、拆迁安置、劳动权益保障等方面,农民往往面临法律知识不足、维权渠道不畅等问题,很难得到有效的司法支持和保护。
2.2.4 经济压力重
农民在日常生产和生活中面临诸多经济压力,如耕地面积减少、自然灾害、生产成本上升等问题,导致农民的生活质量较低,缺乏经济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往往无暇顾及法律问题,只能将精力放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从而无法花费时间和精力去了解和维护自己的法律权益。这种情况不仅会降低农民的法律保障水平,也会降低他们对法律的信仰度和信任度,进而对社会稳定产生负面影响。如农民在拆迁、土地流转等方面缺乏足够的法律知识和维权意识,往往容易被占便宜,甚至受到侵害,进而加剧社会矛盾和不稳定性。
2.2.5 土地流转使法律环境复杂
近年来,随着土地流转的不断深入,地区之间、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加剧,同时法律环境也变得愈加复杂,这使得农民在维护自身权益时遇到更多的法律难题。
一方面,土地流转涉及到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等多个方面,需要涉及多个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的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流转试点办法》等,不同地区和行业还可能会有不同的实施细则和管理规定,这使得农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容易被法律条文和流程所困扰。另一方面,土地流转涉及到土地的价值和利益分配,容易引发各方的利益争夺和法律纠纷。如农民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之间、農民和土地经营权承包人之间、土地流转中介机构和农民之间等,都可能会因为流转合同、土地使用权变更、租金、赔偿等问题而产生纠纷,导致法律环境复杂。
2.2.6 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
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民普遍缺乏社会保障和福利,在生产生活中容易受到侵犯,导致其法律信仰缺失。
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相比城市居民差距较大,缺乏医疗、养老、失业、工伤等方面的保障以及相应的福利待遇。这种现象在农村地区尤为突出,导致广大农民在生产生活中面临较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往往容易受到侵犯。如农民在拆迁、土地流转等过程中容易被迫接受不合理的安置方案或补偿标准,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和救济途径。此外,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农民在生产生活中的风险承受能力较弱,一旦遭遇意外、疾病等问题,往往会面临巨大的经济负担,导致贫困风险和社会不稳定性加大。这也会对农民的法律信仰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使他们对法律的信任度下降,甚至对法律产生排斥和不信任等负面情绪。
3 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下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意义
3.1 农民法律意识的提升是农村法治建设的需要
法治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农民作为我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法治建设的重要支撑。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不仅有利于落实国家的法律法规,还利于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农村的社会稳定,进而推进社会法治进程。
农村地区的法治建设与城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农民的法律知识面很窄,法律教育水平低,法律服务资源紧缺,相应的法律环境也不成熟。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是提升农村法治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需要加大农村法制宣传力度,增加农民法律知识教育投入,增强农民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维权意识,进而推进农村法治化建设。
3.2 农民法律意识的提升能更好地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农民既是劳动生产主体,也是重要的消费群体,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不容忽视。而农民的合法权益是他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法律法规的重要内容。因此,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可以帮助农民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形成有力的合法权益维护体系。
农民的法律意识关系到他们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保障,如国家扶贫政策、土地流转、耕地占用等问题。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可以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使他们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有效的保障。
3.3 农民法律意识的提升能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当前的重要工作之一,而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可以增强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积极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
与城市经济激烈的市场竞争不同,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缺少法律知识和意识的农民很难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获得发展的机会,法律意识的提高可以让他们更加理性地看待市场问题、权益意识,提高对市场风险的识别和规避能力以及自身投资的把控能力,提升农村经济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农民如果能够更好地了解法律,就能够更好地把握现代化农业方面的机遇和挑战,推进农业生产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3.4 农民法律意识的提升有利于增强社会和谐稳定
安定有序、和谐共处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标志。没有农村的安定,就没有全社会的和谐。农村地区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乡邻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习惯、传统等方式加以规范的,而发展法制与增强法律意识是乡村治理的有效手段。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可以增强他们的法治观念,维护社会稳定,增强乡村治理的有效性。如果农民对法律很熟悉,就能够更好地处理纠纷和矛盾,减少乃至避免社会矛盾的产生,进而促进乡村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4 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途径
4.1 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难点
提高农民法律意识并非易事,更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解决的事,在实践过程中困难重重,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4.1.1 农民教育程度低
相较于城市居民,农民的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许多农民因家庭贫困或缺乏机会,无法获得足够的教育,特别是缺乏法律知识相关的教育。农民对法律知识的了解普遍较少,很难理解未知的法律术语和程序。
4.1.2 资金不充分,人力投入少
农村法制建设是建立在强有力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基础之上的。然而,现实中农村法制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人力投入也略显单薄,这对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造成了不利影响。首先,农村法制建设资金不足,导致许多基层法律服务所面临严重的财政困难,无法提供完整的法律服务,这使农村居民的法律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更不利于对农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推进。其次,由于人力投入较少,许多基层法律服务所没有足够的法律人员为农民提供咨询和帮助,使得法律服务质量不高,难以满足农民对法制宣传教育的需求。
4.1.3 农村土地和财产纷争多而复杂
在农村地区,土地问题是农民生活和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和财产纷争较普遍,土地使用权、承包合同等方面的规定通常较复杂,需要长期的学习和研究。对于很多缺乏知识的农民而言,法律程序繁琐,从而使农民难以正确了解自己的权益和义务。加上农民对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不足,处理这些问题难上加难。
4.1.4 司法救济困难
农民平时难以找到相应的法律机构进行咨询和投诉,即使找到了相关法律机构,农民又缺乏时间和资金;此外,许多农民对法律程序不熟悉,不知道申诉的正确步骤和提供相关证据的要求。这些都增加了农民司法救济的困难。
4.2 提高农民法律意识的途径与对策
提高农民法律意识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从法律宣传教育、法律援助维权、增加资金与投入等各方面加强工作,切实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为构建法治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随着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政府的改革和发展,农村法律服务的水平和覆盖面将不断提升,作为乡村振兴主力军的农民,法律意识也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4.2.1 完善法律宣传和教育机制
为了加强法律宣传和教育机制,首先,有必要在农村地区建立更加健全的法律援助网络和法律服务站点,为农民提供更加全面的法律援助、法律咨询等服务。在这些站点,应当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活动,如举办各类法律知识讲座、普法宣传活动等,向广大农民普及法律知识和法律意识[7]。其次,制作和发放法律宣传资料也是加强农村法律宣传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制作优质的法律宣传资料,将相关法律知识更直观地呈现给农民,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资料应当针对农民的实际需求和生活环境,更好地满足他们的知识需求。最后,加强农村法治媒体宣传报道也十分必要。通过各种媒介手段如电视、广播、报纸等,向农民传递法律知识和法治建设的最新进展,引导农民正确地认识和使用法律。这些措施的实施将有利于农民更好地了解和使用法律,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进而推动农村地区的法治建设和社会稳定。
4.2.2 推行通俗易懂的普法宣传
推行通俗易懂的普法宣传,需要采取多种策略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阶段人群的需求。组织一些农民代表或知名农村律师集中宣讲,可以让农民在短时间内了解基本的法律知识,同时也可以借此机会听取农民对法律需求和疑问的反馈,以便更好地为农民提供帮助和支持。
考虑到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普法宣传应采用生动、形象、易懂的方法,让农民更容易理解法律知识[8]。通过讲解农民身边的真实案例,让农民更好地体会并深度理解法律知识。制作通俗易懂的图文和动画资料,让农民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更直观的认识和了解。建立服务热线,以电话、短信等方式为农民提供法律咨询和问题解答,也十分必要且有效。此外,为了提高农村地区的普法意识和法律素养,通过建立普法宣传站、普法教育基地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地传递法律知识和普法意识。在这些场所举办法律知识竞赛、观看法律教育影片等活动,让农民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法律意识和素养。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让更多的农民了解法律知识,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素养,进而推动农村地区的法治建設和社会稳定。
4.2.3 加强法律援助和维权体系建设
要加强法律援助和维权体系建设,在农村地区建立高效的法律援助和维权网络至关重要。建立完善的农村法律援助和维权体系,能够为农民提供更加完善的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和维权服务,并推动农村地区的法治建设和社会稳定。第一,构建法律援助和维权体系。首先,应该组建专业团队,建立法律援助中心,该中心应规范化和标准化服务,提供一站式的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和维权服务,以满足不同农民的各种法律需求;其次制定严密的法律援助标准和制度,确保法律援助和维权服务具有可靠性和规范性。第二,加强法律援助和维权的宣传工作。通过举办各种宣传活动如组织法律讲座、开展法律知识竞赛等,让农民了解自己的合法权益,并教育他们合法维权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和维权能力。第三,建立法律援助多种资助方式。为了保障农民的法律权益,还需要建立法律援助资金保障机制,确保农村法律援助工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使法律援助服务能够长期开展。此外,也应该建立法律援助基金、法律援助保险以及社会捐赠等多种资助方式,为农民提供更多的财务支持和帮助,解决因经济问题而无法维权的现象[9]。
4.2.4 创新法律服务方式
随着手机等移动设备在农民中普及,可以通过网络、移动终端等新媒体方式向农民提供快捷便利的法律服务。这些新型的法律服务方式可以突破传统服务的时空限制,让农民随时随地都能获取法律服务信息,提高法律服务的效率和质量。首先,建立农村法律服务热线和网上咨询平台。通过建立农村法律服务热线,农民可以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获取法律咨询,解答他们面对的法律问题。同时,建立法律服务网站和移动应用程序,提供在线咨询、在线处理法律文件等服务,让农民可以在家中使用计算机或手机为自己进行法律事务处理。其次,利用新媒体的互动特性,开展互动式的法律教育和宣传活动[10]。如通过在微信、微博等平台开设农村法律咨询专栏,真实反映农民的法律诉求和实际困境,同时通过专家指导或在线讲座为农民提供知识和建议。这种方式将法律知识和法律服务引入农民的日常生活中,提高他们对法律的认知度和法律素养。通过结合新技术和网络媒体创新法律服务方式,可以为农民提供更便捷、实用和高效的法律服务,进而促进农村法治建设的发展。同时,也为发展数字化普法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实践案例和应用范例。
4.2.5 增加资金和人力投入
为了促进农村法律服务事业的发展,增加资金和人力投入是必要的。随着农民法律意识的不断提高,农村法律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政府部门应当尽快制定相应措施,从制度、资金、人才等方面加强农村法律服务的投入和支持,打造合适的法律服务体系,在维护农民利益、建设法治农村等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效。
第一,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法律服务的资金投入。具体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为农村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中心、农民教育培训中心等机构提供经费支持和设备设施建设,提高法律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和能力。第二,政府也可以加大对法律工作者的培训和扶持力度。如设立相关奖励机制,鼓励律师和法律服务人员在农村从事法律服务和维权工作,并针对农村特色和需要,加强对农民法律自助和教育技能等方面的培训。第三,政府可以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民依法维权和参与法律服务工作,如减免农民维权的诉讼费用、流转部分公共土地财政补贴、农村集体土地闲置处置鼓励等政策,以激励农民利用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
4.2.6 改善农村社会综合治理
改善农村社会综合治理对于促进农村法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应该加大对基层组织和农村社会组织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村法治组织和服务体系的完善,提高从事法律服务人员的素质,从而深度融合农村社会综合治理与法律服务等工作,从多个角度全力为农村法制建设提供支持和保障[11]。第一,政府可以加大对基层组织和农村社会组织的支持和帮助力度,以推动基层治理的发展和完善。如可以提高对乡(镇)、村民委员会的经费支持,调动基层组织的工作力量,使其在社区建设、公共事务管理、信息传递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也可以鼓励成立更多的农村法治组织如法律援助中心、调解委员会等,为农民提供更加全面、专业的法律服务。第二,加强从事法律服务的人员素质建设,提高农村司法机关的工作效能和服务水平。政府可以通过加强对律师、公证员、法律工作者等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其法律专业能力和服务能力;也可以探索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推动农村司法机关数字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第三,政府还可以推动农村社会综合治理与法律援助、调解等工作的深度融合,形成一体化的社会治理模式,使法律服务成为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农村法制建设的深入发展。
5 结语
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是乡村振兴战略不可或缺的一环。只有让农民真正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并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才能够真正实现乡村振兴。因此,应该加强法律宣传,建立法律意识教育机制,创新法律服务方式,不断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进而推动乡村振兴事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承伟. 习近平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研究:下[J]. 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2023(2):5-20.
[2]周 文,唐教成. 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问题与实践路径[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22(6):5-16.
[3]王 晨. 贯彻实施乡村振兴促进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乡村振兴促进法执法检查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J]. 中国人大,2022(14):14-16.
[4]唐 莹. 产业链视角下农业現代化发展法律保障体系研究[J]. 农业经济,2021(4):28-29.
[5]黄新根,李弘雯. 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农民法律意识培养研究[J]. 中国集体经济,2022(4):106-107.
[6]赵春燕. 谈依法治国的重点和难点[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23(增刊1):153.
[7]孙 明. 农民法治教育当如何发力[J]. 人民论坛,2020(14):84-85.
[8]陈满玉.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民法治素养提升的路径[J].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20,18(2):59-61.
[9]乔长涛. 浅析中国农村法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读《迈向民主与法治的国度》[J]. 农村实用技术,2021(5):44-45.
[10]郝 松. 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对策思考——基于 “三农” 视角[J]. 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2(6):9-10.
[11]郭 煦. 推动乡村振兴走深向实[J]. 小康,2023(4):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