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
音乐教学中的“读”,是读乐谱、节奏、歌词等。教师把语文教学中“读”的模式引入音乐教学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导学生正确歌唱,特别是建立科学的歌唱概念。通过“读”对学生进行视唱、听音、节奏等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对歌曲的感受和鉴赏能力。
探究识谱视唱中的“读”
学习音乐,读谱是第一步。在初中音乐课堂上,读谱训练贯穿教学始终。仔细研读乐谱是完美演绎音乐的前提,是充分表达作品内涵的保障,也是深入音乐、准确把握音乐风格的重要路径。读谱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歌唱水平的手段。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读谱习惯。
探究节奏训练中的“读”
节奏是音乐的骨骼,旋律是音乐的血肉。如果音乐失去了节奏,就像人失去了骨骼不能行走。音乐离不开节奏,课堂教学也不能没有节奏。课堂是教师进行音乐教学和学生学习音乐的主陣地。练习掌握节奏,要先把它准确地读出来,然后划拍,再用最简单的身体动作发出各种有节奏的声音,如拍手、拍腿、跺脚等动作,感受音乐的节奏美。
探究歌唱教学中的“读”
歌词中孕育着歌曲的灵魂。正确、清晰的朗读,可以领略到歌曲在节奏、音准等方面的精妙之处,更好地理解歌曲的内涵,把握歌曲表达的情感。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用准确的发音、语气朗读歌词:结合歌曲的节奏特点,用歌唱的状态朗读歌词,同时要把握歌词表达的思想感情,使歌词和歌曲的旋律完美结合,从歌词朗读中寻找歌唱的灵感。朗读歌词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把握歌曲的文学韵味,还能使学生对音乐产生丰富的想象,更好地把握歌曲的意境、思想感情、艺术手法等,从而更准确地演绎歌曲。
通过对音乐教学中“读”的探究,笔者的音乐教学收到了以下效果:
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读谱方法。通过课堂学习,学生明白了读谱包含的内容,理解了乐谱的内涵、旋律的走向、乐曲的风格等。鉴于学生听辨力好、模仿能力强,教师可采用“听觉先于视觉”的教学观念进行指导,以听为主,在发展听觉的基础上促使学生建立音高概念,唱准旋律。对于一首新的乐曲,教师要先示范演唱或演奏,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印象。教师演唱乐句,学生模唱。然后,教师弹奏乐曲的分句,学生模仿教师弹奏的乐句,再由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这首乐曲的乐谱。
学生掌握了“读”的节奏和方法。笔者用合理的训练方法配合实际情况,提高学生对乐曲节奏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在节奏训练方面,笔者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动起来,让学生主动参与节奏训练,运用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法,融入各种体态律动活动,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进行节奏训练。具体方法:用节拍器来进行数拍练习,培养节拍感,再通过体态律动训练节拍;用肢体语言表现乐曲的节奏,模仿声音做动作,把节奏融入游戏……这些训练,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用心地感受节奏。
学生掌握了正确读歌词的方法。在音乐教学中,朗诵是歌唱的基础,歌唱是朗诵的音乐化,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因此,歌词朗诵训练对声乐学习有很大帮助。具体做法:学习朗读时咬字吐字的方法,找准字的准确发音部位,使声音自然流畅地发出;学习正确的呼吸方法,将朗诵、共鸣、气息三者协调起来,发出饱满的歌唱声音;抑扬顿挫地朗读,体会作品的语调、气势;表演式朗诵,达到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教师将这些朗读技巧融入歌曲,不仅让学生深入了解了歌曲的内在情感,还培养了学生的音乐综合表现能力。
(责编 马孟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