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微笑》中的花意象及其文本意义

2024-06-03 04:40李佳音
长江小说鉴赏 2024年2期

李佳音

[摘  要] 花朵作为自然界中常见的事物,从古至今都受到人们的喜爱,花朵常被赋予美好的含义并在文学作品中用以表达不同的隐喻意义。尽管花意象在千百年的频繁使用中固化出了部分理所当然的隐喻含义,仍然有来自不同时期的诗人赋予其现代性意义,使之在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展现出细微的差别。本文从花朵常见的隐喻性含义出发,分析诗人拉菲尔·阿尔贝蒂在《中国在微笑》中借助花朵表达的隐喻含义,并结合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对其创作目的进行解读。

[关键词] 《中国在微笑》  拉菲尔·阿尔贝蒂  花意象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7-2881(2024)02-0125-04

作为西班牙“二七年一代”的重要诗人之一,拉菲尔·阿尔贝蒂·梅雷略一生出版了三十多部作品,获得了许多奖项。除了文学,阿尔贝蒂在绘画方面也颇有造诣,曾多次获得绘画奖,因此他在创作中总是能够把诗歌和绘画联系在一起。他的诗歌作品如同一幅幅丰盈的油画,有着丰富的色彩和多样的意象。

作为在西班牙內战期间捍卫西班牙人民自由和权利的重要人物,阿尔贝蒂在内战后创作出了大量展现其政治理想的诗歌作品。由于其共产党人的身份,阿尔贝蒂与其妻子玛丽亚·特蕾莎·莱昂于1957年曾受邀来到中国参观旅行,感受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在这次旅行中,中国的风俗习惯、古老文化、奇特风景和中国人民勤劳、乐观的美好品格无不令诗人感到新奇与惊叹,对其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中国返回后,阿尔贝蒂与妻子共同完成作品《中国在微笑》。作品中“花朵”这一概念频繁出现,其隐喻含义包罗万象,从自然、青春,到新鲜思想和社会主义建设成果,阿尔贝蒂用其新颖的思路和开阔的想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幅绚丽的图景。

一、诗歌作品中常见的花朵意象

“意象”,在文学层面上指文学作品中可以唤起读者的感官印象、创造特定的氛围来凸显作品主题的元素。自古以来,种类繁多的花卉就是人们生活中的一抹亮色,正因如此,花朵元素在文学创作中比比皆是,更因其背后蕴含的丰富隐喻含义能够契合诗歌对文字简要精炼的需求而成为诗人作品中的常客。古今中外,花朵这一意象在文学作品——尤其是在诗歌作品中被广泛使用,其代表的主要隐喻含义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世界的希望与美好

花意象代表了大自然盛开凋零的生命循环。写诗如作画,诗歌中借花来展现浓烈的浪漫气息、渲染景色之美的做法屡见不鲜。不论是唐代诗人李贺的仙游诗《天上谣》中的“玉宫桂树花未落,仙妾采香垂珮缨”,还是西班牙黄金世纪的诗人佩德罗·埃斯皮诺萨在《上帝之作,完美大自然的颂歌》中的“谁教给你百合的花形/或头戴金冠的玫瑰/她是芬芳的女王?”花都是作者赞颂自然、抒发情感重要工具。

李贺在诗中展开了一幅新奇瑰丽的绚烂幻境。仙树不枯、仙花不落,不同于“馨香易消歇,繁华会枯槁”,诗人竭力描写幻想中兰桂芬芳、春光永驻的仙境,与现实的失意落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衬托出其对所处境遇的遗憾。埃斯皮诺萨则以百合、玫瑰等鲜花来表达对大自然和上帝的赞美。在他的笔下,绚丽的花朵是自然界最真实的写照,更是上帝创造出的生命奇迹。这一诗作既是作者对其信仰的忠贞的体现,又是花朵隐喻自然的典型范例。深究两首诗的根源,“花”依然用于承载“美好”这一含义。

2.女性的娇嫩与柔美

将花朵与女性关联这一隐喻有着悠久的历史。花的外形和其柔美、娇弱的特质正好与女性特质契合。深入探究,花苞与女性子宫的形状和功能都十分相似,为这个隐喻增加了合理性。

元稹在其悼念亡妻的《离思五首(其四)》中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如同中国的俗语“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此处将“花丛”代指“女性”,但不明确指出“女性”这一对于内敛的中国人来说不便在文学作品中直接言明的概念,隐晦但能够达意,保留了诗歌语言的美感。

《他玛与暗嫩》中,诗人加西亚·洛尔卡则用花委婉表达性爱这一主题:“在他玛的身旁/一些吉普赛少女们在叫嚷/另一些吉普赛少女在收集/她被摧残的花朵的血滴”。这段诗歌中,“花朵的血滴”指代少女失身的代价,“花朵”则成为少女本身。由此也可以推断,将女性与花朵进行类比这一行为早已出现,且该隐喻无须读者费力解读便清楚其含义。以花朵来隐喻使得这些难以明说的内容更加隐晦地被表达出来,增添了词句美感的同时也便于读者理解。

3.爱情的甜蜜或苦涩

花朵的另一常见的意象是心心相印的爱情:西方传统中,玫瑰作为希腊神话中爱神阿芙罗狄忒的圣花,是情人表达爱意最常见的媒介;而中国古时相爱的男女则选择芍药作为其定情信物。

《诗经》有云:“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古时男女借芍药表达其对分开的依依不舍之情。洛佩·德·维加则在《罗密欧与朱庇特》中为读者再现了经典的神话故事:“当公牛向欧罗巴倾诉爱情/玫瑰花从她的衣裙下落,/都说她的脸变了颜色。”主神朱庇特看中了腓尼基王的女儿欧罗巴,变作白牛混在畜群中抢走了欧罗巴。此处的玫瑰花便是朱庇特爱慕之意的化身,诗人用想象展开了一幅表白时的浪漫图景:公牛诉说爱意,火焰般的红玫瑰便慢慢飘落下来。花朵隐喻的爱情并无绝对的定义,或两情相悦,或一厢情愿。

4.青春的象征

鲜花带有生命力的张扬,有鲜花盛开的地方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就像年轻人聚集的地方总是朝气蓬勃的。然而,“人间花草太匆匆,春未残时花已空”,鲜花在短暂盛开过后就迅速枯萎,诗人往往借花发出珍惜青春年华的感慨。

加尔西拉索·德·拉·维加在十四行诗中留下了这样的句子:“冰冷的风会使玫瑰凋残/轻快的年龄会使一切改变/为了不改变自己的习惯。”花朵凋零,青春不再,人还要继续向前。青春年少的时光转瞬即逝,但留存了一种永恒、不朽的精神,留下了“青春快乐的果实”。时间是残酷的,带走了健壮的体魄、美丽的容颜,有限的花期是青春的感伤与遗憾,因此人们更要珍惜青春时光。

二、阿尔贝蒂以往作品中花朵的象征意义

象征是诗歌中普遍采用的写作手法,象征主体与喻体之间或明或暗的联系使得作品的内涵更加丰富多样,引人深思。阿尔贝蒂是一位擅长使用象征手法的优秀诗人,自然界中常见的事物如海洋、日月,或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颜色,都是诗人偏爱的象征喻体。然而,“花朵”这一意象并不是诗人作品中的常客,以下选取两处,对其中“花朵”的象征本体进行分析。

在阿尔贝蒂1924年出版的诗集《陆地上的水手》中收录的题为《坐着的玫瑰女孩》一诗中,诗人哀叹脑海中的女孩的“死亡”:随着时间的流逝,女孩逐渐变老,被永久地遗忘。诗的开头部分写道:“坐着的/玫瑰女孩/她的裙子上/如同一朵花/展开的地图集。” 这句中的花是女主人公花样年华的写照。作者将花朵置于作品的开头,隐喻了女孩的青春年华,而随着女孩逐渐衰老、消逝,“花”这一意象也不再出现。通过隐喻,阿尔贝蒂更加鲜明地比照出了青春如花般的宝贵。

阿尔贝蒂在另一首诗《献给阿泰尔》中,也运用了花的意象:“我将畅饮你的海藻/你最隐蔽的炽热花朵的琼浆”,“在她哭泣、忧伤、孤独地离去后/有人用新鲜甜蜜的水将花浇灌/红色的玫瑰又在这里燃烧,开放/期盼”。“炽热花朵的琼浆”是更加委婉、隐晦的表达,“红色的玫瑰”则指代情人间萌生的浓浓爱意。诗人借助“花朵”所含有的隐喻意义,凸显诗歌的爱情主题以及对心爱之人的赞美之情。

“花朵”这一意象的出现与诗歌的主题联系紧密,恰到好处地烘托出诗歌需要的氛围,因此,在与爱情话题相关的诗集中,“花”这一意象就会更加频繁地出现。受制于诗歌的主题,在阿尔贝蒂以往作品中采用的“花朵”意象相对保守,很少脱离常规的指代意义。

三、《中国在微笑》中花意象的现代性意义

《中国在微笑》共收录二十八首诗歌,包含诗人中国之行的所见、所思、所感。当时的西班牙正处于弗朗哥的独裁专制统治之下,社会大环境灰暗沉闷,诗人选择用“鲜花”这一积极美好的意象传达自己的见闻与想法,加大了作品与现实的差异,传达出诗人亲身体验过两国不同的社会氛围后受到的触动。诗集中频繁出现与以往大相径庭的全新花意象内涵,阿尔贝蒂结合时代背景,与时俱进,将花元素揉进社会主义建设主题,赋予了花意象更具现代性的隐喻含义。

1.艺术界的繁荣景象

阿尔贝蒂来华访问期间,恰逢中国“双百”方针提出。在此背景下,诗人写下《让百花齐放》:“终于让百花齐放/让她们在花园中歌唱/做成花环而且忠诚/哪怕颜色完全不同/茉莉花的洁白与康乃馨的火红。”诗歌中暗喻各种文化艺术思想,呈现出多样思想的相互碰撞、争奇斗艳的繁荣景象。这些新思想对同为共产主义者的阿尔贝蒂来讲同样珍贵,“百花齐放”这一政策的命名启发了阿尔贝蒂,由此开发出花朵新的隐喻意义。

反观同时期的西班牙国内,独裁统治下严格的审查制度严重阻碍了新思想的产生与传播。在西班牙当局政府的压迫下,许多诗人、作家纷纷逃往国外,直至1975年弗朗哥去世后才得以陆续返回祖国。阿尔贝蒂与妻子玛丽亚也是流放者中的一员,在西班牙开始走向民主后的1977年才回到西班牙。舆论上的噤声使人们的反抗都淹没在时代的洪流之中。因此诗人选取花作为喻体,源于“双百”方针的启发,用“百花齐放”之意表达对思想言论自由的渴望。

2.儿童——国家的未来

“为了在鲜花盛开的美妙春天,一个黎明將我在你可爱的花园中唤醒”,这是《中国》一诗中的句子。“花园”让人联想到传统儿歌《娃哈哈》中的歌词:“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花朵指代儿童,国家未来的象征。从歌曲的创作时间来看,或许阿尔贝蒂访华期间听说过这首儿歌,因而获得启发,也可能基于相似的时代背景,阿尔贝蒂和儿歌的词作者不约而同地将花朵充满生机这一特性赋予儿童,来完成花朵隐喻意义的更新。在《可悲的政府》中,诗人写道:“请来看一看,孩子们笑得像花园里的花儿一样。”阿尔贝蒂直接明喻,将孩子比作花儿,点明二者之间的关系。时至今日,把孩子比作“祖国的花朵”依然常见。阿尔贝蒂希望“笑得像花儿一样”的孩子们能够茁壮成长,点缀祖国这个“可爱的花园”。

将儿童作为“花朵”这一意象的隐喻意义与指代青春异曲同工,两种隐喻都是利用了花朵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特征,但用鲜花代指儿童更多地选取花纯洁、美好等积极向上的隐喻意义。在资源相对贫瘠匮乏的年代,人们对新生儿寄托着殷切的希望,期望他们长大后能够为家庭、祖国的建设作出贡献。

然而,西班牙国内的孩童缺少茁壮成长、开花结果的花园。由于内战,成长于弗朗哥独裁统治期间的儿童大多缺乏完整的家庭和充满关爱的成长环境。弗朗哥政府经常与教会合作,以“西班牙的未来”作为噱头,用儿童进行政治宣传。政府将遭到追捕的共和党人的子女强制送到右翼家庭收养,以便让他们接受“恰当的教育”。“花园”就是帮助儿童茁壮成长的肥沃土壤,更是帮助国家走向富强的理想环境。将花朵比喻儿童,不只是对孩童充满信心,更是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信心,是诗人发自内心的祝愿与期盼,希望借此为西班牙的未来发展指明道路。

3.社会主义建设成果

花朵在《中国在微笑》中的第三层隐喻含义是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果,这也是该诗集中最突出的花朵隐喻。用花朵暗喻成果,如同植物开花结果。另外,同为共产主义者,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是阿尔贝蒂书写和赞扬的对象。

在诗集的同名诗《中国在微笑》的结尾,阿尔贝蒂写道:“在中国的花园里,鲜花开了。”诗人用这句话作为结尾,指出“鲜花开了”,但没有明确指出鲜花开后的场景,留给读者自行想象的空间,亦是对中国未来的畅想。这里的花朵暗喻国家富强、现代的繁荣景象。《长城之歌》中也有这样两段:“请和我一起来中国的乡村。中国的迷雾已散尽。中国所有的花儿都已开放。中国正在天亮,手中洋溢着花香”;“请和我一起来中国的乡下。请和我一起来,手中拿着鲜花”。诗人访问中国恰逢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农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诗歌中鲜花盛开的环境,就是新中国欣欣向荣的景象。

这一隐喻是对花朵意象的大胆创新。尽管西班牙第二共和国时期的民主进程在弗朗哥独裁专政期间受到了阻碍,阿尔贝蒂坚信西班牙就像会再次开放的花朵一样,最终找到复兴的道路。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鼓舞处于国家动荡中的西班牙人民,勇敢地对抗专制统治,去追求民主。

《中国在微笑》中所赋予花朵的全新隐喻含义,源自阿尔贝蒂在中国的亲身经历。花意象展现了诗人到达中国后对中国的良好印象,表现了新中国从荒芜破败到鲜花满园的蜕变,展现了阿尔贝蒂本人作为共产主义者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信心。

四、结语

《中国在微笑》中,阿尔贝蒂灵活、跳脱的用法赋予花朵新的隐喻含义,使得这部作品更加生动形象。在中国之行带来的灵感启发下,诗人并没有在该诗集中选用以往作品中常见的花朵意象,而是添加了全新的含义。独具时代特色的花朵隐喻含义贯穿整部作品,既展现了阿尔贝蒂个人的创作特色,也反映了新中国欣欣向荣的景象以及富有时代特色的思想。

参考文献

[1] Carvalho M M. Transcendente e histórica: a poesía de Rafael Alberti escrita durante la Guerra Civil Espa?ola[M]. Brasil: Universidade de Brasília. 2016.

[2] Alberti R. Marinero en tierra[M]. Madrid: Visor Libros,2017.

[3] 韓涛,郭宇晶.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花隐喻[J].汉字文化,2021(5).

[4] 贾军.植物意象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1.

[5]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6] 洛尔卡.洛尔卡诗选[M].赵振江,译.桂林:漓江出版社,1999.

[7] 阿尔贝蒂.中国在微笑——拉菲尔·阿尔贝蒂诗选[M].赵振江,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

[8] 李忠杰.共产国际与西班牙民族革命战争[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1).

[9] 卡斯蒂耶霍.西班牙黄金世纪诗选[M].赵振江,译. 北京:昆仑出版社,2000.

[10] 史明贤.1936—1939年西班牙民族革命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3).

(责任编辑 罗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