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对虾与长吻鱼危生态混养试验

2024-06-03 21:59李雪松陆根海曹祥德
水产科技情报 2024年3期
关键词:南美白对虾

李雪松 陆根海 曹祥德

摘 要:为研究新型的生态养殖模式,降低南美白对虾单一品种养殖风险,于2022年6—10月开展了南美白对虾与长吻鱼危生态混养试验,并与传统的南美白对虾池塘单养模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单养模式下南美白对虾的产量为(4 011.3±1 083.6)kg/hm2,规格70~90尾/kg,成活率为(69.4±7.9)%。混养模式下虾的产量为(3 650.0±663.4)kg/hm2,规格40~70尾/kg,成活率为(45.4±5.0)%,单养模式和混养模式虾的成活率差异显著(P<0.05)。长吻鱼危放养规格(91.9±26.8)g/尾,放养密度1 500尾/hm2,收获规格(449.3±103.7)g/尾,成活率(98.0±1.9)%,混养模式较单养模式获得了29 170元/hm2的增收。试验结果表明,混养相对于单养,在几乎没有增加其他养殖成本的情况下,保证了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收益,同时收获了较好的长吻鱼危养殖效益,提高了养殖生产总收益。

关键词:南美白对虾;长吻鱼危;生态混养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俗称南美白对虾,自1988年引进我国以来,因其生长快,个体大,抗逆性强,产量高,养殖周期短,适宜海、淡水养殖等优点,成为我国重要的虾类養殖品种之一[1]。随着对虾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粗放的养殖方式已不能满足绿色生产的要求,而高密度集约化养殖模式下,由于养殖密度的提高,对虾病害频发,养殖成功率大幅降低,导致对虾产业损失巨大。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及产业升级发展,人们在如何生态养殖南美白对虾方面已经做了许多尝试,从以往单一品种的高密度养殖模式,逐渐发展起鱼-虾、虾-虾、虾-蟹混养等生态养殖模式[2-4],这些新型混养模式既可以减少养殖成本,还能合理利用养殖水体,从而实现更高的养殖效率和生产效益。

长吻鱼危(Leiocassis longirostris)俗称江团、肥沱,隶属于鲶形目、鲿科、鱼危属,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干、支流区域,在江鲜中与河鲀、刀鱼、鲥鱼齐名,号称长江第四鲜,是我国名贵的淡水经济鱼类之一[5]。长吻鱼危肉质细嫩、腴而不腻、味道鲜美且营养丰富,素有“不吃江团,不知鱼味”之美誉[6],深受消费者喜爱。长吻鱼危是肉食性底层鱼类,喜集群生活,对生态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在天然水体中以小鱼小虾为食,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经驯化可完全摄食配合饲料。由于长期过度捕捞以及气候、生存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近年来长吻鱼危自然资源已严重枯竭。该鱼自20世纪80年代人工养殖获得成功以来,其养殖产业已经在我国四川、重庆、广东、湖北、江苏、安徽等省市得到迅速发展[7],养殖模式有池塘、网箱、工厂化养殖等。

为降低南美白对虾单一品种养殖风险,寻找适合与南美白对虾混养的鱼类品种,开发新型的生态养殖模式,本课题组于2022年开展了南美白对虾与长吻鱼危生态混养试验,并与南美白对虾单养模式进行对比,分析2种养殖模式的生产效益差异,以期为完善南美白对虾生态混养模式提供基础数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在上海市水产研究所青浦科研基地进行。基地交通便利,电力设施完备,周边无工业污染,水源充足,水质良好。

1.2 池塘准备

试验用池塘5口(2#、3#、4#、8#、9#),均为南北向的长方形池塘,面积均为0.2 hm2,池底平坦,平均水深2.5 m。由于基地地势较低,每口池塘配备1台2.2 kW潜水泵用于排水。每口池塘还配备1台1.5 kW叶轮式增氧机。其中,2#、4#、8#塘采用南美白对虾与长吻鱼危生态混养模式,3#、9#塘采用南美白对虾单养模式。

试验用池塘在冬季排干池底积水,晒塘,并做好池塘修整工作。苗种投放前10 d左右,池塘注水10 cm,用漂白粉30 mg/L兑水后进行全池泼洒消毒。7 d后排干池水,加注新水至1.2 m左右。进水口用孔径0.425 mm(40目)的筛绢网过滤,以防止敌害生物进入池内。养殖水源来自淀山湖水系,水质无污染,符合国家渔业相关水质标准。

1.3 苗种放养

南美白对虾苗种购自青浦某育苗场,均为淡化苗,规格为(1.0±0.2)cm。虾苗体色正常、附肢完整、胃肠饱满、肌肉透亮、游动活泼,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于2022年6月6日在池塘上风处完成虾苗投放。混养和单养池塘放养密度均为45万尾/hm2,共计放养45万尾虾苗。

混养的长吻鱼危2龄鱼种来自上海市水产研究所奉贤科研基地,规格为(91.9±26.8)g/尾,体质健壮、无伤无病。放养时间同为2022年6月6日。放养密度为1 500尾/hm2,即每口混养池塘放养300尾鱼,共计放养900尾。

1.4 饲养管理

1.4.1 投饲管理

日常投喂南美白对虾配合饲料(浙江明辉饲料有限公司),日投2次,早晚(8:00、16:00)各投喂1次,长吻鱼危不单独投料。投饲时,将饲料沿池塘四周遍撒一圈。每口试验塘设有50 cm×120 cm的料台2个,在每个料台投放占该池塘总投饲量1%~2%的饲料,以便检查摄食情况。饲料投喂量以投后2~3 h吃完为准,根据虾的摄食情况以及天气、水质和池虾活动状态等适时进行调整。

1.4.2 水质管理

试验期间保持水质清新良好,溶解氧充足。试验池塘早中期每半个月加注新水1次,每次加水10~20 cm,保持常规水位。中后期,根据天气、水色以及水质监测结果适量换水,每次换水15%~25%,整体把握“肥、活、嫩、爽”的原则。日常做好水温、溶解氧(DO)、pH等指标的监测并记录,定期检测氨氮(NH3-N)、亚硝酸盐(NO2--N)、硝酸盐(NO3--N)、化学需氧量(COD)等水质指标。

1.4.3 病害防治

虾病防治着重从苗种质量入手,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坚持生态调节与科学用药相结合。饲养过程中,定期使用生石灰进行水体消毒;养殖中后期定期泼洒EM菌和芽孢杆菌等来调节水质,同时保持充足的溶解氧;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维生素C、多糖类和抗菌肽等来提高对虾的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

1.4.4 日常管理

根據天气、温度、水质及鱼虾活动等状况,适时开启和关闭叶轮式增氧机。通常每晚20:00—22:00开机,至次日上午7:00左右关机。晴天中午开机1 h,遇连续阴雨天气则延长开机时间,以确保池塘水体中溶解氧充足、分布均匀。

每天早晚各巡塘1次,除了检查饲料剩余和池虾的摄食情况,还要观察鱼虾的生长状况及水体环境变化情况等。如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换水、增氧等措施。

做好塘卡记录,详细记录天气、水温、投饲量、换水量、水质、鱼虾生长等情况,用于试验总结分析。

1.5 捕捞收获

采用先捕虾、后捕鱼的顺序进行起捕收获。8月底,当南美白对虾规格达到60~80尾/kg时开始采用地笼分批捕捞上市,在地笼入口贴上3.5 cm×3.5 cm的网片,以防止长吻鱼危鱼种误入地笼造成损伤。至10月初,待池塘内南美白对虾基本捕尽时,再干塘起捕长吻鱼危及剩余的虾。

1.6 数据处理和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平均值±标准差的方式表示,统计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设显著性水平为0.05。

2 结果

2.1 养殖收获

两种养殖模式下各试验池塘的收获情况见表1。试验结果显示,混养模式下,南美白对虾的平均产量为(3 650.0±663.4)kg/hm2,收获规格40~70尾/kg,养殖成活率为(45.4±5.0)%;长吻鱼危体质量由初始的(91.9±26.8)g增至(449.3±103.7)g,成活率达(98.0±1.9)%,饲料系数(包括鱼和虾)为1.28~1.48。单养模式下,南美白对虾的平均产量为(4 011.3±1 083.6)kg/hm2,收获规格为70~90尾/kg,相较混养模式下偏小,但养殖成活率达(69.4±7.9)%,显著高于混养模式(P<0.05),饲料系数为1.24~1.28。

2.2 经济效益

两种养殖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见表2。本试验养殖周期内投入成本包括苗种、饲料、电费、塘租、人工及其他费用,两种模式单位成本分别为113 700元/hm2和89 965元/hm2,具体见表2。鱼、虾的收入按实际售价计算,南美白对虾规格<80尾/kg的售价为50元/kg,规格>80尾/kg的售价为44元/kg,长吻鱼危的售价为70元/kg,两种模式的产值分别为229 125元/hm2和176 220元/hm2,利润分别为115 425元/hm2和86 255元/hm2,差异显著(P<0.05)。虽然混养池塘南美白对虾的产量比单养池塘略低,但虾的规格相对较大,售价较高,因此总体上南美白对虾的收益与单养模式下持平,在几乎没有增加其他投入的情况下,却收获了较好的长吻鱼危养殖效果,同时获得了29 170元/hm2的增收。

3 讨论

3.1 混养模式

目前,无论是南美白对虾还是长吻鱼危,大多是采用单一品种的养殖模式,而单一品种养殖容易造成饵料、水资源的浪费以及病害暴发[2]。鱼-虾混养模式能高效利用水体空间,充分利用生物间的生态互补性,通过食物链的联结,提高饲料转化率,净化养殖水质,减少病害的发生,在提升养殖能效、减排减污的同时生产出更优质的水产品,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本试验在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中进行长吻鱼危生态混养试验,有效地提高了池塘空间的利用率。长吻鱼危为底栖性鱼类,其性温顺,不善游泳,喜欢集群生活,抢食能力差,体长小于20 cm的个体为杂食性,体长大于20 cm的个体为肉食性,主要摄食小型鱼类和虾类等[8]。长吻鱼危的这一特性有助于及时清理弱虾、病虾和死虾,防止对虾疾病的蔓延,达到鱼虾生态综合防病的效果。长吻鱼危经过驯食后可完全摄食人工配合饲料,因此能及时清理残饵,减少残余饲料对水体的污染,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达到净化养殖池塘水体的目的。本试验在整个养殖周期内没有发生病害,也能够说明生态混养模式有利于提高池塘能效,降低病害发生的可能。

3.2 混养效益

本试验结果表明,在南美白对虾的精养池中混养一定数量的2龄长吻鱼危鱼种可以获得良好的养殖效益。在本试验的混养模式下,南美白对虾的单位产量为(3 650.0±663.4)kg/hm2,虽略低于单养模式的(4 011.3±1 083.6)kg/hm2,但混养模式下收获的对虾规格较大,售价相对较高,因而两种养殖模式所收获的对虾实际收益基本持平。与此同时,混养模式在不投饲、不增加其他投入的情况下,增加了长吻鱼危的收益,混养的长吻鱼危平均体质量由最初的(91.9±26.8)g增至(449.3±103.7)g,单位收益达到29 170元/hm2,提质增效作用明显。

3.3 南美白对虾成活率

本试验混养模式下南美白对虾的平均成活率仅为(45.4±5.0)%,显著低于单养组的(69.4±7.9)%(P<0.05),与2019年的数据基本一致[9]。有研究表明,池塘中混养一定密度的鱼类将直接影响南美白对虾的生长和成活[10]。严峰等[11]在南美白对虾混养点带石斑鱼的研究中发现,当混养的点带石斑鱼密度超过3 000尾/hm2后,南美白对虾的成活率和产量将随着混养鱼密度的增加而下降。混养过高密度的肉食性鱼类会加剧其对食物和空间的竞争,从而对健康的南美白对虾进行捕食,导致对虾的存活率和产量降低。本试验放养长吻鱼危的密度只有1 500尾/hm2,在生产上主要起生物防病的作用,养殖中后期对健康对虾构不成威胁,因此,放养鱼种的密度不是导致对虾成活率和产量下降的直接原因。推测造成两种模式下对虾成活率差异显著的原因,可能是在投放鱼种和虾苗时考虑不周,安排在了同一天进行。此时虾苗规格还较小、游泳能力差,在养殖前期存在被长吻鱼危误食的情况,从而造成混养模式下对虾成活率低、产量有所下降的结果。解决这个问题有两种方法:(1)如果先投放鱼种,可以在池塘一角设置一个围网区域,将虾苗投放在围网区域内暂养15 d左右,当虾苗标粗至3 cm左右再将围网拆除,让虾苗进入池塘;(2)如果先投放未经标粗的虾苗,则应在虾苗放养15 d后再投放鱼种,这样可有效提高虾的成活率。

4 结论

本试验比较了南美白对虾单养和生态混养2种模式的养殖效果,结果表明,相对于南美白对虾单一品种养殖模式,混养长吻鱼危可以在几乎不增加其他养殖成本的情况下,保证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收益,同时获得较好的长吻鱼危养殖效益,从而提高养殖总效益。南美白对虾生态混养长吻鱼危既丰富了池塘养殖种类,又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了单养南美白對虾的风险,是对南美白对虾绿色生态养殖技术的完善和补充。后期课题组将开展进一步提高混养模式下对虾成活率的研究,以期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世凯,江敏,戴习林,等.凡纳滨对虾池塘水质及对虾肌肉品质的对比分析[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2,21(6):955-964.

[2]张忠华,施永海,张根玉,等.南美白对虾与菊黄东方鲀混养技术研究[J].水产科技情报,2020,47(5):254-257.

[3]曹永军,张敏,董乔仕,等.南美白对虾与罗氏沼虾高效养殖试验[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31):118-119.

[4]叶岳霖.南美白对虾池塘种草与青蟹生态混养模式示范[J].南方农业,2022,16(18):178-180.

[5]杨德国,刘乐和,吴国犀,等.葛洲坝截流后长吻鱼危生物学特性及资源状况研究[J].水利渔业,1991,12(4):2-7.

[6]肖明松,万全.长江长吻鱼危的生物学习性及其发展前景[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15(3):49-51.

[7]曹静,张凤枰,宋军,等.养殖和野生长吻鱼危肌肉营养成分比较分析[J].食品科学,2015,36(2):126-131.

[8]胡梦红,王有基.长吻鱼危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养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06(24):27-29.

[9]陆根海,曹祥德,施永海,等.暗纹东方鲀、南美白对虾和空心菜立体种养模式初探[J].水产科技情报,2020,47(4):193-196.

[10]朱方建,朱长波,齐振雄,等.凡纳滨对虾-草鱼混养模式与对虾单养模式的池塘水质动态及产出效果对比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1,38(5):147-152.

[11]严峰,邱勇,陈焕智,等.凡纳滨对虾混养点带石斑鱼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6):17630-17631.

Study on the ecological polyculture of Penaeus vannamei and Leiocassis longirostris

LI Xuesong, LU Genhai, CAO Xiangde

(Shanghai Fisheries Research Institute,Shanghai Fisheries Technical Extension Station,Shanghai 200433,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study a new ecological culture model and reduce the farming risk of single species of Penaeus vannamei,the ecological polyculture experiment of P. vannamei and

Leiocassis longirostris was carried out from June to October 2022,and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monoculture model of P. vannamei in pond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verage yield per unit of P. vannamei under the monoculture and polyculture mode was (4 011.3±1 083.6)kg/hm2 and (3 650.0±663.4)kg/hm2,respectively,the size was 70-90 tails/kg,40-70 tails/kg,respectively.The survival rate in monoculture and polyculture mode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which was (69.4±7.9)%,(45.4±5.0)%,respectively(P<0.05).The average stocking size of L. longirostris was (91.9±26.8)g/tail while the average harvest size was (449.3±103.7)g/tail.The stocking density was 1 500 tails/hm2,and the survival rate was (98.0±1.9)%.The average unit profit of the polyculture mode was 29 170 CNY/hm2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monoculture mode.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breeding income of P. vannamei under the polyculture mode can be guaranteed with almost no increase in other cultural costs,and at the same time obtained better benefit of L. longirostris,thus improving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aquaculture.

Key words: Penaeus vannamei; Leiocassis longirostris; ecological polyculture

猜你喜欢
南美白对虾
双茬温棚对虾养殖新模式
南美白对虾的病害防治
基于可视化技术的南美白对虾养殖水质的数据分析研究
微生态制剂在南美白对虾养殖中的应用
响应面优化对虾腌制条件
南美白对虾池塘放苗的制约因素及应对方法
春秋季节大棚南美白对虾养殖管理技术
马尾藻多糖脂质体纳米制剂对南美白对虾抗病力的影响
pH值对南美白对虾虾苗成活率的影响
聚维酮碘对南美白对虾虾苗的毒性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