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插柳柳成荫

2024-06-03 19:46罗雨
长江小说鉴赏 2024年2期
关键词:风行林纾

罗雨

[摘  要] 林纾是晚清最负盛名的翻译大家,在与通译者的配合下翻译了一百八十余部外国作品,“林译小说”一词特用来说明林纾翻译小说的数量之多、影响之大。由法国小仲马《茶花女》转译过来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一经出版,便在当时社会引起巨大反响。在以救亡图存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之下,“林译小说”的开山之作《巴黎茶花女遗事》并不完全符合林纾以翻译救国的个人理想,此译作的诞生带有一定偶然性,却获得了意料之外的成功。译作本身所带来的异于中国传统文学的新奇元素以及林纾为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接受模式所作的策略性调整,打动了新旧两代知识分子的心灵,暗合了清末民初中国人的时代情感。《巴黎茶花女遗事》以其自身所具备的魅力以及不同类型读者的热烈反响诠释了其风行海内外的必然性。

[关键词] 林纾  《巴黎茶花女遗事》  出现   风行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7-2881(2024)02-0108-04

林纾,中国近代翻译史上一个极特殊的存在,他本人不通外语,却与口译者配合翻译出一百八十余部外国著作。康有为曾作诗“译才并世数严林,百部虞初救世心”,将林纾与近代翻译大家严复并举来称赞林纾的翻译成就。郑振铎也曾高度评价林纾翻译的世界名著。“林译小说”作为一个专有名词,特用来说明林纾翻译小说的数量之多、影响之大。将“林译小说”视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已经取得不少成果,本文选择“林译小说”的开山之作《巴黎茶花女遗事》进行重点分析,探究其诞生的时代背景及偶然性因素,并通过对比阅读的方式,从译作的本身魅力及读者接受两个方面分析其风行的原因。

一、“无心插柳”——译作的选择

《巴黎茶花女遗事》不仅是林纾翻译的第一部小说,同时也是西洋文学介绍到中国影响最大的一部小说。袁进认为晚清翻译小说的浪潮是由《巴黎茶花女遗事》引起的[1]。然而,这样一部在当时和后来都产生很大影响的作品,其诞生却带有一定偶然性。

1.时代主题:救亡图存

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接连不断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瓜分,如刀板之鱼肉任人宰割,清政府“天朝上国”的美梦被彻底打破,时人深深感受到亡国灭种的危机。有识之士纷纷主张向西方学习,发动一系列变革,挽救民族危亡。洋务运动失败后,维新人士接过时代的接力棒,发动自上而下的维新变法,这场声势浩大的运动最终在守旧势力策动的戊戌政变中被绞杀。维新变法的主要倡导者梁启超逃亡日本,他在逃亡途中反思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人民的觉悟低,所以欲救国必先开启民智,开启民智最有效的途径莫过于小说。于是1898年冬,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清议报》,在该报第一册上发表著名的《译印政治小说序》,第一次提出“政治小说”的概念,并强调“特采外国名儒撰述,而有关切于中国时局者,次第译之”[2]。梁启超提倡大量引进政治小说,以启迪教育处于封建专制、愚昧状态下的中国人奋起反抗、挽救危亡。中国近代翻译小说自发展伊始,便与政治用意紧密相连。

2.爱国文人林纾:将翻译作为救国保种的“实业”

林纾虽没有梁启超维新变法的政治家身份,但他是一个忠实的爱国者,得知福建水师覆灭后与好友在街头抱头痛哭,冒死拦马递状控告船政大臣延误军机,几番上书御史台陈述变法策略,足见其爱国热忱。在中国屡遭外敌侵略、战败失利的时局下,林纾意识到唤醒民众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身为一介爱国文人,译书便成为林纾开启民智的手段,他积极响应梁启超提倡翻译政治小说以救国的号召,把翻译当作自己救国保种的“实业”。林纾之后为译文写的大量序跋,如《不如归·序》《雾中人·叙》《鬼山狼侠传·叙》等都体现出其救国的翻译动机。

基于以上分析,在这样的危急关头,显然翻译能够激励民气、奋起反抗的作品最为直接有效,如严复的《进化论》、梁启超的《佳人奇遇》等。那么,为什么密切关注时局的林纾却先译出了《巴黎茶花女遗事》这样一部与翻译动机不甚相符的言情小说呢?

邱炜萲的《茶花女遗事》一文给出了解答:“又闻先生宿昔持论,谓欲开中国之民智,道在多译有关政治思想之小说始,故尝与通译友人魏君、王君,取法皇拿破仑第一,德相俾士麦克全传属稿,草创未定,而《茶花女遗事》反于无意中得先成书,非先生志也。”[3]此说法在林纾本人发表的《译林序》也可得到证实:“时余方客杭州,与二君别,此议遂辍。(即译《拿破仑第一全传》《俾斯麦全传》)一其经余渲染成书者,只《茶花女遗事》二卷而已。”[3]也就是说,为了能够激励民气、抒发报国之志,林纾最开始确实将翻译的目光投向了英雄事迹、报效国家等政治题材类作品,只不过受通译者史料知识不足所限,未能如愿。

至于最终选择《巴黎茶花女遗事》这部言情小说,则和发生在林纾身上的个人事件有关。1897年,即林纾与友人商议翻译拿破仑小说时,林纾的发妻刘琼姿逝世。林纾与夫人感情甚笃,突遭变故,林纾陷入极大的悲痛之中,整日郁郁寡欢,他作的《亡室刘孺人哀辞》可见其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也正是在这时,友人为排解林纾的抑郁之情,向林纾介绍了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茶花女》凄婉的笔调情致,以及女主人公玛格丽特为爱牺牲的悲剧爱情故事深深打动了林纾。林纾虽恐不能胜任,推脱再三,但最终还是在友人的说服下译出了这部小说。

相较于林纾后来的译作,《巴黎茶花女遗事》是林纾投入“情”最多的一部作品,译者的真情灌注也使得作品更加真切感人。在翻译过程中,林纾正處于极大的悲痛中,将对亡妻的深厚情感,寄托在为了爱人舍弃自己性命的玛格丽特身上。林纾后来回忆翻译场景时说:“余既译《茶花女》,掷笔哭者三数。”[4]当然,寄托哀思自是林纾选择翻译的重要原因,但林纾毕竟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学修养的人,他同时看到了《茶花女》这部悲剧爱情巨著所蕴含的一些对国人有益的内容,如牺牲精神、对专制强权的反抗等。因此,《茶花女》虽不完全符合林纾救国保种的第一要义,但也能起到为国人开阔眼界、介绍西方风俗理念、传递西方人文精神的作用,所以林译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了。

可以说,在偶然因素催发下诞生的《巴黎茶花女遗事》无意间携带了近代中国变革图强、维新进步所需要的因子,并在传播过程中不断扩大影响。

二、“柳成荫”——译作的成功

《巴黎茶花女遗事》一经出版,便引发热烈反响,“一时纸贵洛阳,风行海内外”。在《民国日报》《春江花月报》以及《云南》等报刊上,皆有人为译本题诗。然而,这对于并未把《茶花女》作为第一选择的林纾来说却是始料未及的。黄黼臣有言:“此书实出吾闽林琴南手译,其题曰‘冷红生者,盖不欲人知其名。而托为别号以掩真。”林纾刻意隐去真名,固然有当时社会观念鄙夷小说的顾虑,可能也暗含了其本人对这部作品的轻视。因此,从林纾的角度来看,《巴黎茶花女遗事》的风行也是一种很“偶然”的结果。但《巴黎茶花女遗事》之所以能够在两年内风行大江南北,一定有其客观的因素,译本本身的独特魅力以及读者的接受效果或可视作风行的“必然”前提。

1.译作本身

作为一部引进的外来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满足了人们的“猎奇”心理,张静庐先生有云:“人情好奇,见异思迁,中国小说大半叙述才子佳人,千篇一律,不足以餍其好奇之欲望,由是西洋小说便有乘勃兴之机会。”[5]这说明《巴黎茶花女遗事》具有与中国传统小说不同的叙事特点。需要注意的是,翻译不单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林纾在处理这些新奇之处时选择的是能够满足译入语文化需求的翻译策略,这对于初始接触外国文学的中国读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翻译的目的之一就是把源语中值得翻译的东西引入译入语系统,以满足译入语文化的需要。翻譯领域中有两个基本的策略,分别是归化和异化。美国翻译学者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一书中认为:“归化翻译策略采用的是民族中心主义的态度,使原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著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而异化翻译策略采用的则是背离民族的压力,接受原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原语文化的方式。”[6]因此,归化策略具有译语文化取向,而异化策略则具有原语文化取向。在这个层面上,林纾主要运用的是归化的翻译策略。

首先,在对译作书名的处理上可以看出他的这一用意。汉语的小说比较重视情节,因此常使用事件命名,如《西游记》《三国演义》等;而西方受人本主义思想影响,多使用人名命名,如《大卫·科波菲尔》《包法利夫人》等。在充分考虑中西方小说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林纾保留了“茶花女”这个人名,同时加上地名“巴黎”以及能满足中国读者心理的“遗事”二字,翻译书名定为以人物为中心的核心事件,具有以小见大、贴近中国文化和国人理解方式的特点。

其次,玛格丽特和阿尔芒的爱情悲剧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中才子佳人以及大团圆结局的固定模式。中国读者已经看惯了传统小说的情节,茶花女的故事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尤其在林纾的译笔下,读者对外国交际花玛格丽特竟没有一点隔膜之感,其形象俨然有《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之姿,“马克清瘦,若不胜衣,然婷婷有出尘之致”[7]。而对于茶花女妓女身份下的粗鲁语言、放肆暴饮以及与异性间的亲密行为,林纾在翻译过程中均选择性弃置。这样,茶花女被打造成贞洁的象征,更加博得中国读者的喜爱。

再次,在叙述模式上,中国古代传统文学惯于使用第三人称全知叙事,叙事者以“全知全能”的视角对故事情节加以叙述,叙述者可以随意进入人物内心,对人物事件进行评论,不受任何约束地自由穿梭于文本之中。但《茶花女》原作采用的却是第一人称叙事,这对于当时的中国读者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林纾有意为中国小说引进一种独特的叙述模式,但又要符合译入语的文本表达模式,迎合读者的阅读习惯。于是,林纾对叙述人称进行了策略化的处理。译文的首句为“小仲马曰凡成一书,必详审本人性情,描画始肖,犹之欲成一国之书,必先习其国语也”[7],林纾通过使用“小仲马”这个第三人称来暂缓第一人称的出场。进入语境后,再逐步展开“小仲马”“亚猛”“马克”交替的第一人称叙述,既保留了原作的叙述人称,又令读者思路清晰,不致混淆。

除以上译作本身所具有的一些优势外,《巴黎茶花女遗事》能够获得如此成功,还在于它避开了同期翻译作品的一些通病。晚清翻译鱼龙混杂,翻译者或随意对原作进行大量增删,增添自己认为符合中国读者欣赏习惯的情节,以至与原作大相径庭,判若两样;又或随意将原作的人名、地名、称谓、典故通通中国化,套到中国传统章回体的模板中;还有不注明译作原名及原著者,或是直接将译本称为原创等种种乱象。林纾的译本当然也存在一些有违翻译规则的问题,但相对而言《巴黎茶花女遗事》是比较忠实于原著的,保留了原作的精魂,留给读者足够自由的阐释空间。

2.读者接受

当译作一经发表,就不再是仅归原作者和翻译者所有了,它面向的社会各类读者会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提取个人所需的因素,并且做出带有个人特色的解读。据统计,在晚清末年的小说及报刊的阅读者和购买者中,士大夫阶层或旧式文人占了绝大多数,其余是接受了新式教育且思想开放的社会优才以及普通民众。而这些不同类型读者的接受及反响也是扩大《巴黎茶花女遗事》影响的重要因素。

对于中国传统文人来说,《巴黎茶花女遗事》触发了家国之悲。当时的中国正处于西方列强的欺压与蹂躏之下,尤其甲午战后,中国败给了日本并遭到进一步的瓜分,中国知识分子阶层普遍弥漫悲怆的爱国情绪,在这样一个内忧外患的时代,人们似乎更愿意接受和鉴赏悲苦的故事,《巴黎茶花女遗事》把这样一种凄婉的感情演绎得真切动人,以它悲切的情节赢得了大多旧式知识分子的心。“灯下阅《茶花女遗事》,有摧魂撼魄之情,不意西籍有如此之细腻”,是当时读者的真实写照。此外,传统文人往往把个人比附茶花女,将茶花女的牺牲精神引向对国家的忠诚,赋予其家国意义这一传统文学中常见的叙事方式。传统文人在对“忠”情的提取上,与译者林纾不谋而合,“以为天下女子性情,坚于士夫,而士夫中必若逄龙、比干之挚忠极义,百死不可挠折方足与马克竞”[4],林纾后来在《露漱格兰小传·序》中,将古代名将逄龙、比干作为比对对象,证实了茶花女的“忠”情叙事。可以说,国运衰颓的背景之下,悲情与忠情实现了互通,从这个意义上解释《巴黎茶花女遗事》之风靡中国,就在于它与清末民初中国人时代情感的暗合。

对于接受了新式教育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知识分子来说,《巴黎茶花女遗事》所提供的是另一种情感的向度。这个向度只关注情感本身,而排除了一切与“忠”“正”等情感有关的附加意义。马克和亚猛在家族宗法制和金钱双重压迫下的爱情悲剧更能引起青年人的共鸣,这激起了他们对封建专制的反抗以及对个性自由、婚姻自由的向往和追求。尽管林纾的思想较一般维新人士开明,但他毕竟是一个传统的文人,是不主张打破礼教体制的。所以说,青年人以个人本位价值冲击反抗传统的家族制、宗法制是超出译者题中之义的。正是在这一点上,林译《巴黎茶花女遗事》无形中接续了原作对“情”的彰显,沟通的是西方文化的精神血脉。拉长时间限度,这些因素已融入新一代知識分子的文化血液中,鲁迅、周作人、郭沫若、冰心等现代文学大家都曾表示受到过林译小说的影响。青年一代的推崇促进了《巴黎茶花女遗事》的影响再扩大。

三、结语

《巴黎茶花女遗事》的诞生虽然带有一定偶然因素,但它却暗合了清末民初中国人的时代情感,它的风行自有其必然性。译作本身的魅力以及读者的热烈反响奠定了其在中国近代小说翻译史上的地位。也正是这“意料之外”的成功,增加了林纾的信心,使林纾与翻译结下不解之缘,自此开启一个新天地。所谓“无心插柳柳成荫”,《巴黎茶花女遗事》作为“林译小说”的开山之作,对林纾的翻译生涯以及对中国文学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宏志.翻译与创作——中国近代翻译小说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 阿英.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 陈平原,夏晓虹.二十世纪中国小说理论资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4] 信陵骑客.露漱格兰小传[M].上海:支那新书局,1903.

[5] 张静庐.中国小说史纲大纲[M].上海:泰东书局,1920.

[6] 韦努蒂.译者的隐身[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7] 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M].林纾,王寿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8] 安忆萱.《巴黎茶花女遗事》与林纾的情爱观[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20(3).

[9] 邵会.《茶花女》汉译本比较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0.

[10] 郝岚.被道德僭越的爱情——林译言情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和《迦茵小传》的接受[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6).

(特约编辑  张  帆)

猜你喜欢
风行林纾
风行游艇
东风风行T5马赫版
风行T5EVO
林纾当众烧借据
回望林纾:孝道、爱道与友道
风行T5 1.5T CVT 230T智享型
林纾当众烧借据
家庭影院技术20th 一路同行 精彩有你 一纸风行二十载
外婆的荔枝,如何影响了林纾的人生观
拥抱